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琴的重逢——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阔别二十年的续拍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拍摄于1979年中美建交后的第五个月,记录了第一位来华演出的世界级小提琴大师---美国音乐家艾萨克·斯特恩的中国之行。这次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的瞩目,并由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默里·勒纳拍摄和制作成为新闻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片随后在1981年奥斯卡颁奖礼中斩获最佳纪录片奖。1999年11月,垂暮之年的斯特恩再次来到中国,美国将斯特恩的这次中国之行拍摄成为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二十年后的续集》。2009年,以“《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拍摄三十年纪念音乐会”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艾萨克·斯特恩以指挥的身份参与对父亲的纪念和重温1979年访华的经历。
1 阔别二十年,叙事内容和手法的一脉相承
1979年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记录了斯特恩第一次访问北京和上海期间讲学、演出、游览及受到的热烈招待。纪录片从西方的视角怀着好奇之心来探寻刚刚粉碎四人帮的中国,开始了为时三周的拍摄。这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从铺天盖地的毛泽东头像与标语走出来,同样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导演演默里·勒纳(Murray Lerner)正是抓住了中西方相互的好奇与交流的渴望才拍好了这部纪录片,使西方观众看到了一个刚刚打开大门看世界国家的纯洁与虔诚,人们精神上积极向上、做人和做音乐都扎实用心的国度,同时还表现了中国儿童对音乐的渴望和高素质的音乐。影片于1981年2月23日上映,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影响,斩获第77界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和第34界戛纳电影节特别奖两项殊荣。1999年,斯特恩再次访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制作原班人马再次跟随并拍摄了《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二十年后的续集》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年,纪录片仍然怀着好奇心来探寻这个西方人眼中神秘的国度,以探寻的眼光来拍摄和纪录这次中国之行。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二十年间中国人精神面貌是否依旧?二十年前那些音乐学生现在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续集》拍摄团队进入了中国。
如果说1979年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抓住了中国恰好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机缘,那么1999年的《续集》则将时代的发展描述的更完整。1979年纪录片中的中国正展开双臂,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但这时镜头中的普通中国人仍然相对缓慢而内敛。与之相比较的是1999年《续集》斯坦森路上看到匆匆人流中“争分夺秒,奔向2000”那块巨大的宣传牌发出的感叹“种子在别的地方会发芽,在这儿能长出三十层的高楼”。《续集》从采访对象、路线安排、摄像风格等方面都延续了二十年前的风格。不但访问的音乐人一样,甚至第一次走访中国的艾萨克·斯特恩的两个儿子在成年后也参与了第二次纪录片拍摄。纪录风格上,两部纪录片都保持了同样的风格,如将影片设置为较为到达、接待、指导儿童和青年、音乐感悟和音乐讨论、话别等几个独立完成的段落,在相对完整的段落后再开始下一个画面,各个画面之间衔接紧密自然。再如两部纪录片画面感较强,1979年作品中表现斯坦森抵华时都能强烈的突出想要表现的内容等。
此外,《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和续集都记录了大量的中国自然景色,但在纪录社会画面的风格上《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更贴近安东尼奥尼《中国》。特别是在影片开头的5分钟内表现了当时标签化的中国:不甚宽敞的街道、滚滚的自行车洪流、简衣普装的民众、曲艺、武术和乒乓球,桂林的山水、长城、程式化的热情客套和餐桌文化,更展现了中国普通人行动在美国人眼中的“慢悠悠”。与此对比的是,《续集》中同样的国人脚步频率明显快起来了,甚至骑着自行车还在打手机。
两部纪录片纪录都以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谭抒真为暗线,甚至在拍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后原班人马还将谭抒真作为主人公拍摄了纪录片《来自上海的绅士》。这一方面说明在1979年拍摄后制作组对当时中国音乐状况及其原因进一步了解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制作方眼中这位历经文化大革命、曾任职上海租界工部局交响乐团、能够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音乐家的重要性。两部影片通过对谭抒真的生活轨迹和音乐情感状态侧面表现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音乐发展状况。就如纪录片题目:From Mao to Mozart,在西方人的表达中,Mao代表的是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而Mozart代表的是世界音乐乃至世界文化,题目也就是从中国音乐到世界音乐或者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意思。虽然续拍时隔二十年,但从叙事内容和手法上能够看出默里·勒纳的风格一直未变,秉承着他一直音乐纪录角度看待中国发展的角度,也从社会变革角度将一个变化着的中国呈现给西方。
2 琴与情的延续和升华
一些感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一些感情却像深埋地下的酒越来越浓醇。斯坦森和中国音乐人的感情之花没有随着二十年的时间而枯萎,反而越发鲜艳。《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纪录了这样一段故事:时任中央乐团常任指挥的李德伦与艾萨克·斯特恩对莫扎特音乐的个人理解非常不同,斯特恩的“心论”和李德伦经历文化大革命后以政治路线为纲的莫扎特音乐理解大相径庭,两者坚持己见互不让步。在1999年斯特恩访华正在音乐厅排练时,《续集》拍摄下这样一段感人的情景:已经瘫痪的李德伦坐在轮椅上突然出现在正在排练的斯坦森面前,斯特恩看见老友并没有停止排练,而是继续拉着琴走向李德伦,用音乐问候这位阔别二十年的中国朋友。待一曲结束,79岁的斯特恩与82岁的李德伦久久拥抱在一起。两个人一起重温当年的友谊,又聊起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李德伦主动说起了当年自己见解的偏颇。而这时谁又会记得二十年前那些不同的见解呢?音乐带给人们的总是交流留下的欢乐。《续集》着重表现了而后两人在舞台上的合作,两年后的2001年二人相继去世,这次演出成为两人合作的绝唱。不止是李德伦和斯特恩,所有人在这种场景下都会忘记他们曾经在音乐上的分歧,而记住的只有琴与情的延续和升华。
无论是1979年还是1999年,两部纪录片最重要的着手点都是音乐。两部影片同样表现了斯坦森卓越的音乐素质、中西方乐器的差异、中国少年的音乐素养、斯坦森与中国音乐教师及琴童的乐理交流等。例如在《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表现斯坦森对音乐理解的时候,更侧重于通过其感情对音乐。在镜头中,小琴童大都清瘦弱小、言行拘谨,小脸上神色迷茫呆愣、缺乏方向感。摄影机将这些小琴童演奏中娴熟的技巧和缺乏生命力的表演之间的对比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通过童年王健表演大提琴时投入甚至略带痛苦的表情将斯坦森惊叹的音乐天赋和小琴手日常辛苦的磨练同时表现出来。同样,在1999年的《续集》中在影片中仍然运用了大量对比的短镜头,将所有中国音乐教师腼腆的笑容、面无表情的表演与斯坦森的鲜活、灵动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斯坦森最重视的问题---仍是音乐情感。影片甚至表现了斯坦森与二十年前大相径庭的表情,少了很多欣喜和鼓励,多了很多忧虑和否定,甚至批评了一干学生。如果说1979年斯坦森访华更多的成分是传授和输出,那么1999年这次交流的成为则大大增多。二十年前低期望基础上发现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扎实和优秀自然使斯坦森喜不自禁,而二十年后以同等交流心态访华时发现哪怕丝毫问题也会毫不犹豫的提出。这种不保留的情感恰恰体现了斯坦森将中国音乐界视为自己人的感情,从二十年前的赞扬鼓励到二十年后的坦荡表露,纪录片的讲述并没有使国内外观众觉得斯坦森的批评突兀、冒失,反而更为赞赏这位大师的直率和没把中国音乐界“当外人”的深厚情感。特别是中国观众,从影片中更自然而然的对斯坦森产生一种外地居住的近亲回家的亲热感。
可以说《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及其《续集》是寄情于琴,琴与情内容的表现都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升华。
3 琴-情-纪录的三者统一
在拍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时,导演默里·勒纳讲到“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音乐或许不会对人或者社会引发实质性的改变,但音乐的意义却在于它可以触摸人类的灵魂深处的核——那是不会因时间、种族、甚至文化传统而改变的东西——人心的证明。”正是秉承着这一音乐思想,默里·勒纳更多的从人性角度来表现音乐,使琴、情并茂且共融于整部影片中,这种拍摄理念在《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及二十年后的《续集》中得到一脉相承。斯坦森认为音乐是有生命和感情的,默里·勒纳心中的纪录片又何尝不是呢?只有带着情感的制作,才能将带着情感的人和音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才能赋予纪录片以情感和生命。也只有富于感情和生命的《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及其《续集》,才能够以各1.5小时的长度仍然使人丝毫不感沉闷,使绝大多数人安静的坐下来看下去并产生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两部纪录片都忠实的表达出导演默里·勒纳对音乐纪录片制作的宗旨---“并不深奥,也不急躁”。他认为音乐纪录片就要像音乐的表现一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要解决或传递过于深奥的问题或思想。这种制作理念与他早年学习音乐与指挥、演奏钢琴和吉他的经历有关。而正是这种制作纪录片的心态恰恰与斯坦恩对音乐的“心论”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可能这也正是他能够完美诠释斯坦森音乐“心论”的原因吧。
从《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到《续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音乐家的交流聚会,同样见证了新中国和国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路程,从西方眼中证实自身文化底蕴和生命力的顽强。对于世界和已经远离旧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及其《续集》带给我们的文化冲击和心理震撼是永恒的,我们会世世代代藉此反思音乐、情感和心灵。正因如此,《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及其《续集》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弥足珍贵。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