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林风眠山水画的诗意与神韵

作者:董乐意来源:《芒种》日期:2015-09-15人气:2679

   林风眠(1900--1991)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艺术教育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原为国立艺术学院)的第一任校长,除此之外,林先生还担任过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林风眠先生1900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阁公岭村,自幼之时就特别喜欢画画,赴法国勤工俭学之时曾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在此他广泛地接触到了各种艺术形式,并对西方的绘画艺术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这对其日后的绘画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林风眠先生在探求绘画艺术形式的道路上做出了许多的尝试,他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代表人物,林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方绘画传统的融合,他将西方的印象主义的绘画元素与我国传统水墨画的境界相融,进而在两者的结合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彩墨山水画的独特风格特征,林先生彩墨山水画题材广泛,如山水、静物、仕女等,这种独特的形式使其作品被称为“林风眠格体”。林先生彩墨画风格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重庆期间是彩墨画的形成阶段,如《渔家》、《嘉陵江》等作品;杭州期间是发展阶段,如《农家》、《松林暮色》等作品;上海期间是成熟阶段,如《秋天》、《秋艳》等作品;香港期间是变化阶段,如《黄山》、《深山》等作品,他这种独特的创作形式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目前学界对林风眠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绘画的总体方面,对其某种绘画题材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就将以他的彩墨山水画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其山水画的诗意与神韵。

一、从构图、色墨中看诗意与神韵

   任何一幅山水作品都是在构图与色墨中诉说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彩墨山水画亦然,从而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审美享受。绘画的构图和色彩不仅是一幅作品的基础,同时也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它们可以集中的表达出作者的审美取向以及画面中蕴含的诗意和神韵。

   首先,方形简约的构图:构图是一幅画的外在骨骼,同时也是一幅作品视觉表达形式的载体,不同的构图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并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在构图上主要采用长方形的画轴或者圆形的团扇等,但林风眠先生却大胆的采用了方形的构图形式,方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四边、对角线、对半的力都是相等的,这种特征就会使得画面的构图呈现出静止、稳定、和谐及平衡的特征,这正好与彩墨山水画的题材相符合,同时也适合表达出画面中蕴含的诗意与神韵。但是方形的构图也容易产生一种呆板凝滞的感觉,林风眠先生为了避免这一弊端,在构图的时候非常注意绘画的用线,对用线的创新可以说是林先生的又一突破,林先生绘画中的线都是刚柔并济的,我们既可以看到灵动柔美的曲线弧线,也可以看到刚劲干脆的直线,如《飞鹜》中林先生就运用了平行线、斜线和弧线,并对三种线条进行了恰当合理的处理,进而使得整幅画面都呈现出一种高度和谐之感。

   其次,色墨、光的完美结合:林风眠先生拓宽了我国山水画的色彩和用墨,他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光线引入到了我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之中,进而实现了其作品色、光、墨上的完美融合,从而在色彩上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性与震撼性。中国的山水画特别的注重色墨的在画面中的融合,色墨的融合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墨为主色为辅,一种是以色为主墨为辅,一幅优秀的作品一定是两者相互融合渲染的结果,色、墨两者在绘画中运用的主辅直接会影响到作品的诗意和神韵,所以关于色墨的运用问题一直是我国山水画改革中的一个难题。林风眠先生创造性将西方绘画中的光引入到他的山水画中,开创性的完成了光色水墨化和水墨光色化,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了我国山水画在色、墨、光三方面的统一融合。这三方面的融合赋予了山水画全新的光感与情感意蕴,进而突出了隐藏在画面背后的诗意和神韵,如作品《莲》、《池塘》等就是色墨与光的完美结合的作品。

二、诗意与神韵的意境表现

  林风眠先生的彩墨山水画中的诗意与神韵不仅表现在绘画的外在形式,除了视觉的表现之外,林先生绘画的诗意与神韵还表现在其作品的意境之上,从而实现了其作品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而成为艺术品。

  首先,画中诗的意境:对意境的追求诗我国山水画的最高的境界,同时也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我国山水画意境的形成除了色墨的运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直接影响了我国山水画对意境的追求。林风眠先生特别崇尚我国山水画的意境,因此他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一种诗的意境,在《飞鹜》中我们可以看见一行远山,近处是一排排芦苇,两只飞鹜在平静空阔的河面上飞翔,上面上是有些灰蒙的天空,画面中的远山和天空呈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感觉,而飞翔的飞鹜与流动的河水则是动态的,这一动一动的结合使得画面总体上呈现出灵气诗意之美,特别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或者“万里云罗一雁飞”,在动静的结合中透露出了一种诗的意蕴。林先生这种画面中的诗意不是其刻意的追求,也是不是单纯的依靠水墨、色彩等勾勒出的艺术形式,这种诗意的意境实质上是林先生内在情感的一种表达。

  其次,画中神韵的意境:林风眠先生的山水画除了带有诗意的境界外,还体现出一种神韵的境界,实质上这种神韵的境界是林先生淡泊孤寂心态的一种表现,在林先生的画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另一种独特的浪漫,如他那些描绘西湖美景的作品,这些作品山水作品总是带给我们一种幽静悠远的韵味。林风眠先生受到西方绘画传统的影响,所以其彩墨山水画在色彩的运用上较为的大胆前卫,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画面神韵的形成。如《山庄》这幅作品,在画面中我们看到了林先生用黄、橙黄、红、蓝等颜色来点染秋天的枫林,《溪流》中我们看到了墨色的高山笼罩着小小的山村,我们还会看到黄色的枫林、绿色的草地以及白色的河流,这两幅画都向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以及初冬的寒冷,进而会带给观者一种孤寂冷漠之感,但这正是这种类型作品的神韵所在,神韵实质上就是风格韵味,而林先生绘画的整体韵味在画面中表现为寂静幽远,并带给我们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三、诗意与神韵在文化上的汲取

   林风眠山水画诗意与神韵的形成离不开林先生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作为倡导“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他充分的吸收了东西方绘画各自独特的美感,并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山水画中,进而使得其绘画充满了诗意与神韵。

   首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林风眠先生有着扎实的国画基础,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这方面的训练,林先生认为中国绘画中主要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朦胧且妙而神似的艺术境界,而且我国的山水画特别的注重对大自然的心灵上的感受,然后在画面中表现出对自然景物内在本质的理解和感悟,进而画面中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蕴藏着诗意与神韵,所以我国传统绘画尽管只是几片随意的树叶、白云等也可以体现出一种意境来。林先生的彩墨山水画亦是如此,如《江山》,林风眠只是简单地描绘了云气弥漫的远山,但是却带给了我们一中缥缈、幽远的意境感觉,不仅如此,在黑白之间还显示出了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这幅画的画面并不复杂,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其中体会到深刻的意蕴。林先生还广泛涉猎我国民间的艺术形式,他被民间艺术那种单纯质朴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认为这种形式充满了生命力和动人感,并且还蕴藏着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内在精神。

   其次,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借鉴:林风眠在法国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现代美术作品,并且还接受了正规的西方美术学习,他对印象画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断地学习中他认为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在色彩与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绘画,林先生决定借鉴西方绘画艺术,希望在两者的调和和结合中发展我国的传统山水画。林先生对西方绘画中色彩线条的运用非常感兴趣,这充分的表现其作品中,在他的黄山系列水墨画中,我们看到了浓烈鲜艳的色彩,还可以看到洒脱刚劲且富有张力的线条,有些变形的山体,这都让我们看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子,但是通过水墨的调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蕴藏在其中的诗意与神韵,这就是林风眠先生山水画的高超之处。

   综上所述,林风眠先生“中西结合”的艺术理念推动了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我国山水画的题材,同时也强化了其表现力,进而使得山水画获得了多种表现形式,不过林风眠先生的山水画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其中蕴含的诗意与神韵,本质上还是对山水画的内在意蕴进行了抒发,由此可见,林风眠先生在画坛上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