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艺术之“丑”
1“畸形”
“丑”艺术中那些畸形的表现形态,带有一种美所不能体现的“美”。就如同罗丹所说:“自然中认为丑的事物,常常要比认为美的事物更能显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的痛苦、病态、畸形、残缺的各种形态与正常形态相比,能更好地呈现。既然艺术的美是由性格的力量造成,所以在自然中越是丑的事物,在艺术中越是显得美。”
培根的《三张联像——1 9 7 2年8月》中描绘了三个畸形的人物,三个人物分别呆在自己的房间里,有的坐着、有的卧倒在地,他们扭曲变形的躯体在背景中黑色门 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显、突出。他采用近乎幼稚的技法、极度夸张的隔离和扭曲,表现了现当代都市中人们的紧张不安与孤寂。
达利认为战争史意识形态的和无人性的力量,死亡和信仰、革命和传统的象征性的两极分化,是一种病态现象。他创作的《战争的预感》创作于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几个月前,画面中所表现的是一个巨大的人物被肢解为一组相互撕扯的麻风病状的头、躯干和四肢,艺术家利用这样怪诞的形象来象征内在的冲突,这些躯体通识也是战争的象征,它们即使牺牲品也是侵略者。
2“病态”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鬓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此段话出自《红楼梦》第三回,是曹雪芹对林黛玉具有堪比西施的病态之美的描写。可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本身会让人不舒服的“病态”也有其独特之处。
《呐喊》被公认为是蒙克表现精神紧张感的代表作,由对比强烈的色带将天空、大地、河流、长桥、人物联系在一起的怪异的画面,画中主体是一个扭曲变形的站在长桥上双手抱着类似骷髅般的头颅高声呐喊的人物形象,桥身的直线与和天空、大地、河流的曲线构成引人注目的对比,天空悸动的线条、红黄相间的色彩与河岸旋涡状的曲线、河流的曲线、曲线、河流的深色遥相呼应,线条、色彩都围绕着主体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所产生的苦闷不安的情绪而运动着。面对这幅作品,或许人们会问:“画中的那个人是谁?是蒙克自己吗?”蒙克后来曾对这幅画做过讲述:“当时我正跟两个朋友在路上散步,我因为生病觉得疲惫不堪,我停下来眺望一个峡湾,太阳正在下山,把云彩染得像鲜血一样红,我突然觉得有一股东西流过了大自然,我以为我听到了一声呐喊。”然而画面的人形根本不像蒙克,一个鬼影张着尖叫的嘴巴,随着太阳落山的云彩和黏滞状的河流而变成弧形。蒙克在画面的上部潦草的写道:“可以感觉出两个普通人在散步时处于正常经验和神经病经验之间的那种分离感,对他们来说,落山的太阳并没有这样的恐怖,他们不可能听到这声呐喊。顺着栏杆而去的远景以及下面让人一看就头晕目眩的深渊风景结合了血红、威胁的天空,为艺术中的人物创造除了一种最邪恶的环境。大自然的他者性把人削减为一个零、一个虫豸抑或一个不具有形体的‘O’。”[2]这幅作品通过线条、色彩的旋律造成一种蠕动感,让人深深感到整个宇宙都动乱不安,对作者焦虑绝望的内心和濒临崩溃的情感做了深刻揭示。生活中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承受着一些现实抑或精神的压力所带来的病痛苦楚、焦虑不安、悲观绝望,而蒙克表现了摄人心魄的痛楚、恐怖、绝望以及无可名状的痛苦,因而引起现当代人们的强烈共鸣。
3“怪诞”
如若说美是完整的、正常的、和谐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说作为美的反面的丑是破碎的、不正常的、不和谐的。在“丑”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外在外在形式上的丑,还是内在含义上的丑,都会带有一定的不和谐、反常态的味道,而让人感到恐怖可怕抑或滑稽可笑的怪诞恰恰具有这些东西,因此,怪诞常常被“丑”艺术家们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所使用。
方力均的作品大多以广阔的海洋或天空作为背景,描绘了一些迷惘的、嬉痞的“光头”形象,这些被放置在一种虚幻的环境中打哈欠、做鬼脸或者呆滞的望着天空的的青年人,好像社会上那些玩世不恭的“痞子”、“混混”,方力均的这种带些滑稽意味的表现形式再现了现当代人们的迷茫、空虚、无聊与冷漠。就如同艺术家本人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所说:我们宁可被人们看作是迷茫的、无聊的、失落的、嬉痞的、滑稽的,也不愿受现实社会的隐瞒和欺骗;不要再想用过去的老方法来教育我们,我们对任何教条的东西都会产生很多的疑问,随之否定掉,扔到臭烘烘的垃圾堆里面去。作品《系列二(之二)》以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艺术家描绘了一个百无聊赖的打着哈欠的光头男子头像和几个像幽魂一样的人物形象,打着哈欠的光头男子给人感觉是现实社会中真真正正存在的,但又让人觉得那么陌生、无聊、荒诞和滑稽。
岳敏君的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夸张的张着大嘴在笑。咧嘴大笑的人物形象在画面中单独抑或集体的在某些场合亮相,他们紧闭双眼、开口大笑、动作夸张,歇斯底里的大笑的像是要哭出来。画面中表达了对很多现实问题的疑虑,以嬉皮笑脸和荒诞的形式来质疑、嘲讽现实的生存,他的大笑脸系列中重复描绘摆弄各种怪诞造型和表情夸张的人物形象,显得滑稽、无聊、嬉痞、玩世不恭,反映出了当代年青一代的心理,更突出的表现了现代人荒诞的生存。观者看到这些咧嘴大笑、动作怪异的人物形象时,会感受到某些生存的荒谬和主体对现代文化的质疑与批判。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岳敏君对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的变体画,岳敏君把原作背景中硝烟弥漫的战场被他改变成了晴朗天空下现代城市的样貌,构图人物动态与原作基本一致,原先的人物形象改变成同一个人不同姿势的反复出现,站着、躺着、匍匐在地,咧着大嘴傻笑着,仿佛在告诉人们说:看,我们在引导人民走向自由,荒诞滑稽的让人看了不禁哈哈大笑,但又有让人回味的东西。岳敏君试图通过“大笑脸”揭示了现当代的人们荒诞的生活,但艺术家是无法真正改变显示的,他只有把人们荒诞的生存状态隐喻在带些痴傻的大笑里面,冷眼观世事,在大笑里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态度。
4“丑陋”
在“丑”艺术作品中,丑陋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形态,就如同京剧中所说“无丑不成戏”的丑角。
《玩牌的战争致残者》是迪克斯描绘战争的代表作,他的那些战争题材绘画,描绘了难以形容的恐怖的战争场面,代战争的受害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他试图以手中的画笔为武器,以锋利的刀锋解剖战争对人类肉体与灵魂的摧残,他以现实性来对抗传统性,以细巧的绘画方法来对抗那些毫无吸引力的写实性绘画。在作品《玩纸牌的战争致残者》中,艺术家描绘了三个因战争而面目全非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扭曲、畸形,让人觉得丑陋恶心而又滑稽搞笑,使人们在丑陋、滑稽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进而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索。
5“恐怖”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表现了现代人虚伪、不安和冷漠的生活状态。画中基本相同的面具和服装款式遮盖在不同的人物身上,每个人的面容都不为人所到,面具隐藏了个体的性格,不愿意显露出真实的自己,就像在面具的遮掩下才会获得安稳一样。但这样的安稳是不能够被完全隐藏起来的,反而在面具遮掩下的表情和有些抽搐痉挛的大手,更凸显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不安。把“真实”的自己隐藏在“虚假”的面具下,给人一种恐惧感,表情僵硬的面具仿佛在说:大家看,这就是当代人的生活,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让他们封闭自我。这种现实性的荒诞恰恰反映了当代人与人表面一团和气,实则虚伪冷漠的交往,而面具恰恰就成为了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自己与他人、社会的矛盾和保护自己的方式。《最后的晚餐》是曾梵志根据达•芬奇的圣经题材作品《最后的晚餐》而创作的变体画,此作品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构图和人物的姿势、造型,墙面上类似草书的一些文字符号,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原作餐桌上的餐具全部换成了被剖开的西瓜,人们直接用手抓鲜红的瓜瓤,在讨论着有关伦理道德、经济财富、背叛出卖或者现实中其他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脸上带着面具、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大队长代替了耶稣的位置,他衣服上的肩章代表着某种权利或者利益,整个画面桌布瘆人的惨白、面具遮掩了人物真实表情和心理活动、红领巾的鲜红、破碎凌乱的血红的西瓜瓜瓤疑似血与肉,营造了某种恐怖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恐惧、暴力的感受。曾梵志通过营造一种恐怖、暴力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现当代人们内心的扭曲、虚伪、恐慌和冷漠等灰暗的一面。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