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鳜鱼肥——浅论入“深水”捉“活鱼”铸精品
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词写得很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鳜鱼要从活水钓,活鱼品种不同,味道也不一样。大江、大海里生活的鳜、鲈、鲥、鲍味道之鲜美非死水中生活的鳙、鲢、鳝、鳅可比。
新闻界常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要捉“活鱼”,“浮在上面”是不行的,必须沉到现实生活的“深水”中去。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电视记者要抓活鱼,也要到活水中去抓,到群众生活的海洋中去,到群众实践的第一线去。老呆在城市,是抓不了活鱼的,或者抓不到大的、味道鲜美的活鱼。人民群众好比无垠的大海大洋,作为人民的记者,要敢于善于到人民群众的海洋中弄潮撒网,努力拍摄出富有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亦即献上“活鱼”,以不愧自己所肩负的神圣职责。
一、捉“活鱼”务必敬业
捡“死鱼”易,捉“活鱼”难。捉“活鱼”首先得走出去,坐在办公室里不行,靠抄材料不行,只听汇报也不行。出路在于扛起摄像机,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闻的现场去,这就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只有头脑中时刻有捉“活鱼”的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出精品。
(一)要有不怕苦的精神
“死鱼”通常浮在水面上,“病鱼”栖于浅水里,健康的“活鱼”则深藏水底。当懒记者只能捡“死鱼”,捞“病鱼”,只有不怕苦的记者才能捉“活鱼”。这就意味着捉“活鱼”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怕吃苦不行。只有“自讨苦吃”,深入采访,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紧紧咬住事态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把重要的电视新闻拍深拍透,铸造成精品。
第2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电视消息《习近平春节前夕赴甘肃看望各族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中央电视台2013年2月5日19时03分《新闻联播》首发)正是记者冒严寒,顶风雪拍摄的精品。
2013年2月2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甘肃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表达美好的新春祝福。此次活动是春节前总书记深入基层,慰问干部群众,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一项重要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为做好这次报道,报道团队精心策划、实地察看,对每个考察点的机位设置、镜头表现都进行了设计。新闻开篇运用多景别、多角度的镜头展现西部贫困山区险峻荒凉的特征,伴着漫天黄土飞扬,总书记乘坐的车辆在盘山道上蜿蜒前行,村路上总书记一脚踏下黄土腾起……这些有表现力的画面使观众身临其境。通过捕捉总书记与老乡真诚牵手、从缸中舀水品尝、为社区老人端饭等生动细节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纪实性画面增加新闻的可视性;多处有效运用背景声增强了现场感。每个考察点,通过多角度多机位的镜头拍摄和有机剪辑,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延展性……本片无论在拍摄上还是编辑上都突出了新闻的纪实感。新闻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舆论认为本片真实地展现了习近平深入基层、扎实调研、心系群众的亲民务实风格,也把群众对总书记的拥护和爱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要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记者要抓住“蛟龙”,拍摄出高质量的电视消息,也必须到现实生活的“深水”中去。在每一次采访中,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只要有蛟龙那样的大鱼,即使它藏得再深,捕获再难,只要有它,就值得花力气去做,必须有股韧劲儿。逮到“小鱼”不沾沾自喜,拉了空网不灰心丧气,如此坚持下去,何愁“大鱼”不得。
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消息《廉价蒲草“编”出亿元淘宝村》(山东广播电视台2013年11月12日18时10分生活频道《生活帮》栏目首发;作者:牟宗平、李伟)是条大“活鱼”。节目以农民网商为题材,通过年轻大学生回村创业的经历及老年人对网络的观念转变,展示了电子商务在湾头村落地生根的独特现象。记者观察角度新颖,采访深入自然,细节生动,剪辑得当。记者于“双十一”之际赶赴山东博兴湾头村,实地寻访原材料产地麻大湖,拍摄草柳编产品的制作过程。从零点开始完整地记录了农民网商销售、打包、发货的忙碌场景,全面探访了淘宝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下,湾头村的淘宝模式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手艺,又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对淘宝村这种农村发展新模式的关注。
捕捉到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必须以“刨根问底”的极大热情,深挖其背后隐藏的重大社会意义,决不能浅尝辄止,否则“活鱼”就将从手边溜走。
(三)要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
新闻前辈范长江有一句名言:“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电视记者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和他们同甘共苦,才能拍摄出拨动读者心弦的东西。
第2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电视消息《南矶湿地启动“点鸟奖湖”新尝试》(江西卫视《江西新闻联播》2013年12月21日18:43首发;作者:曾佳、卢美联、朱隆、谢祥震),正是记者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拍摄的精品。
该报道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感染力。短短二百多字的篇幅,却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候鸟保护多个层面的问题。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又将“点鸟奖湖”新政策的实施背景以及社会意义完整呈现。在编辑手段上,这一报道充分利用电视声画结合的传播特点,巧妙使用现场音效,展示出鄱阳湖候鸟遮天蔽日的奇景,让人如临其境,极富视觉冲击力。鄱阳湖是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的候鸟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举世罕有。而由此引发的鄱阳湖候鸟保护问题,总是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由于湿地管理部门没有湖泊权属,无权调控水位,却负有保护候鸟的职责;渔民拥有湖泊权属,碍于生计,时有“放水赶鸟”之举,当地捕鸟、杀鸟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尴尬的境地下,怎么解决“人鸟争食”的局面,破解湿地生态补偿难题?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国首次试行“点鸟奖湖”新政策。这既为候鸟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也提升了渔民保护候鸟的积极性,取得了政府、渔民、候鸟保护三方互赢的效果,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有益探索。记者第一时间抓住这一重大题材迅速及时地进行了报道,真实地反映出“点鸟奖湖”新政策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南矶湿地总面积超过50万亩,候鸟云集的湖泊都位于湿地腹地。为拍摄到点鸟奖湖的第一手影像,记者与点鸟奖湖队员一起,先乘船走水路进入湿地。然后,肩扛几十斤的摄像器材,脚踩十几厘米深的稀泥,深入中心湖泊进行采访拍摄。该消息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引起包括省内农林部门、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等院校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高度关注,并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众多媒体转载。
二、捉“活鱼”务必敢于沉下去
真正的新闻来自生活,来自现场,来自基层。捉“活鱼”光有想法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敢“下水”,入“深水”。为什么如今记者难得沉下去了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主客观两方面。
(一)主观方面
私心太重而不愿下去,吃苦受累,抛家舍子,艰苦耗时不说,一下去十天半月,发不了几篇稿,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划不来。
投机取巧不愿下去。靠社会上的“通知新闻”“邀请新闻”,养成了靠别人供新闻的习惯。这样的稿件虽没多大味道,却篇篇发得,还交朋友,脸面又光鲜。长此以往,当然不屑“下去”遭罪了。
最主要是不敢下去。面对黎民百姓真诚急切的呼唤,能否将问题反映出来?面对基层遇到的困难,是否能帮助其奔走呼号?对于纷繁复杂的现象能否准确地分析把握?这都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准备,有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有忘我的奉献精神。
在全国上下与“四风”等各种不良风气作坚决斗争的今天,我们作为从事舆论宣传工作的电视记者,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那种“蜻蜓点水”和“浮光掠影”的工作作风。要敢于并乐于深入到生活的最基层,了解群众的心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涌现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
(二)客观方面
首先要敢于坚持正义。对于带批评性的鲜活新闻,说情、阻挠、威胁致使采访进行十分困难。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电视记者,应当明白揭露矛盾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更何况背后有强大的舆论支持,不应有畏惧心理。
要敢于过人情关。不知从何时兴起了这样一股“风”:到哪里采访,事前要先打招呼,有当地领导陪着。这也许是出于对电视记者的尊重,是好意。殊不知,他们在你旁边一坐,采访对象就没话了,都看领导眼色行事,如此怎能拍摄到真实、鲜活的东西。
要想真正抓“活鱼”,就不能这样随波逐流,要敢于冲破“人情风”的包围。采访时不用人陪,只身独行到群众中去“捞”新闻。
三、入“深水”务必先练本事
有的电视记者不可谓不勤,不可谓不恒,不可为不廉,抓到的“活鱼”却不多。为什么?那是捉“活鱼”的本事还不到家。
(一)要有掌握大局的本事
如果不具备掌握大局的本事,那些鲜活的新闻就是发生在自己的鼻子底下,也看不出这就是自己到处找的“活鱼”。即使发现了,拍摄起来也缺乏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气势,更没有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凌厉风格。那么掌握大局的本事从哪里来?靠学习,靠调研,靠“吃透两头”。首先要了解中央、省、市、县(区)当前的中心工作,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要把“上头”的精神吃透。其次,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工作中的经验、成绩、困难和问题,以及群众的思想情绪等,吃透“下头”。“上头”和“下头”都吃透了,才能高瞻远瞩,心中有数。如果“上头”精神不清楚,“下头”实际情况不明白,心中无数,两眼不明,抓“活鱼”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增强电视报道的深度
这要靠平时多积累,采访前对要报道的东西做深入的调查。另外,人物语言的同期声处理也十分重要,人物语言最忌虚造的豪言壮语或泛泛而谈的空论,而应具体、生动、形象,符合人物的身份,如人物讲话同期声拍摄得精当,整篇电视报道就活了。还应有“画龙点晴”的本领,在报道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一两句精确的电视记者述评,往往会起到“议论一句,全篇皆活”的作用。总之,抓“活鱼”靠的是综合素质,电视记者只有全面加以提高,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抓到鲜活的新闻。
(三)克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作风的浮躁
第一,不能先入为主,沉下去采访,不能带着主观定下的调子或死抱既定的主题,按图索骥,这样不但难以实事求是,往往还会造成片面性和主观性。第二,不能浅尝辄止,沉下去只听一面之词,抓到一鳞半爪材料就满足了,其结果易浮于表面。第三,不能知难而退,沉下去遇到尖锐矛盾或较大困难就缩脖子,能躲则躲,能绕则绕,躲不过绕不过就打“退堂鼓”,不敢深入到问题的漩涡里弄清楚它的究竟,不求甚解只能是入得宝山空手而归。
小结
沉下去捉“活鱼”,出精品,是电视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能不能深入采访,深入采访的实效如何,是衡量一个电视记者业务素质良差、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电视记者,就要具备“全天候”的工作态度,深入社会、基层、群众,乐于吃苦,八小时内外都要观察、捕捉电视新闻,时刻拨动自己“深入”的神经,这样才能摄制出上乘的电视新闻精品。总之,抓“活鱼”的要领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句是“出门看天气,下河看水头,你捕你的,我捕我的”;另一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浅我深,人争我转” 。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