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资讯节目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十年前,当传统的新闻广播开始专业化之路时,滚动资讯节目的创办是开路的试金石。十年间,滚动资讯节目靠着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报,主打最新、最快的资讯和实时、准确的更新,树立起“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已经变成了新闻广播革新发展的铺路石。但是,今时今日,信息传递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变得越发快捷迅速,新媒体尤其是即时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广播资讯节目的短平快优势,变得荡然无存,如果不立即开始自我革新,资讯节目也极可能退化为新闻广播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一、 节目形态的灵活化
单以速度而言,传统媒体的资讯节目在新媒体面前,已经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处于落
后追赶的状态,当下许多热门新闻或是引爆全民讨论的话题,大多由新媒体发端,传统媒体始终处于配合、补充的工作状态。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广播资讯节目已经无所作为,只能复制黏贴网络消息,嚼人剩饭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新媒体一心求快的海量信息战术中,已经为广播资讯节目创新灵活的节目形态,留出了足够空间。
首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是建立在散乱无序,未经核实的前提下,因此“曝出”、“被曝”等词语,是新媒体资讯头条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而拥有专业新闻采编团队的新闻广播,不仅能将多年的从业经验投射到资讯节目中,查证核实信息来源,求证事件细节,辨别新闻真假,还能对新媒体资讯中的粗糙浅薄,做内容上的充实,细节上的完善。
其次,新媒体为求速度,全力以赴在信息传递上下功夫,实现的是信息传递点对点的直线传播,而广播资讯节目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信息传播扩散为点对面的深度传播,并且可以根据新闻价值高低、内容丰富程度、后续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报道幅度及报道方式。遇到突发事件,广播资讯节目可以随时插播报道,持续跟进;聚焦重磅事件,广播资讯节目可以立即扩版成为深度报道,梳理汇集各方信息源,为受众提供全面深刻而又条理清晰的资讯组合。
最后,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已经无法成为主打优势时,第一话语权应该成为所有传统新闻媒体的终极目标。新媒体赋予信息更多的传播途径,也赋予了更多人话语权,但是,众声吵杂中,唯有有价值,有意义,有指导性的声音,才能够被传播和留存。转瞬即逝的速度,永远不可能取代历久弥新的深度。广播资讯节目只有去思考,去采写,去深度挖掘,去去伪存真,才能在激烈的资讯大战中,形成无可取代的传播力和震撼力。
二、 深入全面的本地化
新媒体使资讯突破了地域的界限,一时一地的新闻资讯,能瞬间传遍天南海北。但对于
特定的受众群来说,宽泛的信息源和密集的资讯轰炸,未必有实质的帮助,全天成千上万的资讯更新,受众也不会“照单全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便大打折扣。广播资讯节目虽然无法突破地域限制,但也正因为对服务地域和服务人群的针对性,才能在资讯内容的选编、报道重点的选择、以及服务对象的把握上,突出本地化和服务性,进而锁定和扩大固定受众人群。相对于新媒体的各类信息大杂烩,广播资讯节目在灵活多变的节目形态上,可以将“严肃权威的时政新闻、高屋建瓴的投资指导、实用平和的生活信息”融为一体,既有严肃性,又有时代感,既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又有良好的服务性。[1]
贴近性一直是新闻节目的要素之一,广播资讯节目因为传统而更“接地气”,只要在内容的选编上努力贴近本地市民,服务日常生活,就能够超越新媒体,与受众形成更全面的融合与互动。实现落地民生的服务性,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尽量选取与本地民生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二是在报道新闻时尽量从百姓视野、受众角度切入,避免新媒体报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三是精选包含趣味性,生动性,服务性的软性新闻,提升受众的兴趣点,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四是采用更加贴近受众需求和体验的节目编排形式。只有更好地丰富广播资讯节目的内容,拓展节目的服务性,提升内容的可听性,扩大节目的听众群,才能使广播资讯节目更好地服务大众生活、接近大众生活。
三、 关切个体的互动性
新媒体可供全民参与和即时互动的特点,使得受众数量能在瞬间膨胀,而受众通过留言、
回帖、点赞等行为,似乎也找到了与媒体互动的最直接方式,这使得广播这样的“老旧”媒体越发显得“过时落伍”。但从长期新闻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看,这种所谓新形式的互动,其实只是缺乏沟通与触动的单方面交流。新媒体推送的热点新闻,是用转发数量和回复数量之类的生硬数字来衡量的,暂且不说如今僵尸账号、水军队伍可以刷出虚假数据,事实上,累加的数字也根本无法真实体现新闻传播的深度力度,更无法体现新闻的社会效应是正面还是负面。比如网络暴力推高的新闻热度,人肉搜索炒出的热点话题,就是部分新媒体引导舆论走了歪路,并误导受众发泄情绪的不良乱象。
同时,对于新媒体而言,受众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的,比如用“网友”、“粉丝”等名称模糊代替了每一个不同的受众个体。而广播节目无论是早期的听众来信、短信平台,还是后来的直播热线电话等等,在与受众互动时,都是针对每一个真实的个体,每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广播资讯节目来说,对听众提供的新闻线索的处理,听众意见的反馈,以及听众疑惑的解答,更能突显媒体与受众之间“你和我,一对一”的贴近感与针对性。
而作为广播资讯节目的受众,与在微博新闻下瞬间刷屏的情绪性受众也脾性迥异。在广播资讯线性传播的路线图里,受众可以说是某个环节的把关人,他们对于新闻资讯的反馈,有一个聆听、思考、组织语言、完整表达的过程,这令广播资讯节目与听众的互动,能以冷静起步,再以理性发展,而非一时的情绪爆发。拥有这样的受众基础,也使广播资讯节目有了较大的自我调整空间,对听众感兴趣,关注度高的内容,可以进行强化处理,在报道中予以体现;对听众持续关心的话题,可以保持后续报道与跟进配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度。通过与受众进行有品质有个性的互动,广播资讯节目也就能建立起有高度有特色的传播通道,进而形成专属于自身的固定而忠实的受众群体。
四、广播语言的特色性
普利策奖行政官迈克·普赖德说过,实际上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并没有“必然”优势。所有的在线网站可以获得的新闻工具,传统新闻媒体同样可以获得,而且传统媒体也有着它们自身的新闻网站。[2]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侵略性主要是体现在技术手段上的革新,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但技术却是可以复制和拷贝的,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官方微博,或者是官方微信,传统媒体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而唯一无可取代且无法复制的,是传统媒体传承多年并且耐以生存发展的传播形式,对于广播而言,那就是声音。
广播新闻的传递,依靠的是声音符号体系,因此广播资讯节目,报道传播一手“带响”的新闻资讯,是区别于任何新兴媒体的立身之本。1.新闻现场的音响感染力,并不会因为传播速度的加快被消释。在资讯快餐的制作中,简略的文字表述提高了传播速度,但却是以牺牲生动悦耳为代价的。可作为人体感官之一,听觉体验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感知世界的方式。2.广播资讯主播的声音报道,具有文字无法呈现的多面性和生动性。听人娓娓道来的新闻,与埋首读取信息,最终获取资讯的过程体验,迥然不同。3.用声音完成精彩的细节描写,可以把发生新闻事实的场面、情景、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的情感,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悲喜起伏,并直达心底,留下记忆,这也是资讯传递的最终目的地。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