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作者之死”
二十世纪以来,美学家们从不同的侧面撕下了艺术家的神秘面纱,驱散了罩在作者头顶上的“光环”,一次又一次地从理论上宣告了“作者之死”。同时,作者在现实中也退出了中心舞台,逐渐走向了“死亡”,人们崇拜的传统意义上的作者已不复存在。
一、作者在理论上被宣告死亡
二十世纪以前的美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领域,作家是具有特殊才能的天才,被罩上神圣的光环,甚至神秘地认为他们有神灵附体。如尼采认为艺术家的创造能力来源于他们不同于常人的天赋的生命本能和特殊心理能力。[1]但是这种对作家的顶礼膜拜到了二十世纪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作者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罗兰•巴尔特更是明确地宣布“作者死了”。
首先,海德格尔从艺术本体论的角度取消了作者在艺术领域的中心地位。他认为使艺术品之成为艺术品的不是作者而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又并不以作者为转移,那么作者当然就无足轻重了。“正是在伟大的艺术中,艺术家与作品相比才是无足轻重的,为了作品的产生,他就像一条在创作中自我消亡的通道。”[2]不是作家创造了艺术和作品,而是相反:“使艺术家成为艺术家的是作品”,是艺术“才使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获得各自的名称”。[3]作家作为显现真理的通道,作品的完成就是真理通道的建成,就是作家的自行消亡,而且越是伟大的艺术,其作者越是无足轻重。
其次,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说,即作品、作家、宇宙和观众。现代西方美学理论家们从这四个方面对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从这四个方面宣告了“作者之死”。
荣格的原型美学尽管是以作家作为研究的视角,但他认为作家不过是传达“集体无意识”的工具,而艺术作品不过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而集体无意识是超个人的、普遍的、先天的,“我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4]所以作家的个人生活与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没有关系。
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陈中文(1969-),男,湖南新田人,美学硕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美学
“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人。”[5]
所以作者就是无足轻重的,只不过偶然成了艺术的工具,所谓“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6]
以作品为研究中心的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作者相对于作品是次要的、偶然的,俄国形式主义认为作品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结合体,与作品以外的因素包括作者、读者、社会无关,所以“奥西普·勃利克曾经轻率地断言,即使不曾有普希金其人,也一定会有人写出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7]英美新批评派认为作品与作者的任何意图无关,将作品与作家意图、创作过程联系起来是一种“意图谬见”,所以他们着力探索的是作品的内在结构。此后的结构主义也是如此,所不同的仅仅是新批评派寻找的是单个作品的结构,而结构主义则是要寻找众多作品的一个普遍永恒的结构,一种先验的“下意识的结构”。后结构主义则认为这一结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结构,读者的阅读和批评家的批评使作品成为一个不断产生新意义的文本,因此作品产品产生后,作者就死了。
这很接近以读者为中心的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他们认为读者在作品面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决定性的,作品的意义诚然与作品有关,但更决定于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所以在他们看来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其奥秘既不在作品也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后人对它永无止境的解释,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妹妹。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研究艺术的美学理论中最突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在西方马克国主义看来,艺术作品和作家的衰落已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一点在后面分析。新历史主义“不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某种特殊的东西……文学不是脱离历史环境而存在的一个独特的领域……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从本体论的观点来看它与报纸、杂志、教科书、日记等并非截然不同”。[8]因此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作家不再是特殊人等,而是普通百姓。
二、原因分析
首先,时代精神使然。启蒙运动的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到二十世纪已广法地深入人心,而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更是成为自由、平等思想的坚强基础。“电缆信道、低廉的购物市场,或者朋友在因特网上相聚,选择自由已呈爆炸之势。一切等级制度,不论是政治的还是法人的,都遇到了压力,并开始走向崩溃。” [9]在二十世纪,一切特权、中心、等级都受到挑战,二十世纪后期致力于解构一切中心的解构主义哲学和美学的产生就是明证。正因为作者被二十世纪的美学家们普遍忽视,所以美国美学家大声疾呼“保卫作者”,但他这一无奈的呼喊显得十分苍白无力,不会引起什么回声,因为作者在现在现实中确实已走向衰亡,这或许是“作者亡死”的最深刻的根源。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机械复制时代,由于一件艺术品的大量复制品既取代了它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且使得大众成了艺术品的最主要观众,“大众参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参与方式的变化”,大众追求消遣娱乐,[10]从而使得艺术作品的“光环”消失,其“崇拜价值”让位于“展览价值”,艺术品由崇拜对象转变为满足大众消遣娱乐的消费品。这样无疑会使得艺术家由崇拜对象转变为普通的文化商品生产者,写作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作者越来越大众化。“由于印刷越来越发达,不断把各种各样新的政治的、宗教的、科学的、专业的以及地方的报刊推到读者面前,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作者……在任何时候,读者都随进可以变成一个作者。”[11]此时作者已经毫无特殊可言,而到了当今互联网急剧膨胀的时代,会上网就可网上发表作品,几乎人人可为作者了,作者彻底去神秘化,过去意义的作者彻底死了。
第三,商业市场的推动。在当今时代,艺术创作相对于作品的包装、广号策划宣传、舆论制造及发行而言在艺术生产链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在艺术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微不足道,销售才是最重要的,没有销量出版商就没有利润,作品的销量才是上帝。为了扩大作品的销量,有的人刻意制造种种轰动效应,有些作品在完成之前就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三、结语
作者之死其实就是作者的去神秘化、作者的大众化,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更是人人可为作者了,这固然可以促进文学、文化的繁荣,但无疑也会使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淹没并死于大量的文学垃圾之中。于是许多人无法选择购买阅读什么作品,甚至有些批评家也不阅读作品就进行批评,“因为这种批评所关注的不是作品文本的性质或价值,而是围绕在作品周围的事件。”[12]所以在现时代,不仅作者死了,文本也死了,读者也死了,活着的仅仅是吵吵嚷嚷的文艺事件和作品的销量。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