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熙宁辑录说质疑(二)-人物审美
摘要:《李卫公问对》熙宁中已很流行,宋神宗本人就引用过。他在诏书中说“李靖兵法,世无完书”,又命枢密院校正,对“官号物名”作“分类解释”,都是针对《通典》引用的《卫公兵法》而言,目的是为阵法复古改革提供依据。所谓熙宁辑录说纯系误解神宗诏书之意而来,《问对》确为李靖晚年的兵法著作。
关键词:《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辨伪
宋代《武经七书》编校出版不久,其中所收《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就被怀疑是宋人阮逸所伪托,后来又被疑为神宗熙宁年间辑录散见李靖兵法编成。这两种说法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其中熙宁辑录说纯粹出于对相关史料记载的误解,尤不足信。本文专门对这一问题略作探讨。
二
由以上综述可见,熙宁辑录说是根据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下诏校正“李靖兵法”的史实,对阮逸伪托说作出的修正。其首要理由是认为,既然神宗诏书说“李靖兵法,世无完书”,则当时已无完整的李靖兵书存世,当然也就没有《问对》一书。这实在是个莫大的误解。
从书目著录考察,唐宋时期并不存在一部完整包括其所有论述的“李靖兵法”,而是以各种单本著作的形式流传。其中唯一见于《旧唐书·经籍志》的,是《六军镜》三卷。该书唐代还曾传入日本,两宋书目多有著录。如南宋《中兴馆阁书目》说:“《六军镜》三卷,李靖撰。各五章,以天子六军,故取为名。起《政理》,终《克敌》。”[⑥]吴曾说:“予家有李靖《六军心镜》数卷。”[⑦]可见它在朝野流传甚广,神宗时馆阁当亦有收藏。此外,仁宗庆历年间编撰撰的《崇文总目》、《新唐书·艺文志》还著录了李靖《彭门玉帐》、《玉帐经》、《卫国公手记》各一卷。神宗下诏晚三十年,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三部书已佚。其实神宗馆阁收藏的李靖兵书,比庆历年间只多不少。据李焘记载:仁宗嘉祐六年(1061)四月,“大理寺丞郭固编校秘阁所蔵兵书。先是,置官编校书籍,而兵书与天文为秘书,独不预。大臣或言固知兵法,即以命之。然兵书残缺者多,不能遍补也。”[⑧]王应麟《玉海》卷141亦载此事,末云:“抄成黄本一百七十二册,治平四年(1067)六月编毕”。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31所载更详,但误作“景祐六年”(景祐仅四年多,无六年)、“七十二册”。可见,北宋前期兵书被看作秘书,主要收藏在供皇帝御用的图书馆秘阁,崇文院三馆收藏较少。后期改以秘阁作为主要藏书机构,并命郭固编校兵书,至治平四年编毕。这一年英宗去世,神宗继位。旧本、新抄相加,至少应在二百册以上,比《崇文总目》著录图书有巨大增加。因此,不仅《崇文总目》著录的四部李靖兵书神宗时有可能全部存世,而且《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收录的《兵家心术法》一卷、《明将秘要》三卷、《大六壬用兵太一心机略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收录的《韬钤秘术》一卷、《兵钤新书》一卷等十多种李靖兵书中,有些应是郭固据秘阁旧本编校而成的,不能全都视作后人伪书。无论如何,仅从书目著录推断,神宗时存世的李靖兵书至少有四五部,岂能单凭诏书“李靖兵法,世无完书”之语,就予以武断否认,并以此作为“《问对》问世不会早于神宗熙宁朝”的证据?
事实上,《问对》在熙宁八年以前早已存在,神宗本人就引用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1记载,熙宁七年(1074)三月:
知制诰王益柔言:“试将作监主簿麻皓年,尝注孙、吴二书及唐李靖《对问》,颇得古人意。兼自撰《临机兵法》甚精当,欲望许进所注书,或可采录,乞加试用。”从之。
同书卷248又记载,神宗在三个月前的熙宁六年十二月曾说:“唐太宗问李靖兵法之要,靖以谓不出‘形之使敌从之’一言而已,此诚简要。”《通典》卷157引《卫公兵法》说:“善动敌者,形之而敌从之,与之而敌取之,以奇动之,以本待之,此战势之要术也。”既非问答之辞,又不止“一言”而已。《问对》卷中:“太宗曰:‘卿更细言其术。’靖曰:‘先形之使敌从之,是其术也。’太宗曰:‘朕悟之矣。’”神宗所引,显然指此而言。综合以上两件史实,确凿无疑地证明熙宁七年以前就已经有《问对》,神宗还亲自读过其书。
再往前追溯,宋英宗以前就有暗中引用《问对》的。蔡襄《端明集》卷34《杂说》云:“李靖称苻坚之败非谢玄之善。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之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所以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蔡襄所引这一论述,出自《问对》卷上:“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乃苻坚之不善也。……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所以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蔡襄卒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问对》最迟在其生前已经存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8又记载,仁宗至和二年(1055)二月以前,韩琦向朝廷推荐郭固及其车阵法,其中说:“唐李靖尝引汉魏之法,五车为阵,仆射一人,十车为帅,率长一人。凡车十乘,将吏二人。以法准之,则跳荡为骑兵也;战锋队,歩骑相半也;驻车,兼车乘而出也。”这是引述《问对》卷上:“又观汉魏之间军制,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师,率长一人,凡车十乘,将吏二人,多多仿此。臣以今法参用之,则跳荡,骑兵也;战锋队,步骑相半也;驻队,兼车乘而出也。”
以上例证说明,《问对》在仁宗至神宗时期流传越来越广,这一现象值得注意。前人曾经指出,宋初已有《兵法七书》,可能就是《武经七书》的刍型,其中应有《问对》。但其日渐受人重视,似乎是在仁宗以后。这可能是由于阮逸在仁宗庆历三年(1043)为武学教授时,才对《问对》进行整理、传播。前人对阮逸生平考证不够,如上引姚际恒说,怀疑阮逸见到“神宗时所定本”,“又别撰之”,不知阮逸神宗时早已去世。
宋神宗时有多种李靖兵书存世,其中包括《问对》在内,神宗本人还引用过,这与熙宁八年诏书中所说“李靖兵法,世无完书”并无任何矛盾。因为诏书下句接着说“杂见《通典》”,已经明言所谓“李靖兵法”是狭义地特指《通典》引用的《大唐卫公李靖兵法》(又简称为《卫公兵法》),并非广义地指李靖的所有兵法著作都已经亡佚。这从熙宁校正“李靖兵法”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得到佐证。
--------------------------------------------------------------------------------
注释:
[①]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4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3页。
[②]黄朴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述要》,《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③]骈宇骞《〈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注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④]周兴涛《〈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四题》,《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第4期。
[⑤]于汝波《关于〈李靖问对〉的成书时间及主要理论建树》,《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⑥]王应麟《玉海》卷141。
[⑦]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4。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3。
[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4。
[⑩]转引自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