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论文学创作的物质化表征下的审美要素之强化

作者:丁美燕来源:《芒种》日期:2015-10-15人气:1152

异常神圣的文学曾经是生活在80年代的众多读者心目中一座美丽的殿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大踏步走入市场经济的时代。看电视的人多了,读小说的人少了;电影导演成批地买断小说改编权;清贫的小说家改行“触电”;网络写手一夜成名……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末,熟悉中国文学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中国的一些文学期刊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读者顿然减少,发行量急剧下降,《昆仑》停刊了,《小说》、《湖南文学》、《天津文学》改弦易辙,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新兴媒体的触角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安坐象牙塔的文学避不开新兴媒体声光色的辐射,产生了微妙却深刻的变化。

一、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严雅纯”文学遭遇到经济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所谓的“繁荣文学创作”如果无视读者需要而一味孤芳自赏,最终当然没人问津。文学艺术从理论到创作,从传媒到阅读(欣赏),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严雅纯”的文学艺术不在像昔日那么辉煌,那么多读者,有的甚至遇到尴尬、困境;一些所谓“通俗文学”却很畅销。

据报载,上海和南京两家著名出版社在上海书城举行名著文库系列图书展,两家出版社均进行了打折销售。即使这样,名著文库图书专柜前新书无人问津。同一个楼层的科幻小说书架前却人头攒动。两家网上图书销量榜上,经典文学名著上榜的较少,而鬼怪类小说竟然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严雅纯”文学少人问津,粗浅庸俗化文学的泛滥,损害了文学自身审美属性,庸俗化文学,通过彰显时尚文化元素,经过“包装”“营销”的手段导入市场,迎合消费需求。这一现象,虽一时间流行,但注定不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精神享受和价值判断。有些作品即使是表现出真善美的正确取向,也极有可能因为过多的炒作与一味的追捧,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瑕疵,和审美意识的弱化而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仍将面临被消解的悲剧。

现在有些人意欲借着电视的影响,将电视文学蜕变成终端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来投放市场,以获取社会反响和利润。尽管有着不错的市场效果,却给人们带来了不易察觉的审美损害,部分电视文学简单、粗糙,那些片断的表述方式和浅表性的阅读快感,侵蚀着文学固有的审美特性和本质。 人们所感受与记忆的往往是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一种奢华、一种刺激和一种人性。 不得不承认,网络文学利用网络书写人生,虽然它还处于起始阶段,它的传播方式更便捷、更直观,它也的确拥有了一定的读者群,但其虚拟、随意、情绪、互动的创作形式或方式,对文学特定的审美感受和精神价值也会产生弱化作用。

对于“严雅纯”文学遭冷遇现象,大多出版社也有些许的无奈。市场经济的繁荣,加强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功利意识作祟,加之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文学的冲击等,使我们误解了阅读“严雅纯”文学的价值取向,从小到大,我们和孩子之间仿佛有一个默契,阅读文学名著很大程度上为了写好作文,提高语文成绩,进而成为升学的“敲门砖”。一旦进入大学,升学压力没有了,文学名著这块“敲门砖”自然在大学里遭到一些冷遇,就当前而言,我们应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阅读习惯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我们应该一如既往的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待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

二、文学的审美元素在商业操作与文化消费之下的弱化

在社会发展日渐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文学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作家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学作为产品除物质利润外还有着占主导地位并本质化的精神价值,倘若将操作的重心偏向物质利润一边,文学实践活动的结果,便很有可能逐步成为物质的利润的附庸,将使读者陷落于浅表的阅知快感和盲动的时尚流行之中——文学的思想启迪、认知功效和审美情趣,也便被逐渐淡化。一些作家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感到有些失落,但顽固的功利目的和动机又使一部分作家在莫名的收获的快感心态支配下迷惘了。一方面,文学创作被动的迎合着市场与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似乎掘开了它的流行潜质,部分以隐私揭秘、情色凶杀、江湖官场、闲情野趣等为内容的作品开始蔓延到文坛,一些文学名著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当下许多文学作品,虽然在题材上有了广阔的拓垦耕作,但是,文学特定的精神价值——启迪人们真善美的社会作用却降低了。

《羊城晚报》上有一则报道:深圳青年作家吴淑平要卖版权,两部长篇小说叫价100万。究竟这两部小说值不值100万元,社会上众说纷纭。但这件事至少显示了一点:高价拍卖文学作品,将是文学创作向商业市场化进军的又一力证,是文学作品开始走向市场的标志之一。应该说,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学倘若脱离了商品经济的外壳,难以生存的。但让文学作品无限被商品就会使文学丧失审美主导属性。

三、强化文学审美属性首先要作家树立健康的创作观 

传统的文学杂志,在计划经济时代,以“繁荣文学创作”为口号,由国家拨款养着,文学成了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感受不到大众疾苦的悠闲品奢侈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新的元素的出现与加入,如电子媒介、流行时尚、“快餐文化”“图文时代”等等,衍生出了许多新鲜而良莠不齐的文化话语,文学由强势文化逐渐走向弱势。

首先,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浮躁和喧嚣的世界,在这个变形的更广阔的世界中,很多人为了成名为了利益需要不断的曝光率,需要不断的绯闻,需要不断被炒作、被包装。在横流的物欲中,在大浪汰沙的环境中,人们为早一天过上美好的日子,寻找着各自不同的生存角色。

在喧嚣中,一些作家在物质的诱惑之环境下,越来越难以找到安宁的心灵和宁静的创作圣坛,迷失了自我,在学养上、文化心态上、精神操守上开始浮躁。这些浮躁的创作心态和功利的处世状态,为文学创作亮起了些许危险的信号。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部分作家不再坚守原有的审美价值观,文学的审美属性也遭遇了挑战。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也似乎不再那么吸引喧嚣浮躁的大众心理。此刻,一些作家并没有冷静的思考、精心的探索,为文学找寻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光明大道,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经不起繁华的引诱,为了作品的“卖点”,开始迎合这种被时代异化的大众心理,功利化的作品开始 进入文化市场。

很多文化媒体都报道了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突然关闭点击量逾2500万的个人博客的消息。余秋雨忍痛关闭博客给作家们一个警示,那就是,创作的心态需要放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回归理性,冷静思考社会与民生问题。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余秋雨“闭关”了,却未必同时表示着我们社会的文化心理开始趋向理性复苏,并重返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发展路途。从这个角度讲,余秋雨“闭关”,我们所有人也都应该冷静下来,平复一下一直以来狂跳不已的浮躁之心,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修炼……

喧嚣、浮躁、繁华均不是作家最好的创作状态?这种状态,对于一个作家,最好的生存状态、创作状态,应该是身心的泰然,是精神的安静和灵魂的静默。这已是被人类的文化大师、伟大作家的生活所反复证明了的事实。如果,余秋雨此次通过关闭博客这样一种方式,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开始追求“安静”的境界,无论是对文坛,还是对余秋雨自己,都是一桩幸事。

 思想是写作的灵魂,是形成其写作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作家还要经得起社会的考验,不断修练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指的就是正确鉴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立场正确,观点鲜明,有胆有识有主见,才能练就好作品,而成功的作家们都非常注意伟大人格的培养。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得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的李白。人们常说:“作文先要做人”,“文如其人”,就是说,同一篇文章,不同素养、不同世界观的人来写,就会千差万别。我们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作家而言:一千个作家笔下有一千个林黛玉”。创作的真正价值,在于张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创作出具有真善美内容的作品,就必须培养出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一个智慧的作家,若欲达到宁静的境界,而不是自己的世界观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发生逆转,首先应在思想上不断修养,注重自身的价值的培育和历练。一日三省其身,不要使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扰乱内在的本性,因此,作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能够坚守心灵的安静,精神的安静,生命的安静,的确是很不容易的,身陷浮躁,恪守正确的世界观,保持安静的创作心态,是对当代作家的是一种人生考验,只有这样,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们的好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