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扬琴的历史溯源及传承思考
四川曲艺以其特有的巴蜀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在中国说唱音乐中独树一帜。四川扬琴作为四川曲艺最重要的曲种之一,一直是中国曲艺界的一个焦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使得四川扬琴备受关注。四川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价值是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著名四川籍艺术家张大千先生曾经跟老报人车辐说道:“扬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年轻一代一定要好好的传承下去。”
一、四川扬琴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四川扬琴跟巴蜀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一样,是在明末清初时外省移民进川以后,由各种不同区域的文化、剧种交流融合而成的。目前已知关于四川扬琴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杨燮的《锦城竹枝词》:“清唱扬琴赛出名”。据说,在此之前的乾隆时期(1736年~1796年)已有四川扬琴了。光绪年间,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长于抒情和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北派行腔淳朴、工稳豪放,长于叙事,多演唱大本曲目。当时的成都出现了扬琴艺人的行会组织“三皇会”。在聚会和演出时,他们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供奉写有前辈艺人艺名的“百寿图”,就像传统的木工行业供奉鲁班一样,是对前辈艺术大师的尊重和缅怀。1925年,成都的慈惠堂开始招收并培训扬琴艺人,颇有艺术成就并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称为“堂派”。为四川扬琴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花齐放,推旧陈新”的文艺方针促使了四川扬琴的迅速发展,不仅创作了反映当时时代背景的新作品,还整理出了许多四川扬琴传统曲目,最主要的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其代表人物及唱腔流派是著名扬琴演唱艺术家李德才及其自成一格的“德派”扬琴。他以声、腔、情、韵结合扬琴伴奏的急、徐、强、弱的和谐美,来表达感情、刻画人物。其中,《闹台》、《将军令》作为四川扬琴流派的旗帜性、标志性代表作,被李德才先生作为扬琴独奏曲形式灌录为独立音乐唱片并向全球发行,从而宣告了中国扬琴演奏流派之一——“四川扬琴”的诞生。1958年,四川扬琴在全国曲艺汇演中大放光彩,并受到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和高度重视。四川扬琴的传统代表作有《三祭江》、《浔阳琵琶》、《活捉三郎》、《秋江》、《船会》、《宝玉哭灵》、《黑虎缘》、《贵妃醉酒》、《拷红》、《凤仪亭》、《貂禅拜月》、《杨处道》、《描容起程》、《破镜重圆》、《长生殿》、《碧莲夜课》等,其中很多曲目都家喻户晓,被唱遍大江南北。
四川扬琴盛行之时,票友之多,为四川其它曲种所不及。当时的玩票者不仅在考证词本、订正错字方面有更好的拓宽与认证,在钻研唱腔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这些都无不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成都有句俗话:“假斯文,唱扬琴”,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扬琴和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深的关系。四川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传统扬琴的调弦法是中国极为古老的“钟律调弦法”,遗失数千年而再次现世的“钟律调弦法”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强烈反响,称其填补了中国音乐基本理论的一项空白;四川扬琴腔调构成为特殊的“清商音阶”,“清商音阶”是中国古代的音阶形式,其存在在中国音乐界一直备受关注,“清商音阶”在四川扬琴唱腔中的发现,填补了“清商音阶”无实例这项空白,对中国民族音乐理论有重要价值。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现代艺术形式大量出现,传统的艺术普遍受到冲击,盛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四川扬琴,如今在成都也只有两家茶馆还有四川扬琴的演出,一个是华兴街的“悦来茶社”,一个是文殊坊的“李伯清书坊”。而且每周仅一次专场,演员一场的报酬是每人二十元。且听众不多,冬夏季时甚少。如今的扬琴传人一年比一年少,更有一些年轻传人已不再从事该专业。就目前的专业团体来说,四川省曲艺团现有5名扬琴演员,固定演出的就蜀声琴社和原锦江曲艺团的一帮演员这2个团体。排除可能停演的因素,大概每年70场的演出,60人左右的固定观众,演员报酬不多,甚至有时是在贴钱坚持演出,且观众呈老龄化。一度遍布巴蜀的“兰花之音”,渐渐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四川扬琴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或逝世,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员都缺少展示平台,市场萎缩、人才、作品等因素的匮乏让四川扬琴艺术面临重重困难,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这门艺术的生存和发展。
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中,不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抢报,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国家等相关机构也在积极的努力着,四川扬琴在2006年8月被评为“四川省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进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首个四川扬琴传承基地在成都市大慈寺社区成功挂牌,新一代的扬琴人通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悉心教导,口传心授,在继承了传统扬琴的音乐曲牌、自打自唱方式的基础上,借用了当今时代的一些新元素,运用了不同形式唱法,创作并改编出了一批新的扬琴曲目,如《长相思》、《情怀》、《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其中,《情怀》在2012年的第七届中国曲艺大赛中捧了首个牡丹奖节目奖。该赛事作为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曲艺界的最高规格奖项,四川扬琴也先后取得了“新人奖项”、“表演奖”题名。四川扬琴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因此只要找准定位、找到方向,贯彻“大曲艺”、“新曲艺”的观念,四川扬琴可以得到新的发展。
二、四川扬琴的传承措施
目前对四川扬琴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逐渐丰富,不少学者致力于四川扬琴在流派与唱腔手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学者注意到了四川扬琴的作品分析,都意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以下是本人对四川扬琴在传承举措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 加强四川扬琴在民间各地区相关资料的搜集力度
首先,四川扬琴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融合,形成了省调和州调两种不同区域的曲调,各地区方言的音腔和咬字上的差异,造就了在演唱四川扬琴时声调曲调的不同。每个地区的扬琴都有各自的吐字习惯,带有本土的韵味和文化特色。经过长时间的演绎后,在各地方的及咬文嚼字及不同方言基础上,四川扬琴形成了特有的上河调、中河调和下河调三种不同的曲调形式。老一辈民间艺人也正是通过流传的民间故事,加上自己的曲调方言习惯,依靠日常生活的感悟和自己的理解认识,用最地道和最富有情感的语调演唱着,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徒弟。现如今,由于每个调式的扬琴发展区域和传承过程的差异,能够被后人记录下来的唱本数量有限。相比来说,在更加繁荣和经济超前的省会下,省调四川扬琴的唱本流传较多,而另外三种不同方言的州调传承情况不尽如人意。地方性的文化往往是最朴实无华的,是人民在当时时代背景下融合了情感生活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智慧的体现和艺术修养的表现。随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逝去,使得地方上的四川扬琴曲调失传,而我们现在急需保护下来的也就是这一批最传统最地道的珍贵资料。其次,按照四川扬琴的发展地域,我们可划为川西(成都片区)、川东(重庆片区)、川北(南充片区)、川南(泸州片区)。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各个地区的媒体渠道向民间搜救并征集与四川扬琴相关的资料,并寻求当地政府等相关机构的支持与帮助,进行一些专题系列活动,比如说在各地区发放相关的板报,进行相关的演出,提高四川扬琴的认识度,挖掘出当地的相关艺人与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对老艺人的保护,及时将各类四川扬琴艺人的演绎和口述进行录音、录像并保存,于此同时,让新一代的扬琴人及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向老艺人进行学习。最后,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总结出包括器乐曲牌、演奏技巧、风格特点等不同特点的四川扬琴演奏形式,归纳出包括唱词和唱本的结构、音乐体裁等不同四川曲艺的形式特征,从而为四川扬琴能够更好的传承提供了更完整的素材和更广阔的机会。也为将来四川扬琴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提高四川扬琴在媒体和校园中的关注度
当今,在媒体的支持与宣传下,各类综艺、歌唱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而大多数观众也对这类节目大加追捧,导致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取向偏向于通俗流行乐或西洋乐。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及浓郁民族特色的器乐、曲艺、戏剧逐渐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仅在专业师生或少数爱好者中得以维系,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与创新。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当下潮流在对民族艺术形式带来冲击的同时,更是西洋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四川扬琴作为扎根于西蜀文化发展的艺术形式,是我中国曲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蜀历史的映射与西蜀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因此,可以借由当今媒体舆论的强大引导力,通过创办特色专栏或制作电视节目的形式,对包括四川扬琴在内的民族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与媒体人的跟踪报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加强大众对民族曲艺、戏曲戏剧等民族艺术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的认知与兴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首先,我们可以将搜集好的曲目和素材进行筛选,选取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扬琴曲目,采取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宣传教育。其中,学校的报刊和板报都是很好的阵地,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民族音乐文化周活动,如举办讲座、图片展,组织以四川扬琴为主题的系列演出活动。其次,对学校而言,可以广泛搭建四川扬琴的传承平台,争创办学特色。比如说引进相关师资力量,将传承人邀请到课堂让学生现场拜师学艺,并由此开办第二课堂或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再次,对于艺术专业院校来说,可以在现有的扬琴专业、民族打击乐等专业的学生当中选择声乐条件较好的人选来进行四川扬琴的专业学习,并组办相关的社团来进行演出与宣传,扩大四川扬琴在校园中的影响力,不仅达到了传承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校园推广过程中,均应注意宣传、推广的普适性与趣味性,即应该避免出现过多专业知识或术语,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普通大众能够迅速接受,同时可通过竞技、比赛或游戏的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性,从而增强宣传与推广的趣味性,使包括四川扬琴在内的民族音乐能够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并热爱。
四川扬琴作为我国扬琴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曲调风格,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产物,无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文化现象,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随着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与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投身于四川扬琴的保护和研究当中。我们坚信四川扬琴这一中国曲艺瑰宝将会重现民族艺术的璀璨光芒。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