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音乐论文

作者:孙世有来源:《音乐时空》日期:2015-06-17人气:958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于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日益增加,因而,各个高校就承担起了为地区培养和输送音乐人才,繁荣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按照各地的区域和经济条件,科学定位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研究目前多数高校的培养现状发现,大部分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过于单一、课程体系不科学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如何积极有效的推进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应用型音乐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音乐教学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 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也取得飞速发展,音乐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各高校音乐教学的办学规模也日益扩大。但是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专业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局面。未能及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缺乏准确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音乐研究人才、中小学音乐教师、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工作者。因此,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对提高国民的音乐艺术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育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教育和研究人才的标准来确立培养目标,在关注学生音乐基础理论掌握的基础上,加强音乐实践能力的培训。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尤其是综合性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确立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盲目教学,一些院校的教师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忽视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致使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

2、 缺乏合理的学生选拔和淘汰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的音乐专业招生都安排在高考前进行,一般都是由学生到自己挑选的院校去考试音乐专业。随着近些年各高校的扩招,各高校对音乐专业学生的选拔和淘汰标准也逐步放松,在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中,除了真心热爱音乐艺术,并立志从事音乐艺术的学生外,还有部分学生因自身文化课成绩较差,为了进入高校拿到文凭而选择走音乐招考路线,这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差,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培训进入高校之后,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高,造成了音乐人才的参差不齐。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音乐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实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3、 缺乏科学的音乐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教育实践脱离实际,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音乐创造能力下降,就业途径狭窄。一些高校的音乐课程设置,盲目强调单科课程的完整性,过于关注学科本位,不同课程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忽视课程间的和相联系,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单科课程越教越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符合社会需求的音乐实践能力。[1] 在教材选取方面,大部分音乐专业的教材常年沿旧模式、旧内容,未能实现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学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最新的音乐研究成果。在音乐教学方法上,许多高校教师也一直沿用机械灌输、口传心授等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及时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

4、 不重视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实践教学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从事音乐教育或研究工作的人才,因此,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就成为重中之重。大部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者,以及从事相关文化部门音乐研究及管理工作的人才。而音乐表演专业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演唱水平的演奏及演唱人才。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既要考虑音乐专业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重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只重视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忽视了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安排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导致学生音乐实践能力较差,无法成为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二、 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传统单一的音乐人才应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应用型音乐人才,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应面向基层,关注各单位的用人需求,使学生既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音乐实践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夯实音乐技巧课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音乐教育专业意识,让学生不仅拥有深厚的音乐艺术功底,而且具备广阔的艺术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音乐技能培训。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三、 构建合理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根据前文论述不难看出,当前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较高实践能力,符合社会和单位需求的新型音乐人才,但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教育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实行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为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 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发展首先取决于音乐专业的教育理念,因此,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首先就要转变教育理念。高校音乐教学应在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理念的指引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整合力,在贯彻这种音乐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及时进行音乐课程的调整。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应立足于社会急需应用型音乐人才这一现状,创建实用性、多元化、创新性的新型培养目标,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开设相应的必修与选修课程。[2] 此外,还应重视音乐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最新的音乐研究课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2、 控制招生规模,优化专业课程

若要提高生源质量,保障音乐人才的基本素养,高校音乐专业就必须改变一味扩招的做法,将提高生源质量作为招生工作的重点,在招生规模上做出合理调整。以多种考核方式组织音乐生源选拔考试,同时,及时革新音乐专业考试的内容,重点关注学生的音乐专业潜质、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将这些作为录取考核的关键。此外,在严把生源质量关的同时,还应优化专业课程,改革“一刀切”的大课授课模式,如:声乐小组课只能作为声乐学习中的基础课程讲授,而数码钢琴集体课也只能视为键盘基础专业课。当然,也不能完全摒弃音乐专业的大课模式,可以聘请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为学生讲授音乐专业大课,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领会该课程的技术要求,及自身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3、 扩展教学内容,重构教学体系

高校若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就需要充分扩展教学内容,兼顾技术与理论知识,整合应用型课程内容。在选取教材和培训技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覆盖面与实用性。如在合唱课程中酌情加入业余合唱或童声合唱;在乐队排练教学中,在掌握乐队指挥技巧的基础上,了解即兴伴奏流行乐队、鼓乐队及军乐队的编排体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扩展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以学科群结构、类型、专业要求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体系。[3] 如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个性及市场需求进行特色分流教学;同时,可以根据高效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培养实用性强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教师还可以加强声乐演唱、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基础课程的普及力度。

4、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就要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实践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将实践划分为见习、实习、舞台实践、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等部分,每部分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并切实执行。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利用迎新生、艺术节、欢送毕业生及演唱比赛等机会整合校内演唱资源,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实践机会。此外,还要鼓励音乐专业学生多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演唱能力和实践水平。条件成熟的高校还可以鼓励音乐专业学生创办艺术团,以团体为依托举办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每场演出的组织、策划、管理、编排都由学生负责,以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还可以安排教师与地方艺术团协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演出机会。

总之,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当前高校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仍存在较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还需不断探索和改革,完善音乐教育体系,构建合理培养模式。为我国的经济文明建设提供优秀的实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谭镜星,王昌善.论地方多科性本科学院学科群构建的原则 [J] 中国高教研究,2005

【2】徐希茅.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人民音乐,2008

【3】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J] 江苏高教,2002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299.html  《音乐时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