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国画中平面构成因素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文隆来源:《芒种》日期:2015-10-16人气:1278

构成学起缘于俄国“十月革命”期间的“构成主义运动”。发展于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平面构成是西方构成学和设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学主要服务于设计,而设计则是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审美问题服务。平面构成是一个外来词汇,看似与中国画并无关联。然而,若追溯两种学科的历史,不难发现,古老的中国画中处处体现着平面构成的因素。平面构成也在近现代的中西绘画碰撞、交融中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

构成艺术研究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称为三要素。点的延伸形成线,线密集的排列形成面、缩小的面回到点。没有点则无所谓线,没有线则无所谓面,点、线、面三者相伴相生,互为支撑。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三要素是构成的原始素材,构成的方法是形式美法则。重组与分割、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对称与均衡等都是形式美的表现方式。点、线、面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如群化、重复、特异、渐变、发射、近似等构成形式,表达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内涵。

中国画中的点、线、面,不仅是抽象几何符号,更多的是造型的媒介。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本质上是通过运用笔墨,结合自身的艺术修为,合理的在画面中运用点、线、面将具体形象进行以意向、意境为主导的绘制过程。历代画家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诸如点苔法、勾勒法、泼墨法、破墨法等方法,以适应以点、线、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程式化的笔墨语言,也称作章法。中国画的章法与画家的思想感情相互配合运用,最终凝结成为具有艺术趣味的风格化的作品。

一、点的应用

现代构成学中对于点的定义是:在几何学中无面积的,只代表具体位置。在平面构成里,点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几何形的点属于规则的点,如方点、圆点、角点等。偶然形成的或是缩小的具象自然形的点则是不规则的点,如滴到纸上的墨点、树叶、雨点、远海的帆船、远方的鸟群、远处的房屋等等。规则的点因为其几何化的性质,给人以冷静、严肃、理性、秩序的感觉。不规则的点因为其象形或偶然的特质,给人以自由、活泼、感性、随意的感觉。不管是哪一种点,通过合理运用构成学形式美法则都可被赋予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情绪表达。

“点”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关于点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卫夫人所作《笔阵图》中所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突如崩也”。用夸张的比喻说明了点的气势,点落在纸面上犹如高空坠石般的沉着、干脆。宋代郭熙形象的通过作画的过程将“点”的描述为:“以笔端而注之称为点”。明末画家恽寿平将“点苔法”进一步具体化了,他以山水画中“苔点”为例将点做了解释。苔是点状植物,成片的生长、附着在土、石之上,中国画中处理这种模糊的形态通常用到的是“点法”,一片生长的苔藓通常用点表现,利用点的疏密、大小、浓淡来区分。清代石涛善于以写生的方式观察自然景物,反对临摹古人的中国画创作程式,他认为中国画的“点”应根据季节、天气、位置的不同而变化,用墨上应有干、湿、浓、淡之分,用笔上可以干脆、果断的点出,也可以用拖笔、飞白、混杂的点法点出。总体来说,在近代以前,中国画对于“点”论述,大都在具体形态和画法上展开,只是“点”的形态和画法逐渐丰富了。

近代潘天寿先生提出的“点为一画之母”则说出了其本质,点的延伸形成线,这与西方构成学中点、线的关系是一致的。近代之前,在中国画创作中“点”是依附于诸如点苔法、点叶法等具体方法而形成的如“梅花点”、“个子点”、“介子点”等名目繁多的“点”;或依附于皴法,如北宋米芾独创“米点皴”等方法。如果将近代之前中国画“点”的运用归为传统的范畴之内,那么现代吴冠中先生则是将西方构成的形式美引入中国画中成功的范例,当然,他是继承了林风眠先生的衣钵并从实践上进一步总结归纳的。吴冠中在绘画作品中大量的使用“点”,这些点是画面中高度概括的具象事物,是最简洁的形,又是画面节奏感的生动表达和形式美的抽象元素。

二、线的应用

几何学中把线定义为:点移动的轨迹形成线,只表示长度、位置而没有宽度、厚度。按特征可将线分为几何线、自由线、积极的线和消极的线等。几何线包括平行线、垂直线等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描述的线,不同的几何线可以给人庄重、高尚、韵律等感受。自由线无法用公式来对其进行描述,具有不可预测的变化和丰富的表现力。自由线可以更好的表达如灵活、流动、焦虑等丰富的含义。

在中国画中线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线作为重要的造型手段被人为的强调,南朝时期的谢赫所提出的“六法论”中就单独将用线归纳为“骨法用笔”。北齐的曹仲达善用密集的线条表现人物的衣褶,后人将这种风格化的用线方式称为“曹衣出水”。在唐代,单纯用线造型并形成完整画面的“白描”独立形成了一个画种,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白描的代表作,后世将他用线的方式称为“吴带当风”。明代画家陈洪绶将中国画线条融入了装饰感,用线更加自由、灵活。明代将用线总结出 “十八描”,如铁线描、折芦描、琴弦描、蚯蚓描、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等,其命名分类以描绘线条的样式和运笔的方法为基础,虽然生动,但现在看来不免有雷同、拼凑、教条之嫌。伴随文人画的成熟,用线的方式形成了严格的规范,法度严谨的同时也制约了水墨这种媒材的自由、灵动性,导致中国画在清晚期相对世界其他艺术形式显得封闭落后了。

随着中西艺术的碰撞与交融,近代以林风眠为代表的画家群体意识到了变革的重要性,中国画用线的方式强调了对画面空间的组织,丰富了线条形态的变化,开始利用抽象化线条,如直线、曲线、自由线等,线条的运用流畅而又迅速,在画面中配合色彩、块面、形象等因素表现出强烈的构成的趣味。吴冠中进一步打破传统中国画笔墨形式,吸收构成学中点线面的因素构成画面,他作品中的线灵活、细微、富有变化,在画面中起到分割、穿插、支撑的作用,具有极强的形式美。

三、面的应用

面在几何学中面的定义是:线的移动和点的扩大形成面,面有长度和宽度。在平面构成中,把面分为实面、虚面、自由面、几何面。几何面包括圆形、四边形等,这些面都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不同的面可以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比如方形的面由直线构成,给人稳定、简洁、刚强之感,而圆形属于曲线构成的面,具有运动感,给人柔和、完美、阴柔之感。自由的面的形成偶然因素居多,不像几何面那样必须遵守数学公式的约束,如滴落在地面的水滴、一片落叶、破碎玻璃的形状等等。自由的面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可以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

    中国画中对于面的描述与西方严谨、具体的定义不同。“阴阳向背”、“计白当黑”、“石分三面”等都是中国画对于面特有的描述。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就有“万物负阴以抱阳”的描述。清晚期画家华琳在其著作《南宗抉秘》中对于“白”的论述非常精道,他认为宣纸洁白的颜色非常宝贵,在山坡、石块向阳的一面,在画面远端天水相接的部分,在云雾中明亮的部分,在树木顶部等光线强烈的位置都应该留白,这里的白不是笔墨和颜料能够画出的,而是依靠笔墨和宣纸本身的白色相互衬托得到的。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这与平面构成中面的构成方式要注意“形与地”的关系有相同的道理。平面构成中的“形与地”指的是画出来的“实形”与未画的部分“虚地”之间的关系。构成中的形与地相互衬托、并置、互为补充的形成有意趣的图示。中国画的“计白当黑”其中的“白”可以看作“无”,“黑”可以看作“有”。通常,人们对于画面中的“有”都比较重视,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画面中“有”的部分,而忽视了画面中的留白,也就是“无”的部分。实际上,正是因为“无”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衬托出“有”的价值,“无”中蕴含着不可预知的“有”。所以,在中国画作品中,墨色与留白相互补充,才能构成完整的画面。

结语:构成一词本是西方设计学的专业用语,但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之后,中国画赋予了“构成”独特的意义,“构成”中包含了构图,“笔墨当随时代”中“笔墨”的意义包含了对于“构成”的理解。在当代,构成不仅仅是“经营位置”,而是对于画面整体的布局,其中包括构图、墨色、留白、颜色等多种因素。“构成”一词虽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纵观古今的中国画中却具有着天然的构成因素。当下,中国画和平面构成这两个学科的关联性在当今美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处于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状态。画家的实践研究仅仅呈现在视觉上,设计师往往只关注设计本身,美术评论家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传统与创新的宏观讨论中。切实的将中国画中平面构成因素提炼出来加以论证和实践的研究还没有成型,我们期待更多的国画家在创作时将平面构成因素加以利用,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时代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zw/1534.html 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