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宝刚新作《老有所依》折射的养老问题
从《奋斗》到《我的青春谁做主》,再到《北京青年》,赵宝刚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当代“青春世界”,而到了《老有所依》,他却将视角转向了更具社会深度的老年题材,彻底打破了老年题材电视剧佳作欠缺的局面。该剧一经播出便得到了广泛反响,一反常态的风格让观众眼前一亮,现实主义的叙事得到了受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可以说,《老有所依》对老年所触及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次集中、全面、艺术地展示。其所折射的养老问题,不仅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艺术表达,而且具有艺术鲜活性的社会形象塑造价值,因此,加强对《老有所依》的文本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一、家庭矛盾下的伦理叙事
一直以来,以养老题材的电视剧都是荧屏稀有品,佳作更是凤毛麟角,其风格定位也决定了该类题材电视剧很难获得可观收视。《老有所依》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与其文本的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有着很大关系,但隐藏在文本表象之下的叙事结构却是其根本所在。对此,我们有必要对《老有所依》的叙事结构加以剖析,以此来探讨其文本内在冲突,而文本意义也恰好存在于各冲突元素之中。
客观来讲,《老有所依》作为典型的家庭伦理剧,伦理共识为情节基础,人物关系为叙事框架,家庭矛盾为情节推动力。具体来讲,《老有所依》就是以江木兰和吕希为核心,以三个家庭的家庭矛盾为切入,以“养老”为主题的诸多冲突元素的影视文本呈现。
《老有所依》中的所有矛盾都明确地指向了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所折射的都是因养老所引起的。实际上,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养老并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多代同堂,彼此照应,因家庭成员较多,通常都能够应付自如。但就当前中国国情来讲,我们既没有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也失去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模式特征,巨大的生活成本使得养老重担基本都落在了家庭中。目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都已经步入中年,上一代都逐渐老去,“上有老下有小”成为了他们最真实、最普遍的写照,家庭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全新的倒金字塔家庭结构带来的是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现实消解,也就是说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顺与现实生活压力之间产生了巨大冲突。
《老有所依》中的三个主要家庭是当下中国家庭的缩影,江木兰和吕希作为核心人物,也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承担着养老的巨大经济压力,而且还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如此一来,当吕希父母亲发生种种意外、江开国和江多福惨遭被骗而不得不离开家乡等问题来临时,来自上一代的所有压力都落在了他们俩人身上。当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后,极端境遇下的他们不得不进行伦理孝道与现实生存的博弈,这就形成了《老有所依》家庭矛盾下的伦理叙事。不难发现,《老有所依》不仅反应了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展现了挣扎于伦理与现实矛盾中的养老焦虑,更呈现了现代中国家庭模式在养老压力下所出现的种种隐忧。
二、悲剧情节下的话语建构
《老有所依》最大程度地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因为每个家庭或多或少地都面临着养老问题,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思考:我将如何赡养日渐衰老的父母?我老了以后将何去何从?等等。他们的这些焦虑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剧情,并希望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来寻求到想要的答案。但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传统孝道的大力推广,再加上影视作品的可以塑造与宣传,以前的养老问题还充满着“正能量”。而《老有所依》却一反常态,集中展现养老问题的负面效应,以“悲剧”的定位让观众产生心理落差,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现实存在的养老问题。观众会跟随剧情发展而出现不同的情绪波动,并产生强烈的文本期待,这也是《老有所依》悲剧情节的独特魅力。
实际上,在《老有所依》充满感伤的悲剧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作者在进行某种层面上的话语建构,并以此来传达某些特定价值,集中体现在“老”与“依”的思考上,其话语建构具体如下:
首先,骨肉亲情的话语建构。江木兰和江开国两人的情感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情感共鸣,尤其以“70后”和“80后”为主。作为父亲,江开国将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害怕自己成为累赘,担心为女儿带来负担,所有的病痛都自己默默承受。身为女儿,江木兰为了不让父亲担忧,也选择独自承受所有苦难。这种“北漂式亲情”的背后是无尽的关怀与牵挂。
其次,及时尽孝的话语建构。虽然吕希与父母都住在一个城市中,但是看望他们的时间却少了。父亲意外离世,母亲目前身患疾病,为了减少其痛苦,吕希最终妥协没有进行急救,沉重的压力之下包含了太多的无奈与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老有所依》中显得那么残酷,文本就是通过这种极端的话语建构来警醒那些无暇看望父母的子女,要珍爱父母,把握当下。
最后,关爱老人的话语建构。方琼与雷颂华这对冤家母女的种种是《老有所依》的一大情节亮点,衣食无忧的老人不断地“作”,让人不禁莞尔。但随着骗子的出现,方琼豪掷千金就是为了得到药贩子的一丝关心与关注,通过这种悲凉的话语建构,《老有所依》告诉了我们关爱老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因为物质始终无法弥补心灵的孤寂。
可以说,《老有所依》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极端的有关养老问题的个案,但其所折射的却是整个社会,它通过悲剧情节进行话语建构,进而传达创作者的价值理念,为观众带来警醒。而《老有所依》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原因是观众认同该剧所建构的话语和传达的价值。
三、思想文本下的价值诉求
据调查,《老有所依》的观众以中老年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该剧所反映的现实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但是,《老有所依》为了追求收视率,采取了极端化处理,最终造成影视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并对观众的思想带来深刻影响。
在《老有所依》中,吕希瘫痪的母亲住进养老院的想法实现了,但现实中的养老院容纳量已经饱和或价位较高等原因。这些瘫痪的老人只能苟活于家中,无人照料、内心悲凉,这一切都折射了当前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社会问题。而若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能跟上老龄化步伐,那么想要单凭个人道德来解决养老问题,显然是天方夜谭。或许,《老有所依》只是想通过故事来警醒世人,重视人口老龄化,积极探索养老的新模式。以国有企业齐鲁石化为例,他们在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提供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以人为本,突出服务重点。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解决的要求,把离休干部等重点群体,以及大病重病、生活困难、高龄独居老人等重点人员作为服务重点,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人员信息档案,指定专人进行家访和电话联系,给予重点关照。对生活困难的老同志,认真落实帮扶救助措施。针对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而工作人员逐年减少的实际情况,组织爱心志愿团深入开展“邻里守望”、“关爱结对”等爱心互助活动,倡导年轻老人帮扶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扶病弱失能老人。他们通过规范化、精细化、亲情化的服务,为企业离退休人员编制了一张“保障网”。
在《老有所依》中,虽然传统美德的现实境遇令人堪忧,但却并没有完全丢失,在江木兰身上依然保有,但这却并非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二胎政策正在逐步放开,养老保障体系也日益完善,所以尽管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但同样也有看到了一线曙光。《老有所依》在引发观众深思的同时,也在告诉观众,过分悲观是没有必要的,虽然传统美德在现实的挤压下日渐衰退,但孝道的伦理价值必然会一直传承下去,也许是不同的时代表现,也许是不同的制度安排。但无论如何都将贯穿于历史发展长河之中,这也是《老有所依》思想文本的最大价值诉求。
《老有所依》一经播出便受到了热烈反响,在许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养老类电视剧的经典之作,为该类题材电视剧的未来创作提供了良好范式。笔者希望创作者可以真正站在老年人立场,为受众构建意蕴丰厚的文本世界,充分发挥影视作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可以说,现实的养老问题不见你需要影视作品进行全面反映,而且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关注和深入思考。正如上文所述,《老有所依》对老年所触及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次集中、全面、艺术地展示。其所折射的养老问题,不仅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艺术表达,而且具有艺术鲜活性的社会形象塑造价值,这也是《老有所依》最大的文本价值所在。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