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意识

作者:赵耀,魏玉晶来源:《芒种》日期:2015-10-16人气:1440

    回顾我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我们不难从一些经典绘画中发现“动画意识”的踪影。其中《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女史箴图》、《康熙南巡图》、《捣练图》等画卷中画者的动画意识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洛神赋图》为例对传统绘画中的动画意识试做分析。

1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展现

    《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自曹植的同名诗作。记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并相爱但因人神殊不同被迫相离的神话故事。《洛神赋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长卷形式绘制,这种形式的绘画作品多以手卷展示:即观赏者双手持画,一边徐徐打开,另一边则随之卷起。“中国的长卷画,从来不是完全摊开来陈列的。在画卷展开的过程中,观赏者一面展放左手的画卷,一面收卷右手的起始部分。右手收卷着过去的视觉,左手展放着未来。在收卷与展放之间,停留在我们视觉前的约莫是一公尺左右的长度,它分分秒秒在移动,和前后发生着组合上的各种新的可能。 ”-------蒋勋 《美的沉思》  

    这种观看形式也与动画的逐帧播放有不谋而合之处,在长卷里“约莫一公尺左右的长度”里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就是动画里慢速播放的镜头。跨越千年的艺术家用了各自的形式在这方寸之间导演着各自的剧情。

    中国画也非同西方绘画般一目了然,画作在被展看的过程中亦会产生作者与观者的互动,充满神秘感和动感。中国古代绘画常以卷轴形式完成。每当打开这些画作,观赏者的视线随着画卷的展开而漫步其中,此时观者视线的游移一定同画家所营造画中世界时的顺序是同步的,而在这独特的“时空”中也更能体会与共鸣那画家创作引领下的多彩迷离的世界。中国的画在“动”的观察中完成了“动画”的升华,观者与作者同游,同感,在时间的流逝中感受空间交叠、四季交替。《洛神赋图》中那痴叹着甄氏的曹植,就这样在画面中出现了六次,仿佛追寻着那飘渺凌波的洛神仙子,令人伤感唏嘘,我们就这样被画家引领着,一同投入那唏嘘不已的故事中,久久沉迷。同样,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将主角并置不同的场景,如连环画般讲述着南唐故事。

    中国最早陶器上的图案就出现过空间流动的意识形态,表现连续游走的物象,这些都与早期动画意识不谋而合。汉代画像砖《官吏出行图》、《收获》等作品散落式布局,具有极强的空间象征性和时间流动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浪漫情调。同样,中国人常以松竹梅兰四君子入花鸟画,而四季不同的景观竟然也可以在一幅画面中呈现,都说明了这种精神性的主体意蕴,也就是时间性的流变结果。画家和观者并未觉得突兀与不合情理,归其缘由,即流变的动画意识共同参与其中了。

2 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时空表现

    “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是行进式的,流变意识在起作用,在画面的组织上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比如前后遮挡和平面布置等手段,与其审美、材料、技法等完全统一,形成了符合自身民族心态的时空观念。”(--蒋 跃)如果说西方绘画建立于焦点成像技术的定点透视画面像现代的照片的话,那么中国传统长卷画作就是一个个移动展现的电影长镜头了。观者正是随着那看不见的镜头摇移着,漫步徜徉于那画卷动人的天地间的。

    中国画从不以固定视角透视空间,而是眼神流动,飘瞥四方,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在落笔之前,画家心中就早已将全部所绘事物内容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了,这是中国画家独有的的观照法,也构成了我国传统绘画中时间空间表现意识的特质。

    与西方绘画如实描摹与再现外部事物,力求逼真表达物象所使用的定点透视法不同,中国传统绘画以散点透视构建画面,这种处理画面的空间意识更显浪漫,是画家经过意象处理之后的拆解和重构。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以大观小,所谓鸟瞰式观看大千世界:人与物象同游。作者打破时空概念,将大千世界以独特的构成形式浓缩于尺幅之间。画家的视角居高临下,仿佛创世的神灵,动态关照着把握全局,不仅是空间的生成,还有时间的流变,气息的贯穿,从而形成充满东方哲学韵味的独特作品。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作品莫不如是。动画意识可谓隐藏于所有山水画之中。那重重山峦远近错落,林木丰茂,屋舍依稀点缀其间,所有画面内容以“高远、深远和平远”的组织方式关联起来,以行进式的空间纵横来构造画面,这都是意象形态的建构而非对外物的照搬再现。“动”的意识随画面气息的流转而自然鲜活。这其中所蕴含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代文豪苏轼的这句诗说的就是中国人在观察山势风光之时,是全方位与动态式的全面照拂。这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不仅仅是用眼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看,最终做到胸有成竹,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做到意在笔先,意识高度凝练与概括,将自然界深度转换成平面空间,使时空重新构建与流变,从而使大千世界动态浓缩于笔底。

3 神采飞扬的中国绘画气质

    东方绘画尚意,取事物本质意向表现为上,以形写神是中国画追求的境界。如果说“曹衣出水”代表了古代画家对形体结构的准确把握,那么,“吴带就是画家们对画面的动势的追求。在《洛神赋图》中,画家展子虔便利用动与静的对比将曹植诗句中意境描绘的情景表现出来:岸边驻足的凡人们衣饰低垂,仿佛受到红尘无法涤净的淖染,无奈的在沉重中静立。而衣带当风飘舞飞扬的洛神则似全然脱去凡世的羁绊,仿若无骨的羽毛飞舞游戏于人间。飘渺水上的仙子踏波飞行,与点缀其中的静态山水背景,与木讷的凡人们形成鲜明对比,更添其出尘飞动之势。            

    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所提出的“气韵生动”。其中对于“生动”的解读,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做过深入地分析,观点说法不一。这个词可以复杂地分析,也可以简单地去解释,但其真正含义还是千百年东方哲学思辨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内中含玄机无限。这一问题,直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著名学者朱良志在其著作《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中精辟地指出:“绘画,边界,描述了空气的精神,是由绘画形式结构所体现的整体气息,它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中国追求的艺术家的绘画,通过非常大,美术,如空灵、韶秀、清逸、混莽、苍古、萧疏、荒寒、烟润,等等。这些画境实际上是生命的境界,是建立这些方面的生活的深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采用高科技手段,真正让画中人动力起来,如果画家张择端能够穿越到今天,看到这一幕,也一定会欣然而笑了吧。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