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科学美与艺术美的交融共生——谈科学文艺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作者:于树漫,王璨来源:《芒种》日期:2016-01-13人气:3713

科学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它是对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幻想等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系列文学艺术作品的总称。科学文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文艺的独特魅力是科学与艺术之间是一种交融共生的效果。

一、如何解读科学文艺中的科学性

有些时候,人们把科学文艺与科普文学混为一谈,让人产生科学文艺是以科普为目的的这样一种偏颇认识。诚然,一部分科学文艺担当了介绍、推广科学知识的任务,比如科学小品文、科学故事以及部分儿童科学文艺作品。但是,仅仅认识到科学文艺的科普性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科学文艺作品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弘扬科学精神、表达科学情怀、分享科学趣味。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性,大致有以下三种解读。

(一)展现客观真实的科学内容

科学小品文,也被称为科学美文或科学随笔,是散文体的科学文艺作品。科学小品文主要是以平实的笔法来记录科学研究的过程或者描述科学研究成果。如法布尔的《昆虫记》、梭罗的《种子的信仰》。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多年实地考察中发现的,近200种植物的种子通过风、流水、动物等媒介进行传播繁殖的过程。这些今天看来是普通常识的内容,在梭罗生活的十九世纪中期却是新鲜的与世俗说法不一样的见解。梭罗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展示了科学的真实性。另外还有科学纪录片如《鸟的迁徙》、《海洋》等也是以展示科学事实为主要内容,不同的是,科学小品文采用散文的笔法,科学纪录片采用真实的影像记录的方式。

(二)奇妙的科学思考

科幻类的作品,主要在于浓郁的幻想色彩,其中的科学性与科学小品文有着鲜明的不同。对于科幻文学这种文体,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认为:“不应该在评价科幻的时候要求它有应用性的现实意义。一旦我们给文学作品赋予实用功能,往往会对它造成一些伤害。标准的科幻也并不要求满足科学原理。更多的是与原理有一些若即若离的关系,它包括一些推论,或是一些大胆的想象。”[1]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也多次表示,不要把科幻文学当真,“把科幻文学当真,那不是正确阅读科幻小说的方法。”[2]所以,科幻中的科学性是指与科学有关的内容、是一种科学色彩,毕竟“科幻”重在“幻”。《ET外星人》、《星际穿越》、《终结者》等科幻电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甚至有人对某些情节的科学真实性提出质疑,这其实无损作品的声誉,反而正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引发人们的科学思考、激发人们科学探究的热情、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幻想为实际的科学研究导引了方向,在《海底两万里》中潜水艇只是想象,如今变成了现实。科学幻想与科学研究的都行进在科学发展之路上,只不过科幻先行一步。

(三)反思科学、警示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

科学文艺中的科学精神,还包括反思科学、反思科技的发展方向、思考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科幻小说及其环环相扣的“机器人三大定律”,鲜明地表达出了随着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类将面临的复杂的人机关系和可能出现的灾难性的后果。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生物学家埃里克•维绍斯曾经给儿童读者写过《不久就有两个我吗?》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文中介绍了“克隆”这种生物技术。但同时作者在文中也指出,这项技术目前不允许应用在人类身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认为:“科学文艺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宣传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表现作者的与科学思想融为一体的某种思想、哲理、人生态度。”[3]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文艺的主题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早期,科学用以帮助人类认识自然,解答人们对自然的迷惑。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显示出了巨大力量,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所以众多的科学文艺作品表达的是对科学技术的赞美与期待。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科技推动了各行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人类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于是《猩球崛起》、《星际穿越》、《终结者》等反思人类滥用科技问题的作品随之出现。

二、如何理解科学之美

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一般来讲是客观的、严谨的、艰深的、甚至枯燥的。事实上,科学中充满了美感。科学之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方面都是人无法参与、不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比如宇宙的形成、物种的起源、昼夜的更替。科学本无美丑、美丑是人的主观感受。所谓科学之美是指人类面对科学或在认识科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很复杂,有惊奇感、困惑感、震撼感、赞叹感、敬畏感等等。所有的这些感受可以统称为美感。

李政道、杨振宁等科学家都多次表达了他们深刻领悟的科学之美。2015年4月18日,杨振宁在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座中谈到科学之美时说:物理方程式是造物者的诗篇。杨振宁说在物理学研究的每个阶段里都有各种不同的美。实验室研究阶段,美的典型代表就是虹和霓的现象。虹和霓是人人可见的直观的美,但如果你知道了它是太阳光照到水珠里折射而形成的这一科学原理,会对这美有更深的认识。在谈到方程式之美的时候杨振宁说:空间里大到一个星云,小到基本粒子内部;时间上长到100亿年,短到10的负28次秒,这么广阔的时空,都受这几个方程式所控制,这是一种大美。[4]所以说,方程式是如诗一般高度凝练又含义深广的科学语言。科美之学有外在的形象之美和内在逻辑之美。方程式代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之美。

近些年涌现出许多表现星际探索的科学电影,影片借鉴了许多空间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用多媒体的艺术手段展示了宇宙空间的浩渺、绚丽与苍凉,用声光色等多种艺术手法呈现了星际探索的惊险刺激。观赏《星际穿越》、《地心引力》这样的电影给人多层次的美感体验。

三、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是科学之美与文艺之美的交融共生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文艺作品总量为数众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从整体来看,凡是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都更好地建立了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融通关系,给读者带来科学与文学艺术双重的美感体验。

李政道先生在诸多论著中谈到科学与艺术的美感,他说:“艺术与科学追求的都是简单、对称、和谐的美学原理。说的绝对一点: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而科学的形态往往都是艺术的。”[5]我们知道“灵感”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具有同样的作用,我们还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伟人既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科学修养与艺术修养俱佳的大师。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人们后来这样总结: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到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其实,科学与艺术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科学文艺创作中能否将其完美融合,主要在于作者对科学与艺术的领悟程度。在作家、诗人、哲学家、博物学家梭罗的作品中,对自然的观察记录同时伴随着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哲学思考。这大概就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一种超然状态。在《种子的信仰》中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你在火灾和剪枝后研究一片林地,你一定会惊异地发现橡树、栗树、核桃树、桦树和浆果的根是多么有生气。看上去是今年长出来的小树,一般都是从老根、侧根或树桩上发出来的树苗。要移植植物,常会发现它们在地下的老根太多,很难移植。它们都经历过太多意外,久经风霜。它们已学会慢慢等待时机。[6]

在这段文字中,科学的真实与散文的平实、自然的力量与文学力量融合一体。阅读中科学的感叹、文学的享受、思考的愉悦兼而得之。

《昆虫记》也堪称科学与文学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在这部著作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严谨、细致、观察入微的科学家——法布尔,同时也读到一个童心未泯、饶有兴致、充满情趣、表达生动的文学家——法布尔。他对蝉、对蟋蟀、对大孔雀蛾的观察和描述既科学客观又富有人文情怀。在记录蝉入冬前挖洞藏身时,作者这样写道:“在放大镜中,我看见他挥动斧头向下掘,并将土抛出地面。几分钟后,土穴完成,这个小生物钻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7]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把蝉的动作和科学家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观察的样子都展现了出来。科学研究需要灵气,法布尔的观察研究方式也充满了艺术家一般活泼的气质。在观察蝉的听觉时,法布尔甚至借来了两只土铳(古代用火药发射弹丸的一种火器。)制造出霹雷般的声响,来观察歌唱中的蝉的反应。最后他说:“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8]

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就仿佛是读一个个真实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昆虫、有趣的科学家、有趣的语言描述,这样的阅读感受正是作品中科学性与文学性融合共生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www.zzqklm.com/w/wy/1534.html芒种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