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1、音乐的本质问题
嵇康不论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是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都一以贯之着其崇尚自然、寻求和谐之美的独特审美观念。嵇康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以及自身的审美体验,提出了天地、音乐以及人类的一致本性——“和”,“和”包含有三个特性,即自然随意、超越哀乐以及艺术性。“和”就是嵇康的音乐本质,他认为音乐“和”与人的感情没有关联,而是金石与管弦所做。以“和”为音乐之本的特征,与我国道家所主张的音乐美学理论比较接近,同时也是嵇康《声无哀乐论》中音乐美学思想立论的基础。
嵇康在其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中,阐述其音乐的本质这一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情感是主观存在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嵇康从音乐产生的根源来入手,认为音乐是自然界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身就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现象,由客观世界所决定,音乐的本原来源于自然,不包含人的情感方面的主观意识。众所周知,音乐的本原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身的客观性。因此,从这一观点来看,嵇康的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情感无关这一观点是具有其合理性和客观性的,是极具存在的价值的。但是,换一种角度来说,音乐的本原即自然虽然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但并不是人们主观的随意整合,而是劳动人民经过时间的洗练所创造并保存下来的精神产物。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首先从创作方面就具有强烈的人的主观意识,在表演形式上,每一个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都增加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及把握,都夹带着自己的情感意识,而音乐的听众和欣赏者作为主体,本身更是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去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然而,嵇康这种仅仅只是强调音乐的客观性和自然属性的观点是片面的,他一方面否定了音乐的人为主观意识,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同时也否定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嵇康音乐本质问题的探究是以音乐本原问题的认识为基础的,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音乐的本质是指音乐本身固有的必然的内部联系。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和”,和于天地,和于自然,和于万物,它与人们的情感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嵇康还主张音乐并不表现任何社会方面的内容。嵇康这种强调音乐的表现形式而否定音乐本身的内容的观点,也说明了他对音乐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的不足与片面性。‚
2、音乐的客观性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音乐本身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他的这种美学思想本身又具有一定的两面性、矛盾性。他一边主张要注重音乐的自然属性,认为音乐本身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另一边又强调音乐是具有一定的诱导和教化作用的,音乐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与情感又有着非本原的联系。嵇康认为人的喜怒哀乐是由于现实环境中确实客观存在的事情事件而引发的,只是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只有遇到了一定形式的音乐才能促使人们表现出来;而音乐本身并不会表现人们的某种哀乐情感的,人内心中的喜怒哀乐在音乐出来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嵇康的这一观点和汉斯里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的观点是非常相似的。ƒ
嵇康主张,在音乐和情感的关系上,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没有任何的本质联系,音乐既不能激发起人们相对应的情感情绪,也不能表达人们的感情情绪。音乐本身就如同汗水、空气、自然、天地一样,是没有任何哀乐的。嵇康认为音乐来自于天地万物,是独立存在于自然界的,与人没有关联,更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这句话意思是说,就人们本身而言,是非常喜欢听由宫商各种声音融合在一起的比较和谐的音乐的。换句话说,嵇康认为,虽然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联,同时呢,音乐也会被人的内心情欲所接受喜爱。也就是说,音乐不仅可以调节人们的内心感受、心里状态,同时又和情感有一定的关联,进而还可以激发人的情绪情感。
3、《声无哀乐论》中的美学意义
《声无哀乐论》注重强调音乐本身的内涵,从音乐的本质出发,打破了音乐等于政治的这一传统思想,自此开始,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嵇康认为,音乐不是政治的附庸,不是服务于政治的工具,自然也就不再承担传统意义上道德伦理教化的角色。④
《声无哀乐论》自成体系,强调音乐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自律论”是其重要美学观点之一。《声无哀乐论》相对内容而言,更加注重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嵇康看来,音乐不仅具有养生、娱乐作用,还有其特殊的诱导作用。音乐的本原是自然,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研究音乐的客观属性,将更能了解音乐的本质,更具有辩证意义,更具有更加深厚的美学价值。“和声无象,哀心有主”的意思是说有感情的并不是声音,不是音乐本身,而是人,是音乐的欣赏者。嵇康认为,声音即音乐只有美与不美的区分,完全不包含哀乐因素,哀乐知识人的主观情感上的判断。音乐的美仅仅只存在于自身,与人的情感无关。音乐不是以感情感染人,是以平和的特性和和谐的精神净化人。“声无哀乐”是指音乐是客观存在,而哀乐是人的主观情感,他否定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音乐更加纯粹,更加独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音乐不但不表达人们的情感情绪,还必然是不带任何功利性质的。
嵇康的“声无哀乐”打破了中国传统礼乐思想的束缚,与儒家思想的“声有哀乐”相违背,反对一味的强调音乐的思想美等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美学思想,改变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表达了自己在音乐方面所具有的叛逆性。《声无哀乐论》发展到后来,虽然并没有成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主导思想,但是嵇康这一音乐美学理论毫无疑问具有极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特别是其美学思想所产生的意义更是影响深远,引人深思。⑤
总而言之,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尽管在音乐思想方面有些偏激,但在魏晋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言,嵇康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对推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嵇康对音乐艺术性、自燃性、客观性以及形式美等的强调,以及对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的深入阐述等,都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嵇康在音乐审美思想方面所体现出的批判或者创新精神,也是值得当今音乐发展加以借鉴的一面,嵇康反对过于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观点,认为音乐也具有明显的形式美,同时也提倡和谐就是音乐的美之所在等等。嵇康的一系列音乐观点是对当时儒家思想的一种赤裸裸的挑战与批判,所以,嵇康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和情感的深刻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与鲜明立场,以及《声无哀乐论》的问世,对推动与丰富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嵇康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批判精神,更是对当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十分关键的启发作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