80年来黎汉交汇处—枫木镇黎族社会习俗变迁调查
黎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历代居住在海南岛上,是海南的原著居民。黎族人民能歌善舞,饮食、建筑、服饰、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成果,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黎族内部还有细致的区分。黎族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枫木镇地处屯昌县西南部,距县城22千米。东与南吕镇、乌坡镇相连,西、北与南坤镇相望,南与琼中县交界。枫木镇处在屯昌县西南部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扼琼北各市县通往海南中部腹地之要冲。枫木镇境内居住有汉族、苗族、黎族,三族人民在这里共同发展和生活,和谐相处。
习俗,即是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史的前行之中,海南黎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巨变也造成黎族一些社会习俗的剧烈变迁。1928年秋,广东南区善后公署参谋长黄强一行百余人,从府城出发,开始了穿越黎区之行。黄强在《五指山问黎记》一书中较为详细记载了黎族的风俗风情、日常生活、信仰等内容,为我们勾画出八十七年前黎族社会的基本情景。八十多年后,我们重访黄强的足迹,将调研选取在屯昌市枫木镇,不仅是因为枫木镇处在黎汉结合带,社会的多元属性更加强烈,而且是因为这里的民俗变迁显得更为典型。黎族的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和宗教礼仪习俗的变迁。
一、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居住习俗的变迁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黎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其中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传统船形屋外形象船篷,拱形状,房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简单,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船形屋有高架(干栏式)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赵汝适的《诸蕃志》卷下《海南》中记载:“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这是对黎族干栏式住宅的一个描写。落地式船形屋,是将干栏式船形屋的栏脚去掉,直接在平地建造而成的。无论是高脚还是低脚的船形屋,地板下面都是架空的,这对高温多湿的海南气候无疑是比较适合的。黎族人民为了环境卫生和节省材料,以及其此后受汉族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吸取了汉族置床而眠来避潮祛湿的办法,就将船形屋直接建在地势较高的地面上,这样也改变了过去住架空地板时席地而睡的习惯【1】
船型屋大小一般由人口或经济能力来决定。我们在调研时发现,随着海南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黎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枫木镇各个地区陆续兴建了一些砖瓦房住宅,大部分地区基本都已经建立起了平板房和砖瓦房等现代住房。这种住宅多是采用拼联组合的形式,有二三户拼联至多户拼联等几种形式。黎族住宅建筑的汉式砖屋化,是枫木镇黎族居住习俗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特色。
(二)饮食习俗的变迁
黎族传统饮食浓郁的民族特色让日本学者冈田谦、尾高邦雄十分关注,他们在调查中谈到:“正如服装和住房有一定的规则和样式一样,饮食也有一定的规则和样式。即使是黎族,也并非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摸着什么吃什么。他们不仅有固定的吃饭时间和菜谱,而且有固定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礼仪。这些方法和礼仪,是不可以仅凭个人喜好随意更改的。”
“各民族的饮食是由本民族所从事的主要生产部门决定的,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生产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吃什么不吃什么又受信仰习俗的影响,所以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也是影响饮食的重要因素”【2】黎族传统饮食文化是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黎族传统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在热带地理环境的条件下,黎族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黎族菜肴习惯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几种菜混合煮。食盐是菜肴的主要调料,小辣椒是平时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热带地区,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传统饮食中,除上述外,还有风味独特的糯米粽、糯米团,同时有许多稻米和其他果蔬制作而成的食物,例如红薯饭、南瓜饭、玉米饭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枫木镇地区的黎族人民现在普遍采纳了汉族人民的饮食方式,煎炒油炸炖蒸煮,已经成了现今黎族人民饮食的主要加工方式。饮食方式的汉化,是枫木镇黎族饮食习俗的一个重要的变迁,这是民族融合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三)服饰习俗的变迁
黎族独特的服饰——黎锦,既是黎族人民丰富的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黎族妇女高超的织绣技艺及深厚的艺术造诣的反映。黎锦配色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种。黎族服饰风格独特,无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为纺织的原料。公元五世纪的时候,黎族的纺织工艺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现如今,我们在枫木镇的调研中也发现,黎族的新一代青少年,也普遍接纳了现代服饰。黎人的日常穿着也已经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他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服饰,欧美、日韩的样式也深受喜爱,但在黎族重大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他们都会穿上本民族的特色的服饰,以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二、宗教礼仪习俗的变迁
除了生活习俗的变迁外,礼仪宗教习俗也是我们这次调研的一个重要考察对象。
黎族人民看重宗教仪式和礼仪,人们乐此不疲的原因或许“在于这些仪式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连带感情’可以说,这些仪式是使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共同性的一种手段”【3】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宋朝人曾记载:“荒祠鼓坎坎,老巫舞翩跹,异域俗尚鬼,殊形而垂肩。”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们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若不绣面、纹身,死后先祖不相认。宋人周去非在其 《岭外代答》一书中云:“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 盖黎女多美,惜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4】纹身的习俗是黎族宗教信仰的一个代表,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被逐步禁止,现在只有在年纪较大的人们身上才能发现这种黎族的文化符号。
黎族的丧葬礼仪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当亲人离世后,黎族人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丧葬礼仪仪各地均有不同。
我们在枫木镇的调研中发现,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黎族的宗教信仰已经弱化。这一点在黎族新一代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黎族人民任然重视祭祀祖先的礼仪,因为这不仅代表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而且也代表他们对祖先的敬畏。在丧葬礼仪上,枫木镇黎族的丧葬仪式已经简化,但仍然实施土葬的制度。
三、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分析
枫木镇黎族的社会习俗的变迁折射出海南黎族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状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给海南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的经济水平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海南黎族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黎族社会的变动。黎族有一些社会习俗是较为原始和落后的,与现代化所提出的诸多要求相违背,被历史逐步淘汰。其次是政治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黎族的一些习俗进行了规范和引导,例如,黎族的纹身被当做落后习俗而被逐步禁止,黎族的其他许多习俗也被当成封建残留而被遗弃。当然,民族的融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枫木镇聚居着汉族、苗族和黎族,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族人民之间的合作,沟通甚至联姻日渐频繁,这也促进了黎族社会习俗的多样化。
四、建议措施
“任何一个民族现有的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最重要的途径”。【5】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黎族文化的灵魂,是黎族文化的根基,也是黎族文化的木质和魅力所在。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冲击下,黎族的许多社会习俗都处在不断变动之中。黎族文化要取得发展,根本是要强调其文化原汁原味的特征,强调文化的差异,绝不可丧失黎族文化特有优秀的传统习俗。只有将保护黎族文化的传统作为前提,才可确保黎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得以传承,并在传承中发展、创新、繁荣。
在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冲刷下,黎族的社会习俗的变迁反映出黎族文化的变迁,许多具有黎族特色的社会习俗渐渐被淡化、遗忘、抛弃,这必然导致黎族文化的受损。虽然各个自治区都建立起许多博物馆式的保护措施,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式的模式。黎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则应该把它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通过在黎族村寨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等方式进行探索重建和发展黎族文化,使黎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但是,仅仅传承是不够的,要合理地选择,以黎族传统文化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断地挖掘、借鉴、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在适应与变迁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黎族传统文化才会在新时代下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苏儒光. 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
【2】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1996:87
【3】(日)冈田谦.尾高邦雄.黎族三峒调查.[M].民族出版社,2009:117-125
【4】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M].载于: 宋明清小品文集辑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5】郭秀丽.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发展建设厂.[J].一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3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