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母子别离的彻骨之痛

作者:李艳华来源:《芒种》日期:2015-08-05人气:1286

    文姬独身一人,离开中原,流落异域,被迫与胡人丈夫生活。“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不但传达出风俗的不同,还显露出匈奴人的野蛮无理,这是知书达理的文姬所难以忍受的。远离家乡,过着被胡人践踏的屈辱生活,文姬内心的伤痛已千疮百孔,日夜盼望能有乡人来此,得到父母家乡的消息。终于感天动地等到曹操派人接她回汉,满心欢喜之后却是巨大的悲哀在等待着她——亲生骨肉不能带走。

    《悲愤诗》中首次展现了文学作品中母亲无可奈何弃子的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文姬痛苦的抉择。作为汉人的文姬,被掳掠到胡地,嫁给胡人,又被蹂躏践踏,生育二子,这于她而言,是个人的奇耻大辱,也是民族的耻辱。文姬怀着强烈的家国观念,时刻想念故土故人。等真正“骨肉来迎己”时,却要面临“当复弃儿子”的悲痛局面。王璨《七哀诗》其一中写到路遇饥饿的妇人,把自己的儿子抛弃在草丛里,回头听见孩子的哭声,忍痛不回还。自己还不知道下一步会死在哪里呢?希望儿子能有人捡去,总比跟着自己等死强。汉乐府《妇病行》中妻子临死前叮嘱丈夫不要冻着饿着孩子,犯了过错不要鞭打,丈夫不忍视听,带着饥饿的孩子出门,等回到家,看到孩子却摇晃着手要母亲抱。哪个做母亲的会真心丢弃子女不顾啊!蔡文姬却要承受生命中如此之重之痛的现实,她没有直接细致地描写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而是通过年幼无知的孩童之口,问出简单问题背后的深层情感。“儿前抱我颈,……奈何不顾思。”句,孩子的声声追问,似尖刀扎在文姬心上,遭受着心灵的凌迟。如今却要与孩子生离死别,今生将天各一方,永不可能再见,真可谓肝肠寸断,五内具焚,母亲对儿子的爱和不舍无法言表。送别之际,别人羡慕文姬能回汉朝,但又有谁看到她内心咕咕的眼泪了呢?诗中用“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等句侧面表现,更加重了自己的悲痛悲愤无奈之情。蔡文姬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归家和孩子之间,选择了回归,付出的是常人无法理解也无法承受的代价,也许这就是时代赋予女性的悲哀。

    等文姬怀着无比激动和悲愤的心情回到故乡时,等待她的却是“既至家人尽,……庭宇生荆艾”的悲凉场景。她抛弃亲子,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如此让人失望的结果。越是失望无助,越是倍加思念孩子,此时文姬内心可说是波涛滚滚,五味俱全,从一种绝境走入了另一个绝境,带给她的心灵折磨和精神之痛更重,她的悲剧命运达到最高潮。诗作没有直接赞颂文姬对孩子的慈爱,而是站在母亲的高度,让人们想象和感受母亲无以复加的折磨和痛苦抉择,此时母亲处于矛盾冲突中心,从另一个角度表达爱子的母亲形象,这种表现方式属首创。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