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音乐化特征——文学论文

作者:孙瑶来源:《芒种》日期:2015-05-30人气:2583

一、 出身书香世家的音乐精灵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童年颠沛流离,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成为一个孤独的精灵,20世纪40年代,她以《传奇》走进文学界,成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张爱玲的“才”并不局限于文字,她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是全面的。张爱玲成为这样一个艺术造诣颇高的奇女子,与她的家庭和那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童年的黑暗,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的婚姻,都给了她特殊的感受力和表达力。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收进了一片散文《谈音乐》,开篇她就提到“我不太喜欢音乐”,她认为“一切音乐都是悲哀的”,而我认为,这种悲哀,正是她喜欢的,适合的。她的文字华丽,但总透着一股苍凉,这苍凉,和她“不大喜欢”的“悲哀的音乐”正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她偏爱小情趣,偏爱灰暗的色彩,这也许是因为她骨子里的孤独。在《谈音乐》一文里,她轻轻吟说,从交响乐到宫廷乐再到传统的国内通俗乐,洋洋洒洒侃侃而谈,足以见得她的音乐功底。从小学钢琴的经历,在长大后的她说来,似乎是一场艰苦的噩梦,但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太多太多。张爱玲时常在写作中用她特有的敏感的触觉进行细腻的描写,她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将不可捉摸的情感用神奇的笔尖表现出来。她在音乐上的独特细腻的感受力,让她能精妙地把音乐嵌进文学作品里,她的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音乐性。

    诗和音乐一直是我国艺术的灵魂中的重要部分,包括西方的艺术,音乐和文学也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张爱玲虽出身没落贵族,但贵族对艺术的重视,在她身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十几年的音乐熏陶,使她对音乐对诗对艺术都有着独特敏感的接受力和表现力。她的作品中,时常是音乐和文字互相映衬、互相渲染。她可以用十分个性化的方法,用音乐表现情感。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乐曲、不同的音调,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情节的发展、创造独特的意境,都非常有讲究。张爱玲在音乐上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完全不亚于她的文字能力,她可以将音乐语言化,也可以将文字音乐化。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也可以从这方面来看,从她开始,文学家可以逐渐将文学和音乐互相融合。张爱玲倾心于安静稳妥的生活,她的人生观也决定了她的文学作品主题,不是单纯的小情小爱,不是感天动地的浪漫故事,有的只是对命运无能为力的悲哀的男女,和他们悲伤得让人只能报以一声叹息的爱情。她对于美学的追求,恰好表现在她对音乐运用的坚持。在她的文学作品中,音乐就像是点点星光,点缀在浩淼星空中,和月光相互辉映,美不胜收。

二、 文字和音乐合体的缪斯女神

有人说过,文学和音乐是缪斯女神神殿里最为璀璨的明珠,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音乐似乎就深藏在字里行间。文字对张爱玲来说,是她最擅长的东西,她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一切情绪,让读者感同身受。而音乐,无形无色,最难描述,张爱玲却往往能用音乐来表现情感,将她想表达的气氛和状态烘托到极致。在她最负盛名的短篇之一《倾城之恋》中,她用了胡琴“咿咿哑哑”的苍凉之声来表现凄凉的故事,白流苏的人生在这苍凉的胡琴声中,向读者娓娓道来,故事和音乐相互交织、融合,给人一种异常流畅的感受。在《霸王别姬》中,在悲壮的楚歌声之中,项羽和虞姬的爱情美得像一首史诗。虞姬在那忽远忽近的楚歌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楚歌还在唱,她结束不了这个世界,却给了自己一个漂亮的结局。在这两部小说中,张爱玲几乎用音乐来叙事,把音乐贯穿于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娓娓道来,往往深化主题,在张爱玲的笔下,小说也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在《半生缘》里,音乐又变成了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寄托。当顾曼桢的姐姐设计自己的丈夫占有自己的妹妹,曼桢辛苦逃离姐姐姐夫,却得知自己的恋人即将结婚,在这部小说里,曼桢一直被命运摆布和控制,毫无还手之力。张爱玲用琵琶之音表现着曼桢内心的苦楚和凄凉,张爱玲小说的精巧之初大概也就在于此,她很少直接正面地表现悲伤和痛苦,而是用一些外物,例如音乐、树叶、风声、绵延不断的雨天等等来表达情绪,让人在环境描写中就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她从来不细致地描写顾曼桢的悲痛和悲伤,而是用交错的琵琶声和雨声来表现她此刻的愤懑,但又无可奈何。在另一小说《金锁记》里,有这样一句描写“七巧低头, 沐浴在光辉里, 细细的音乐, 细细的喜悦⋯⋯”没有像别的地方,细致地描述这细细的音乐究竟是什么乐器,什么曲调,但仅仅“细细”二字就足够表现此刻七巧的欣喜和满足。《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振保和娇蕊和好时,张爱玲再次用音乐留白,轻轻柔柔地响起的笛声正好表现了这时的百感交集,张爱玲没有正面去描写二人的心情,却让笛声留在了读者心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勾勒,好似感同身受,无声胜有声。ƒ

不得不说,在张爱玲的笔下,音乐和文字一样有了生命和活力,她就像是一个缪斯女神,把音乐融合在她轻盈的文字里,给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爱情、关于离别、关于错过的故事。

三、张爱玲小说语言和结构的音乐美

“写文章常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这是张爱玲对自己文章特点的表述。色彩浓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而音韵铿锵,正是在说她文学的音乐性的语言特点。《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她较多地使用诗化的语言,语言极富音乐感和节奏性。比如叠词、双声词等等,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词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往往给人一种流畅之感,不仅铿锵有力,而且婉转动人。另外,排比句和各种句式的配合,更是一气呵成,让人爱不释手。她的小说,往往美得像诗,有一种朦胧的音乐之美。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音乐化,也使得她在叙述上十分随意,即使顺序凌乱,却仍然情节连贯,毫无突兀之感。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似乎标点符号都是有情绪的。《金锁记》里,在七巧的一段语言描写中,连续使用了感叹号、问号,使一场骂战进行的连贯流畅,错落有致,让读者有置身于骂战之中之感。另外,张爱玲在小说中喜欢使用拟声词,类似于“孜孜孜”,这样的词语,使文字不再拘束和严谨,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自然灵动。④

在张爱玲看来,用修辞手法也是一种音乐化的表现形式,她在作品中经常大量使用修辞手法,例如在 《第二炉香》 里,“现在, 他前生所做的这个梦, 向他缓缓走过来了;裹着银白的纱, 云里雾里, 向他走过来了。走过玫瑰色的窗子, 她变成了玫瑰色;走过蓝色的窗子, 她变成了蓝色;走过金黄色的窗子, 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 ” 这样的修辞手法,使一个梦境如幻如真,使一段文字产生了音乐感,文字和音乐粘连在一起,有一种朦胧的情怀。张爱玲还十分重视语言对于小说创作的关键作用,她能够发掘出并且利用汉语文字的多义词语,使文学语言在音乐化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极高的文学内涵和美学价值。

无论是对叠词、 拟声词的运用, 还是对反复、 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的使用,都淋漓尽致地体现这张爱玲身后的文学功底。在她的笔尖之上,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叙事工具,而是具有音乐感的艺术作品。不难发现,张爱玲不仅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音乐描写代替情绪和心理描写,还善于运用诗化的语言来达到她期望的效果,轻柔絮语就能拂动人心。

另外,张爱玲小说在结构上也极富音乐美。林奕修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将张爱玲小说的结构美概括为“圆形美”,大概意思是说张爱玲的小说前后往往互相照应,浑然天成,有圆润之感。但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结构,用音乐来比喻似乎更贴切。无论是人物、意境、情感还是叙事章法,都像一首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的音乐。例如前文提到的《倾城之恋》,故事开始在胡琴声中,也结束在胡琴声中,幽怨哀伤,前后照应,这一点就如同音乐的开头和结尾也往往音调相同、旋律类似。两位主人公的恋爱过程,也正像音乐一样,层层推进、徐徐展开。小说中的情节起伏,人物的各自特点和情感态度,也与音乐的节奏感有相似之处。小说中的各种意象,则是构成音乐篇章的不可捉摸,难以触碰的音符和旋律。就在这样的错落有致的叙述中,一首悠扬又忧伤的充满命运色彩的交响乐从无到有,又归于平静。⑤

张爱玲不喜欢给故事写上圆满的结局,也许跟她对音乐的感受如出一辙。她认为“一切音乐都是悲哀的”,正如同她的每个故事,都是悲哀的。像一首唱不完又始终唱不出声的歌,凄凉又哀伤。她在故事结构上的把握,也正像她对音乐的理解,人生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感天动地,更多的是白衬衣上的白米粒。所有情感,在命运面前都苍白无力。读她的小说就像听一曲音乐,你也许会随之难过,随之伤心,但终究无能为力。

张爱玲式的爱情,和张爱玲的小说一样,让人读来只得叹息,却又无计可施。她小说中的音乐化特点,是无需雕饰的,自然得毫无痕迹。在她的文字里,似乎流动着一个个音符,它们自动汇合成一首曲子,缠绕心间,久久不散。

参考文献:

[1]余志平,黎翠萍.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音乐描写[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2]覃翠萍. 一个孤单女人的美丽——分析张爱玲《谈音乐》的艺术特点[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2011(02)

[3]贾荟册. 张爱玲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特质研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  2013(04)

[4]刘维荣. 试析海明威与张爱玲小说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之异同 [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5]程箐. 距离:看人生的方式——论张爱玲小说的美学意蕴[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