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戏的艺术特点
一、 梅山傩戏概述
1. 渊源内涵
梅山傩戏是梅山地区农村中广为流传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表演着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外载歌载舞,形式活泼、唱词幽默风趣,这种古老艺术形式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遗存,它同我国其他地区的傩戏一样,是在古代傩仪舞蹈的基础上衍变而成的。傩仪渊源于原始社会的神和图腾崇拜。而信神的观念在梅山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崇巫尚傩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与他们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梅山傩戏的演变如同其他地区傩戏的演变一样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这样一个过渡期。在此演变过程中,它融合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并不断受到中原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应该说今天的梅山傩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如梅山傩戏音乐的来源就有多种:梅山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宗教音乐和民间特色乐器等。在学术界所称的“梅山傩戏”,是湖南多民族融合过程中一颗最古老的“活化石”。
2. 梅山傩戏音乐的分类
梅山傩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多用于祭祀演出,而且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正式的傩堂,也没有专业表演的傩班,傩戏的演出只能以师公的法事为基础,演出的时间可长可短,但演傩戏之前一般要做一天一夜的法事方能进行,梅山傩戏的音乐大致可分为祭祀音乐与戏曲音乐两大类。
祭祀性音乐 傩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祭祀中有戏剧表演满载戏剧中有祭祀形式。可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因此,无论在祭祀仪式中还是在戏剧表演中都要唱祭祀歌曲。梅山傩戏的祭祀歌曲较为丰富,常用的有“请神歌”、“送神歌”、“开山调”、“架桥调”等。这类音乐的特点是:
首先,它保留了人民群众中劳动歌曲的特点,即“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句尾帮和形式。这种帮腔形式很灵活,它可分为人声帮腔和锣鼓帮腔两种。这种形式的帮腔来源于民间歌曲中的劳动号子帮腔形式,如《上硐》:
抛了粮来 落 ﹝ 啊 ﹞ 了 ﹝ 啊 ﹞ 落了硐 ﹝ 啊呃 ﹞ ,千 ﹝ 啊 ﹞ 里 ﹝ 啊呃 ﹞ 来 ﹝啊﹞ 龙 ﹝ 啊 ﹞ 来龙落 ﹝ 啊 ﹞ 此 ﹝ 啊呃 ﹞ 方 ﹝ 啊 ﹞ 。
其次,梅山傩戏在表演时,不用丝竹乐器伴奏,而一律使用锣鼓来伴奏,所以每段的结尾均由锣鼓来过渡。即唱一遍,敲一遍。这种周而复始的锣鼓声,不仅可以起到帮衬和渲染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巫师跳神起烘托作用的一种舞蹈伴奏。如:
小锣 ︳ ○ ○ ︳○ ×○ ︳ ×○ ○ ︳○ ×○ ︳ ×× ○× ︳
大锣 ︳ ×○ ×○ ︳× ○× ︳○ ×○ ︳ ×× ○× ︳○ ×○ ︳
钹 ︳ ○× ○×× ︳○ ○ ︳○ ○×× ︳○ ○ ︳○ ○ ︳
鼓 ︳ ×× ××× ︳× ×× ︳× ××× ︳ ×× ×× ︳×× ×× ︳
这只是一种较常见的编配法,另外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增添或减少其长短或次数,视情况而定。
以上三点都说明了梅山傩戏中的祭祀音乐同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戏曲音乐 傩戏分为正戏与外戏两类,正戏是指戴面具表演的戏,大多为一些离奇怪诞的神话故事,是专门请神用的,它的唱腔简单,具有古老的吟诵风格;外戏是正戏的延伸,它是在舞台上(多为临时搭台)演出,而且不戴面具表演,它表演的内容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如《三国演义》。
二、 梅山傩戏音乐的艺术特征
1. 句式结构
梅山傩戏音乐的句式结构丰富多样、清新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且没有规定的格式,主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分,有分段分节的,也有不分段分节的散体。
首先是分段分节的,它的格式有多种。如在《大宫和会》中就有三中不同的格式。
四句为一节的:抛了粮来落了硐 ∕ 千里来龙落此方/前面来龙三十里/后面金鸡配凤凰
六句为一节的:自古驱傩号大王/威灵显耀并无双/管承四帝亲赦命/总部诸尊独主张/四战英雄排大阵/吾当亲自至坊场
五句为一节的:梁山伯/祝英台/洪猪出了鸡又来/说此鸡来道此鸡/生得头高尾又低。
分段分节的,一般为七言,但也有一节中既有七言的,又有三言的。
其次是不分段分节的散体,大致以下三种形式:长短句间杂,这种句式参差,节奏多变,语势跌宕,充分表达了其特定的内容。如《献粑》“太阳晒/要用炭火慢慢遮/遮就遮底娄扒扒/此粑伏乞/娘娘亲领受/监领香主一虔心”
2. 歌词特点
首先它的歌词内容包括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了,分为以下几类:
思想教导类 类傩戏音乐有《劝世文》、《戒淫歌》等。这些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教导听众做人要讲良心,心术要正、对恶习要切实戒除。
历史知识类 这类版本较多,演唱时间较长,如《三国演义》、《封神榜》等。
生活知识类 这类歌词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梅山师公善于发挥口头创作才能,就地取材、自编自唱。。
梅山傩戏歌词还讲究衬词、衬句的运用,一般衬句多用在句尾或段尾,而衬词则更自由些,它在句中、句尾都可以用,作垫字或落尾字。如衬句的运用“卖了车先收现钱,走到丰老子那里抽鸦片烟,害得我来年冒钱咯依呀依子花”其中的“依呀依子花”用在了段尾。
夸张、设问等表现手法的广泛运用。梅山人习惯用夸张、设问等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如“火德星君墚上坐,坐得粮米放毫光。”其中的“毫”是“超强”之意,发出很强的光芒,刺眼。这几种表现手法是在梅山傩戏音乐中用的较普遍的一些手法,另外还有比喻、排比等也常用。
3. 曲调特点
首先,特殊的旋法及特点 。吟诵性强,一般字多腔少,旋律普遍向下进行,傩仪歌曲的旋律运动大多呈下行趋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宫-羽-角;(b)角-羽-宫-商;(c)商-角-宫-羽
这种特殊的旋律下行趋向,它跟梅山的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并以
巫师跳神的需要来决定,是远古巫术功能在音乐形态上的反映。
其次,多跳进的典型性 梅山傩戏音乐的旋律不仅呈下行趋向,以跳进为主。常见的有三、四、五度跳进,有时会出现九度跳进,旋律具有跌宕起伏之感。
再次,曲调结尾的曲折性 民歌多用长音或强音结尾,以增强其终止感,上下乐句之间也具有从不稳定到稳定的结构功能,梅山傩戏音乐是以梅山民歌为基础的,因此,它在形态上与梅山民歌类似,只是它的落尾音一般为音,且为长音或强音,增强了它的稳定性。
结 语
傩戏是古梅山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并且对梅山本土民间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戏曲、武术等各个行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复合艺术却已吸引不了现今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观众们,另外从形式上,或许有些观众会认为这是在进行某种封建迷信活动,根本归入不到高尚的“活化石”中来,反而会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面对这样的轩轾,我们就必须对自己提出“如何使梅山傩戏上升为舞台艺术”这一要求。在保持“神不变”的基础上,“形”也变得吸引人?要作到这点绝非易事。但我们应力求认识到梅山傩戏的研究价值,揭起它的神秘面纱,挖掘它的实质内涵,意义重大。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