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城畸人》看安德森的人物形象塑造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国著名小说家。1876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父亲是一名军人,没有积累下很多财富。在高中即将毕业之前,安德森就辍学到社会上工作,做过诸如报童、工人等基层工作,以此挣钱支撑家庭生活。安德森童年的生活总是动荡不安,不能安稳下来,频繁的搬家。婚后他经历过一段安稳的生活,但是安德森骨子里就是不安稳的人。他毅然决然的离开妻子,放弃稳定的生活,再次回到以前工作过的地方,这是他创作生涯的开始。在芝加哥他结识了很多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参加了他们的组织,他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最终正式投身于文学创作。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阅历非常丰富。他参加过社会底层的工作,因此很熟悉那个阶层的生活方式,能够洞察他们的思想,所以安德森的小说大多数都是描写小城镇下生活的人们,将小城镇的普通居民置于美国工业化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着力表现在他们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安德森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常常能够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深处,描绘出他们最细微的情感变化。《小城畸人》是安德森的代表作,该书在结构上十分新颖,共由25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作者十分擅长为人物“画像”,在小说中勾勒出了小镇上形形色色人物形象,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怪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旨在剖析安德森《小城畸人》中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
一、怪异的人
“畸人”,顾名思义,就是畸形的人,畸形并不是指身体上的残缺,而是指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与社会上主流形态不同的人。这些人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是社会上的“怪胎”。在《小城畸人》中,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整个镇子的人都染上了这样一种“怪”病。他们虽然是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个体,却无一幸免。那么,这些人究竟有哪些怪异行为,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首先,小镇的人都患上了一种“时代病”,这是他们怪异行为的病因所在。安德森的视野非常广泛,他擅长“以小见大”,通过对渺小个体的表现来体现大时代背景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工业化的气息。火车、铁路、汽车充斥着这个城市,汽车的鸣笛声、火车的隆隆声打破了乡村生活的静谧,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生活仿佛一夜之间就发生改变。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给这个小镇带来了新的生机,财富不断的涌进来。小镇的居民由自给自足的手工业者沦为雇佣工人,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成为依附于雇主和机器的附属品。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新的生活节奏很难去适应,机器是冰冷的,同时人的内心也变得冰冷起来。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已不复存在,每个人都在为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益而努力,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家庭和亲人,家庭关系变得异常冷漠。工业化使每个人都变得像一台机器一样,没有沟通,也没有交流,内心的情绪无法排遣,人就变得怪异起来。很明显,作者对工业化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更热衷于传统的手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因此,作者笔下这些怪异的人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牺牲者和过渡品,是社会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代人的缩影。
其次,大机器的工业化时代滋生了这些怪异的人,他们原本只是镇上普通的居民,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的工作着。如果工业化的时代没有到来,他们的子子孙孙都会按照这种模式生存下去。作者为了突出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有意的突出了这些人的怪,尤其对他们千奇百怪的外表的刻画上更是不遗余力。怪异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颗颗冷漠而无助的心灵,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会尤其突出人的某一个部位的与众不同,比如头部的夸张、肩膀的变形、眼睛的病态、牙齿的丑陋,作者不肯放过每一个人体部位,极力夸张的渲染它们的扭曲和怪异。在众多的部位中,作者尤其对“手”这个意象做了突出的强调。文中手的意象出现频率极高,比如里菲医生的双手指关节特别突出,汤姆福斯特的外祖母“双手扭曲得不成样子,以及《母亲》中母亲那“长长的,苍白而没有血色的手”。“手”是传统手工业文明的象征,在没有机器以前,人们就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财富,而机器大生产解放了人的双手,使它们失去了功能和价值,逐渐退化,象征着工业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二、孤独的人
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之首。伴随着这一过程,整个社会笼罩在严重的精神危机之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忽略了对精神世界的建设,直接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人们内心的失衡以及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这在《小城畸人》中被鲜明的表现出来。
首先,这些怪异的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有两个明显的标志,第一,孤立无所依附。第二,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传统的手工业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和配合,这就使一个家庭或一个小团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把生活在这个小范围之内的人团结起来,使他们彼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每个人都与周围其他的人发生关系,集体生活能够有效地对抗人的孤独感。这是在工业文明进军之前人们彼此的交流方式,工业文明之后这一切显然已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对话变为人与机器的冷漠对白,机器虽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但它终究是冷漠的、冰冷的。它无法与人类进行对话。而人所需要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一切机器显然不能满足。
其次,人的行为都是受其精神支配的,精神的不健康会直接导致怪异的行为。小镇居民长时间以来信奉的价值观在工业化的轰炸下轰然倒塌,就连意志最坚定的教徒也难以抵得过孤独和寂寞的“煎熬”。小说中温士堡长老会的哈特门原本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立志于传播上帝的福音。他一直以来恪守清教徒的教义,节制自己的欲望。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窥视到一个小学教师雪白的肌肤之后,他内心一直以来的表面平静被打破了,这种燃烧起来的欲望使他整个人都变得疯狂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不可遏制的情欲与他信奉的教义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搅得他心神不宁,难以平静。最后变得崩溃、发狂。这种胜利是新兴的世俗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拜金主义、物欲追求对传统的清教徒教义的成功打击,传统的清教教义要求在道德上严格遵守诚实、虔诚、勤勉的信念。小镇居民长久以来坚持的文化理念和信仰在外界的攻击之下失去了力量,没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小镇居民无法适应工业化的大潮,最终茫然不知所措,沦为在精神上极其孤独之人。
三、异化的人
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是安德森笔下美国工业时代下小镇生活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亮了整个时代,也点燃了安德森的世界。这是一部以人的异化为主题的小说,但是不同于卡夫卡笔下人变为虫的荒诞故事情节,安德森笔下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人,可以说是生活在安德森童年记忆中的人,这些人有可能是她的父母、姐妹、邻居,也有可能带有他自己的影子。
首先,在无法抗拒的外在力量的压迫下,人类总是显得异常的弱小和无助,人类没有力量去支配自己的命运。小镇上生活的人就在这样强大的外力作用下,被“异化”了。这种异化是彻底完全的异化,由外在到内心,进行的十分彻底。一方面是外在的变形。上文已经论述过他们已经变形、扭曲的外表,这是外在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内心的异化,内心的异化对小镇居民来说打击才是致命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丧失,被迫接受扑面而来的工业化大潮,社会转型过程过急、过快,导致小镇人们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被暴露在冰冷的大机器之下。物质力量与精神建设并没有对接上,二者的不平衡发展是小镇人精神异化的主要原因。
其次,小说浓墨重彩的塑造出几类典型的被异化的形象。女性的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青年形象等,他们本不应该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却都无一例外的在压抑的环境氛围中变得迷茫,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并不是天生如此,也有像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对爱情的渴望,亲情的呼唤,表达爱与被爱的冲动,和他人分享的需要,这些看起来平常不过的要求却很难实现,没有办法做到。长期下来,压抑的内心没有发泄的渠道和出口,内心的痛苦使他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怪异,成了被世人所不理解和远离的被异化的“畸人”。作者并不是有意要丑化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而是借此表达出了他本人对畸人的深厚同情和对逝去的乡村生活的眷念。
《小镇畸人》是安德森的代表作品,在作者的笔下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安德森文学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写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异化的原因,以期为读者理解这部小说提供一点浅陋的意见。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