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中庸》的儒家思想和当代启示

作者:范雨佳,陈巧玲来源:《芒种》日期:2015-09-10人气:3609

一、何谓“中庸”

《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是一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书。在《中庸》中,“中庸”不仅被看做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被奉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那么,什么是“中庸”呢?

“中庸”一词在整本书中出现十余次,却没有出现明确的定义。但是《中庸》里却有一段关于“中和”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情感,在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这些情感以一种合乎法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过分也没有欠缺,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本。和,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准则。“中和”的这个定义,其实就是“中庸”的诠释。作者认为,自然界万物运行的最佳状态,就是平和、平缓、有所节制的情绪和顺应自然的运行方式。这是“中庸”在哲学层面的本来含义。现代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死板的、陈旧的、消极的、不知变通的人生态度,实际上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中庸之道并不是执着于一个折中的办法,而是反复强调“道不远人”,倡导中庸之道要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灵活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中庸》里的儒家思想

(一)至诚至性

“天命之谓性”是至诚至性的理论前提。在儒家学说中,“人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中庸》作为与儒家学说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同样承认人性源于天道,并在开篇就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中庸》对于人性和天道之间关系的修正,弥补了孟子学说的缺憾。“天命之谓性”认为,在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运行的规律,这就是天道。在天地万物的前提下,自然界孕育了人类、走兽、植物,并使他们都遵循着天道来运行,因此,天道是根植在人性当中的。这一观点使“天道”从一种完全唯心的内心感受变为了一种外部存在的客观规律。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至诚至性的方法论。“率性之谓道”意思是人们遵循自己内心天性的召唤,就是合乎自然的的规范。正所谓“天命之谓性”、“道不远人”,《中庸》对孟子尽心至性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天道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内心,只要随心行事,就符合天道规范。孟子认为人是“性本善”的,因此在理论上并未提出当“人性恶”时如何实行尽心至性的办法。所以,《中庸》一方面提出“率性之谓道”来支持孟子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修道之谓教”来作为补充。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一个人的内心追求都与自然规律相符合,如果每个人都一位遵循天性任意妄为,则一定导致天下大乱,“率性之谓道”只能是圣人的方法论,而 “修道之谓教”才是凡夫俗子实现至诚至性的途径。朱熹曾对这一方法作出解释,他指出,人的本性虽然是与天道相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持有不同的秉性,有的人行事过度,有的人又有所欠缺,这些都背离了中庸之道,需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加以修正。

由此可见,“天命之谓性”是本体论,从人性善出发就可以“率性之谓道”,而当人性违背自然时就需要“修道之谓教”。最后,通过释放善良的天性,并对不合乎规律之处教化修正,人性天然的真、善、美就能得以发挥。

(二)慎独自修

孔子曾经主张内省,但并未做更多的阐发。《中庸》里将向内下功夫、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中庸》第一章就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慎独”思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应该深藏于心,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严格遵守内心的道德规范。因为,再隐蔽的的事情也会被人察觉,再细微的事情也能被人发现。所以,君子要“慎其独”。为了辅助“慎独”的思想,《中庸》里还提到了许多辅助之道: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说的是作为一个君子,他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是平平淡淡,不会让人厌烦的。他的表达虽然简单,但是文雅,能够在温和之中揭示出道理来。君子能够知道眼前的道理和长远的道理,能够知道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能够从细小的事物中看到背后的大事,这样就可以说他初步进入了道德的范畴。“见微知著”是“慎独”的一个阐发,正因为人们能够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看出端倪,作为君子则更应该谨慎自持,不仅在人们都看得见的时候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也应该在人们都看不见的地方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中庸》对君子“慎独”提出了高度的表扬,认为“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意思是君子通过这种自我约束,当他们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造成过失,也没有对不起自己内心的地方。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一般人都比不上,正是在这些人们都看不见的地方。

(三)五道三德

儒家学说给了伦理道德相当的重视,提倡遵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伦理规范。孟子提出的具体标准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这五组关系,是“天下之达道也”。“达道”也就是古今天下所行之道,即作为臣子应当忠于自己的君主,作为子女应该孝敬自己的父亲,作为妻子应当和睦于自己的丈夫,作为弟弟应当对自己的兄长恭敬,作为朋友应当对自己的朋友信义。那么,“五达道”应该如何实现呢?《中庸》认为:“欲明求之于他人,必先行之于己”。作为父亲想要自己的儿子孝顺,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孝顺的人,要“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作为上级领导想要获得下属的忠心,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对君王和上级忠心耿耿的人,“在下位,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作为妻子,一定要跟自己的丈夫和谐相处,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作为兄长和兄弟,也要相互尊敬和爱护,“兄弟既翁,和乐且耽”;在家庭和睦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对朋友信义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能够治国治民的君子。

在“五达道”的基础上,《中庸》又提出了“三达德”,主张“以德行道”。“达德”的意思是古今天下通行的美德,《中庸》认为这三德是:知、仁、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意思是能够认真学习的人虽然还达不到智慧的地步,但是已经破除蒙昧,接近智人了;能够身体力行的人虽然还不能称之为一个仁者,但是因为可以不自私地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也可以说是一个接近仁者的人了;知道自己的不足和羞耻,虽然本身不是勇士,但是敢于认清自己,立志不做一个懦弱畏缩的人,因此也可以算是一个勇敢的人了。只有从以上知、仁、勇三个方面去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够实现治人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天人之“诚”

《中庸》指出无论是“慎独自修”还是要实现“五道三德”,都应该立足于“诚”。“诚”的概念在孟子时期就被强调过,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诚实,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做一个诚实的人,是为人最根本的原则。《中庸》将它发展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赋予了它在天、人两个层面的含义。天道之诚,指的是天地万物自古至今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运转: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四季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周而复始;花草树木在春天发芽,在秋天结下果实;生命总是不断地诞生,又在时间里慢慢老去、死去。这一切都在规律中运行,且生生不息,就是天道之诚。人道之诚,指的是人要发挥诚实的本性,外部行为要和内心思想保持一致,言论和行为要保持一致,决不能虚伪敷衍,只做表面功夫的伪装。人的诚实也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正所谓“诚者,自成也,道者,自道也”,只有自身发自内心地想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自觉地想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才能自我实现。在《中庸》中,“诚”字出现的频率与“中庸”不相上下,是《中庸》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一切道德规范实现的根本。

三、《中庸》的当代启示

当今社会,知道《中庸》的人很多,看过其内容的寥寥无几,甚至许多人认为中庸之道过于消极,已然失去现实意义。事实上,《中庸》里蕴含着许多极具意义的启示:一是中庸提倡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要求人们在各种矛盾之间找到一个这种的方法,树立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凸显,遇到冲突的当代人往往过于强调个性张扬,使社会充满戾气。如果能够多一点宽容和谐,消除执拗,将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有重大意义。二是中庸提倡的诚实,是当今社会非常需要重新重视的品质,也是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西方的功利化思想浸染当代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获取短暂的利益不惜采用欺诈手段,败坏了社会信义。重拾诚信之本,对于规范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社会生活幸福感具有很大作用。三是中庸提倡的慎独,对提高当代人的道德修养水品有很大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就引用了《中庸》的“君子慎其独也”提醒党员干部要在看得见的地方自我管理,也要在看不见的地方自我约束。其实,不仅是党员干部,社会中人人都需要重拾《中庸》中慎独慎微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根源中探寻当代困惑的解决之道。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