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经典寻找教育目的的本真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怎样做人”。他劝人敦品笃行“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成为有德行的人。秉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有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可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1] 他告诉我们教育目的的本质是要培养人,培养优良的德性,而我们今天教育却没有看到这一点。我们今天真正的迷失乃是教育目的的迷失,技术性的知识个体可以在逐渐扩大的社会适应中渐次获得,而灵魂的美善是需要不断的内化与自我促进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追求不断的同一,人的存在不断的同一化,从而导致了人的平庸化。教育所要做的是激活美好的人性,培养独立的人格,发展优良的德性。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他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简单的把知识灌输进人的大脑,而是引导人搜寻自己的内心,发掘人性的本善。如果说早期的教育目的探索是向外伸展的,那么随着思维的成熟和深入,它开始倒转,指向人类自身,尤其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2]使思维的触角进一步伸向人的内心世界。“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此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教育正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带着怀疑的态度深入生活世界,去反思我们周遭的生活。
杜威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不存在有“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主张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的目的;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看作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直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而我们当下教育的缺失就是过分注重外在的教育目的,而忽视了内在教育目的。
柏拉图《理想国》中记载的著名的“洞穴神话”,柏拉图想要说明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求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的复制品”,这种想法很美妙。世界上所有存在都是“不够完美”的,而我们永远行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教育哲学也是如此,我们最终的追求,不是找到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完美教育,这种所谓的“完美教育”也是不存在的,而重要的是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追求永远的真善美,寻找生命的生机的路上。
每天清晨醒来,自然清朗宁静美好,鸟儿动听歌唱,草叶上的朝露宛如水晶一般闪闪发光,这世界如此美好。然而,今天,技术的发达扩展了人的生存空间,生命的空间却在现代化的围裹中不断缩减,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这种自然状态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在一定意义上,回归自然,就是要与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人性的质朴。
如果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人向善,那么这种善的起点就是自然。卢梭就是试图以自然的善好来取代现代化社会所谓的文明,引导儿童生命世界的自然开放,现代化的教育并没有使人真正的成人,而是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机器,人的内心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卢梭正是想借助自然力,提倡自然教育,避免人成为大众文化的奴隶,恢复人性之生机。
花草树木的生机需要阳光,空气,水等,而人性之生机呢,我想知识,德性,爱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倡导哲学生活,申言美德即知识,就是要对抗知识的世俗化,功用化,知识一方面指向个体对自我生命之本真使命的认同,促成个体德性的内在完满。”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