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当代戏剧界的优与劣-社科论文

作者: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创编部—申思来源:原创日期:2012-02-13人气:892

少数民族戏剧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步产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产生的具体原因各个相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却基本上相一致。以下就从两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产生的原因以及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流变。
从以上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宗教信仰形态与程度各异。有的民族停留在原始崇拜,即万物有灵的阶段,如傩、巫、萨满的信仰;有的信仰现代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傩戏”(或称傩堂戏、傩坛戏、地戏等)的产生,与他们对傩、巫的信仰有关。据汗文典籍记载,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诸如“国傩”〔《周礼“更官》〕、“乡人傩”、《论语’乡党》〕、“大傩”《吕氏春秋“季冬》〕等关于“傩”的称谓。可以说少数民族傩戏是直接从祭傩仪式中转化而来,从而形成了现今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少数民族傩戏,如土家族的傩堂戏、壮族的傩戏、彝族的“撮泰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基本上都脱胎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仅仅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傩戏,北方的满族萨满戏也同样产生于萨满仪式上萨满的表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都直接由宗教仪式转变而来,但却仍然与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藏戏和傣戏的产生是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傩戏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以往以祭神娱神为主,现在则以娱人为主,但其仍然保留着古朴而原始的本质。
1、外来文化与戏剧
这里所谓的外来文化和戏剧主要指汉族文化和戏剧。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产生,汉族文化和戏剧是功不可没的。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侗族戏剧。侗族戏剧产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贵州黎平贯洞的著名歌师吴文彩创造。当时,大量的汉族戏剧传入侗族地区,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然而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侗族人听不懂汉语,难以真正理解戏剧斯表现的内容。为此吴文彩用三年的时间,废寝忘食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借鉴贵州的花灯戏、湖南的阳戏和花鼓戏、广西的桂戏和彩调等汉族戏剧的程式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侗族戏剧。他组织侗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服装用侗话演唱。此外,他还借鉴过汉族戏剧的唱腔曲调,演出汉族古装戏,在化妆和服饰方面也参照汉族地方戏曲的传统方法。在这三年里,他还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和《薛刚反唐》改编成侗族戏剧《梅良玉》和《李旦凤娇》。汉族文化和戏剧对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影响除了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戏剧新剧种的产生方面,还体现在汉族对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剧目上。
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戏剧形式。它们与汉族戏剧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戏剧。
三、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当前戏剧界的优势
当代我国戏剧界剧种繁多,表演各具特色。琳琅满目的戏剧在戏剧舞台上各显春秋,你方唱罢我登台,总体上显得热闹纷呈。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剧院里,我们很少看到传统戏剧影子,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上演比较更多的是话剧、哑剧、舞剧等具有现代特色的西方戏剧。少数民族民间戏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很多时候只能在小地方的土台子上演出。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少数民族戏剧因其特殊的表演方式、文化内涵而在国外受到观众喜爱、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的赞誉。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包含着必然性。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国内开花国外香的现象,如何寻找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国内的发展出路,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戏剧界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戏剧界中的优势进行客观的分析。
1、少数民族民间戏剧源远流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起源于先秦时代的巫觋驱鬼除疫的祭傩仪式,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楚国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九歌》是对沅湘流域巫风盛行的最为可靠的描写,其本身就是当时的民间祭歌。楚国地处长江、汉水流域,由芈姓贵族统治,他们来自中原,却征服了居住于此的襥、越、巴、莽等部落集团。楚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受中原周公礼乐的影响相对较小,故“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遗风,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对于当时居于沅湘流域的土著民族,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里这样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而当时的土著民族就是现今壮、布依、土家、苗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一滩戏的萌芽,早在这个时期就已出现,并对当时的楚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傩戏继承传统,绝大部分保留着原始祭祀仪式的风格,这对研究楚文化和古代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重大的价值。
2、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我国少数民族一直都有“歌的民族”之称,少数民族人民在劳动间歇时、节日时、求偶时,因纠纷互相辩解时都用歌来表达。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甚至一些类似法律条文的乡规等都以口头音乐来记录。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歌资源为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本身的音调、曲调都不同,因而戏剧的唱腔也各有特色。根据地理条件,我们可以看出,南方的唱腔趋向婉转、柔和、细膩,北方则回环、高亢、粗犷。如侗族戏剧,既拥有本民族民歌一一侗族大歌、琵琶歌的曲调,同时又借鉴了汉族的戏剧唱腔。包括有“普通腔”、“哭腔”、“仙腔”、“大过门”、“小过门”等,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又如傩戏,它的音乐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民间歌曲,这是傩戏音乐的基础,包括山歌、小调、叙事歌曲、劳动歌曲等。二是民间歌舞音乐,曲调多属分节歌体的上下句结构,段与段之间用打击乐过渡,歌唱以一唱众和为主。三是民间宗教音乐,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简单,以口语性和吟诵性为主要特征,说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有时还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五是民间戏曲音乐,随着剧目的丰富,唱腔的戏剧性增强,表现力加大,还吸收融汇了一些兄弟戏曲剧种的声腔音乐,角色唱腔已呈雏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唱腔和相对稳定的基本曲调。六是民间特色器乐,常用的乐器是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乐器。这些乐器在傩戏音乐中的地位重要,有“半台锣鼓半台戏“之说。湘西以及沅水、澧水一带除沅陵傩戏腔用唢呐伴奏句尾之外,其余大多为锣鼓伴奏的清唱,一启从和,气氛热烈,特色浓郁。藏戏的唱腔大约有20多种,都是来自民间音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由此可见,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音乐美是毋庸置疑的。
3、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绘画美一直以来,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受到了各个方面的好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对庙堂壁画的描述为:"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僑诡,及古贤圣怪物事。”这是对楚地绘画艺术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也说明楚地艺术很多都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楚地“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少数民族的绘画艺术应用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上,主要体现为演员所戴的面具、背景、服饰等。尤其是面具,因为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大多数是演员带面具来进行表演的。各种戏剧所带的面具各有千秋,但它们都具有质朴、生动、生活化的特点。如彝族戏剧“撮泰吉”,在表演中,除了山神老人惹嘎补和苗族老人马洪母外,其他表演者必须头带面具;土家族傩堂戏中,每个表演者都要带面具,面具的造型根据人物的需要雕刻,而面具雕刻的好坏,是否生动,将直接影响到演出的效果。又如贵州地戏,从人物造型上看,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仅以将帅面具为例:
地戏中的将帅面具最为引人注目,而且造型独特,又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它们均由面部、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头盔又有平盔和尖盔之分。这类面具特别注重头盔和耳翅的精雕细刻。头盔多以龙、风作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龙、凤可多可少,有头有尾,龙有鳞,凤有羽,形体有圆有扁,形态变化多端。地戏面具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龙、凤这一民族精神。有一些特殊人物,则龙、凤并用,如李世民是真龙天子,其头盔有龙有凤;关羽是丹凤眼,尉迟恭也有凤眼,他们的头盔也有龙有凤。头盔的装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意象,二龙抢宝、游龙戏珠、龙凤呈祥、凤戏牡丹、龙飞凤舞、双凤朝阳、多喜(喜鹊)多福等等都是地戏面具头盔装饰的主题之一。此外,星宿和神灵也是头盔装饰的重要主题。在地戏剧本和人们的观念中,有一些人物不是世间凡人,而是天上星宿下凡或神灵所变,因而头盔上刻着与人物对应的星宿或神灵以示其身份。例如岳飞、薛仁贵、盖苏文、樊梨花、薛丁山等人物就是如此。岳飞是如来佛佛座前大鹏转世,头盔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薛仁贵、罗成、马超是白虎星下凡,头盔上刻着一只老虎;盖苏文是条青龙所变,头盔刻着一条青龙。如此装饰,本来被神化了的面具表现得更加神圣了。
耳翅也是地戏面具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显得更加神勇。耳翅有龙翅、凤翅、龙凤翅和葵花翅等等。男将面具多为龙翅,李世民、岳飞、薛仁贵、薛丁山、盖苏文、罗成、马超、韩群虎、胡敬德、单雄信等等都是如此。女将面具则多为凤翅,如樊梨花、陈金定、穆桂英等等。另外,胡须也是地戏将帅面具的重要装饰,其作用是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年龄,如韩群虎、裴仁基、罗玉、司马超、伍云召、朱灿等等。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武将面具强调煞气。多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豹子胆、火烧眉、高鼻梁、撩牙嘴,人物形象显得骠悍、勇武、刚烈、威猛、深沉。文将面具注重灵气,着力于人物内在情感的刻画,人物形象显得威严而又庄重,平和而刚劲。少将面具则为五官端正、剑眉倒竖,多为粉脸小生形象,透着英武、洒脱、阳刚之美。女将面具则讲究秀气、娇媚、端庄、娴静,又不失武戏的人物特征,显现出一股飒爽英姿的精神气质。用面具艺人的口诀来说,嘴的刻法是“天包地(上齿咬下唇),地包天〖下齿咬上唇),上下撩牙分两边;地包天,天包地,吡牙例嘴显神气”。眉气的刻法则是"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武将如烈焰"。眼睛的刻法是“武将豹子眼,女将弯月亮,少将精气足,文将菩萨样”。
将帅面具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征,除了面部造型、头盔和耳翅的装饰以外,还特别注重用色在人物形象上的表现。一般地,各种颜色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武将,关羽、杨龙、伍云召面具便是;黑脸多为刚烈、勇猛的武将,如张飞、杨玉成和尉迟恭;蓝脸多为果敢之将,如单雄信,麻叔谋;绿脸多为怪异者,如南洋王朱灿、尉迟宝林;白脸多为英武之将,如马超;青脸多为凶恶骁勇之将,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将帅或其他偏将、副将。
将帅面具的面部造型和头盔、耳翅装饰以及用色的变化,使各个人物面具显得栩栩如生,形、神、精、气便浑然一体了。
4、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舞蹈美歌与舞是少数民族两大标志。众所周知的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等是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舞蹈,它们与汉族舞蹈、西方现代舞蹈完全不同。戏剧作为包含舞蹈因素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就对舞蹈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融合了少数民族优美而独特的舞蹈。
5、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文学美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虽然大部分产生于自己本民族中,但是在剧目的演出上深受汉族文学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剧目都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根据本民族民间故事、叙事诗、英雄史诗、神话等改编的戏剧剧目;一是根据汉族故事、传奇、历史小说等改编的戏剧剧目。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纯文本的剧本,在字里行间、故事结构、情节设置、细节描写等方面既带有了少数民族特色,又包含有汉族文学特色。如土家族傩堂戏的二十四出戏之一《柳毅传书》,很显然它是受到汉族影响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剧目,不过经过“傩戏化”后,就与纯汉族戏剧有了很大的差别。戏剧一开场,柳毅上场开始“念”,接着是“白”,其次就“唱”,说明这场戏一开始就有了人物的对话、唱、念、说白,是普通戏剧的模式,而不是典型的傩戏。但其中的某些语言仍然带着傩戏的特点,如“仙傩愿”。又如傣族戏剧《帕慕鸾》,讲述的是教头屯金纳的美丽妻子帕慕鸾在河边洗衣时,被甘勐大臣看见,抢至其家,威逼成婚,被拒绝。大臣便诬告屯金纳造反,希望国王能帮他,然而当国王看到帕慕鸾时,又企图将她留在宫中,被帕慕鸾一口拒绝,于是国王将她的孩子摔死,最后帕慕鸾精神失常。这出戏剧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色彩,情节的架构与人物的设置都符合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语言清晰、生活化,唱腔优美,情节曲折,内容丰富。
四、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劣势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相对汉族戏剧与西方现代戏剧来说,一是情节比较单一;二是人物较简单;三是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表演者都是家传,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演员是业余的,演出时是演员,平时则是务农为主,难以达到大的规模;四是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主要讲述的是古代或过去的事件,不能紧跟当代社会的发展潮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问题。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表演过程中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或是当地的方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表演者和其他民族观众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戏剧是一种活态艺术,尤其是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它的表演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戏剧本身所蕴藏的文化性,都只能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唱腔等来表现。在当前社会,人民生活节奏加快,对于抽出一段时间去到少数民族地区观看一场民间戏剧表演,可以说是奢侈的。当然,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也可以使用现代高科技,以制作光盘的形式进行传播。问题是在现代以市场为主的经济形势下,很少有音像公司会投出一大笔的资金来做利益回收难、受众少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制作。即使有关注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组织或团体能够拿出足够的资金来做这项工作,也难以调和这个矛盾。因为购买者要不是学者,就是本民族的人,受众面比较小,这也不利于传播。
五、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出路少数民族戏剧需要寻求一条合理的出路,还得依靠现代媒体和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工作者、研究者的共同努力。首先,我们的媒体应该积极地宣传少数民族民间戏剧。无论的报纸、杂志,还是电台、电视台都应该有义务宣传这种传统文化艺术。或做专题报道,或做专题节目,或推出优秀的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表演家,从各个角度扩广少数民族民间戏剧在大众中的影响面和加深人们的认知度。其次,少数民族民间戏剧者应该积极吸收其他现代戏剧的精华,改革民间戏剧落后的一面。当然,这种改革必须在保留原剧种的本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成为“邯郸学步”。尤其是傩戏等少数民族特色较浓厚的,具有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戏剧学研究价值的剧种,在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格外谨慎。再次,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研究者应该积极挖掘其中所隐含的一切学术价值,以丰厚的学术成果在国内或国际上的影响来带动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发展,提高它们的知名度。
总之,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劣势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在寻求少数民族民间戏剧的出路的时候,仅靠理论的支持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实际的实践来把握正确的发展道路。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