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的科学创新
《星际》借鉴归借鉴,却不是一味的模仿。电影中飞船穿越虫洞的过程相对于《2001》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星际》给观众的感觉更为舒适,如同一次奇妙的太空穿梭旅行,而不像《2001》的处理方式——为了铺垫而营造出一种厌恶和反感。在故事内容上,《星际》中更是增添了诸多让观众难懂和烧脑的硬科幻等物理学概念,比如黑洞、虫洞、万有引力、相对论、多维空间等,作为学院派的坚持守旧者,导演诺兰这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
首先,《星际》整个故事诞生的背景“农作物都患上枯萎病,环境恶化,粮食短缺”是存在科学依据的。“枯萎病亦称疫病,是一类植物病害的总称,因真菌或细菌等病原菌侵害造成植物枯死萎蔫,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茎、花、果或整株植物的死亡。”[4]影片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作为当今世上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他自然不是生物学家或环境学家,却为了使“植物患上枯萎病”这一假设成立,请来加州理工学院的若干教授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才确定了《星际》的影片背景。而现实中,西瓜、黄瓜枯萎病等确实已大量存在,枯萎病的爆发也使我国海南多地香蕉面积锐减,相关部门和专家已采取措施应对。总而言之,“枯萎病”会造成粮食大量的减产和地表荒漠化,也就会产生《星际》中无处不在的沙尘暴。
其次,《星际》的另一个重大卖点是如同王冠般耀眼的环形结构的“吸积盘”——由于盘内的摩擦力使气体逐渐螺旋下落,落入黑洞的同时释放引力势能而产生的一种明亮结构,这是在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指导下制作出来的有史以来最好的黑洞模拟。而这种“吸积盘”也是真实存在的。一般超大质量的黑洞,在物体落入其中时通常都会产生“喷流”,在喷流形成和吸积盘物理学中,磁场可能也起了关键性作用,而超大质量的黑洞喷出的气体证明了其磁场的强度,并产生电磁波辐射。“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对76颗黑洞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它们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一万倍。”[5]这种物理学概念又被科学家们很好的应用到影片中去了,再次验证了导演乃至整个创作团队的科学精神。
最后,导演诺兰对IMAX技术炉火纯青的运用深受观众和同行的赞叹。《星际》在欧洲的首映礼上,男主角马修·麦康纳就表明:“如果有一部电影你要看IMAX版,那必须是《星际穿越》!”IMAX使用的15/70毫米胶片格式比传统的35毫米胶片大10倍以上,加上其独一无二的IMAX放映技术可以给影院提供超清晰的图像和超鲜明的色彩,特别对于太空电影,其无与伦比的广阔视野是比其他电影都要有优势的地方。与众多后期转制IMAX的影片相比,诺兰的影片一直都是含金量极高的IMAX大片。从《蝙蝠侠》到《盗梦空间》再到今天的《星际穿越》,诺兰一直坚守胶片创作,使用模型、道具等拍摄出实景效果,在数字和3D大行其道的当下,它利用IMAX摄影机进行实拍的手法显得格外独树一帜,让观众为之惊叹。
《星际》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原理以及科技制作,给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影片中的画面和情景令人神往,虽然其中的一些场景比如人是否能在黑洞中生存,虫洞是否真的存在等还没有定论,但不可否认《星际》强大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推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动因之一。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