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街道公共厕所外部环境设计原则-建筑论文
作者:通化市公共厕所管理处—王明宽来源:原创日期:2012-02-27人气:1160
1、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公厕建筑缺乏室外场地空间
街道公厕多以临街而建,原本狭小的街道束缚了公厕的建筑空间,由于公厕室外场地较小,再加上在设计时忽视公厕室外人的行为活动需要,没有全面考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导致入厕者或公厕外等候者的行为活动往往要占用人行道的空间,阻碍人行道的正常通行,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
1.2设计缺乏整体性
很多地区的城市街道公厕建筑及其的外环境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协调,往往是反差效果明显的公厕建筑不合时宜的设置于高楼林立之处,视觉效果极不和谐。同样,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公厕建筑的装饰性,抽象形、仿古形的风格也是别具一格,但庸俗性的设计完全缺乏与城市街道建筑环境整体性的协调。
1.3缺乏人性化意识
当前,许多城市街道公厕的外部环境都缺乏人性化意识,没有考虑人性化需求,导致入厕不方便、甚至很尴尬。如:公厕室外无残疾人坡道,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导示牌设计不规则,性别入口很难识别;公厕入口较隐蔽,寻径而走却无从举步。所谓人性化意识实则就是便民意识,规划设计不能涉身处地考虑入厕者的需求,使公厕失去了其重要服务价值,成为公厕设计的“致命”要害。
2、外部环境构成因素
2.1整体性的构成
繁华都市街道与公厕外部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公厕作为构成的重要因素,无法改变已建街路及大建筑群的原有格局,就必须设法在公厕建筑这个小细节上做足文章,使其能够呼应整体布局,与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另外,公厕外部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积极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对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进行设计时应既从宏观上把握它与城市街道环境的关系,又要兼顾其自身的独立性。2.2场地面积设定在城市街道的公厕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室外用地面积条件,公厕外环境设计要以实用性为第一原则,充分考虑人群需要,尽可能避免挤占人行道的交通空间。
2.3环境评价的多主体性公厕外部环境具有城市属性,这意味着它要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各类评价的出发点交叉矛盾,如:政府管理部门,代表决定权;普通市民,反用着使用心声;等等评价都反映着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因素,整体与局部,外在与实用,各类评价有助于公厕的建设。在进行建筑外环境设计时,设计部门应综合考虑多方评价主体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最广大群体的需求,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4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建筑外环境的使用者存在于各个阶层,具备不同的年龄结构、身体素质,这些差别导致各种社会群体的产生,满足群体需求,在设计中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这是对同一个场所建设的高难度要求,需要广大公厕设计人员潜心研究、认真分析,从而让不同使用者能够广泛认同公厕建筑外环境的结构设计,使建筑外环境多方位的适应使用者的需求。
3、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
3.1人性化原则
公厕外部环境使用者的多样性和环境评价的多次性,决定了公厕外部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尊重人的行为心理,要坚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将便民服务及环境融洽放在第一要位考虑,要尽可能体察和认知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当前活跃在城市街道上的市民主要分为乘坐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车、骑自行或摩托车者及步行者四类,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就是主要针对此四类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对公厕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如若细化,还要考虑大众人群的文化水平、评价能力,使公厕的设计符合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利益,同时又能满足外部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还应当建立与公厕使用者需求和心理感受相适应的人性化场地外环境,特别体现对老弱病残的关爱,如盲人、肢体残疾等。将公厕外环境打造成特有的人性化空间,从这个角度体现出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3.2与城市街道整体相协调的原则城市整体的和谐来源于各市政设施的整体之和。一座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环境,同时,整体的融洽构成更加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人们通过理顺思维、排列规划,将具备各种功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促成整体的协调配合,才使城市的各个服务保障机能得以有效运行,各种建筑、设施在相互关联中产生作用,形成整体的和谐,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形成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依存秩序”。这个“依存秩序”将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整体的和谐。
1.1公厕建筑缺乏室外场地空间
街道公厕多以临街而建,原本狭小的街道束缚了公厕的建筑空间,由于公厕室外场地较小,再加上在设计时忽视公厕室外人的行为活动需要,没有全面考虑室外环境空间设计,导致入厕者或公厕外等候者的行为活动往往要占用人行道的空间,阻碍人行道的正常通行,给行人造成很大不便。
1.2设计缺乏整体性
很多地区的城市街道公厕建筑及其的外环境与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协调,往往是反差效果明显的公厕建筑不合时宜的设置于高楼林立之处,视觉效果极不和谐。同样,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公厕建筑的装饰性,抽象形、仿古形的风格也是别具一格,但庸俗性的设计完全缺乏与城市街道建筑环境整体性的协调。
1.3缺乏人性化意识
当前,许多城市街道公厕的外部环境都缺乏人性化意识,没有考虑人性化需求,导致入厕不方便、甚至很尴尬。如:公厕室外无残疾人坡道,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导示牌设计不规则,性别入口很难识别;公厕入口较隐蔽,寻径而走却无从举步。所谓人性化意识实则就是便民意识,规划设计不能涉身处地考虑入厕者的需求,使公厕失去了其重要服务价值,成为公厕设计的“致命”要害。
2、外部环境构成因素
2.1整体性的构成
繁华都市街道与公厕外部环境的完整统一,是公厕作为构成的重要因素,无法改变已建街路及大建筑群的原有格局,就必须设法在公厕建筑这个小细节上做足文章,使其能够呼应整体布局,与城市街道的街道空间环境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另外,公厕外部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积极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对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进行设计时应既从宏观上把握它与城市街道环境的关系,又要兼顾其自身的独立性。2.2场地面积设定在城市街道的公厕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室外用地面积条件,公厕外环境设计要以实用性为第一原则,充分考虑人群需要,尽可能避免挤占人行道的交通空间。
2.3环境评价的多主体性公厕外部环境具有城市属性,这意味着它要接受社会各界的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各类评价的出发点交叉矛盾,如:政府管理部门,代表决定权;普通市民,反用着使用心声;等等评价都反映着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因素,整体与局部,外在与实用,各类评价有助于公厕的建设。在进行建筑外环境设计时,设计部门应综合考虑多方评价主体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最广大群体的需求,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4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建筑外环境的使用者存在于各个阶层,具备不同的年龄结构、身体素质,这些差别导致各种社会群体的产生,满足群体需求,在设计中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这是对同一个场所建设的高难度要求,需要广大公厕设计人员潜心研究、认真分析,从而让不同使用者能够广泛认同公厕建筑外环境的结构设计,使建筑外环境多方位的适应使用者的需求。
3、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的设计原则
3.1人性化原则
公厕外部环境使用者的多样性和环境评价的多次性,决定了公厕外部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尊重人的行为心理,要坚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将便民服务及环境融洽放在第一要位考虑,要尽可能体察和认知城市街道公厕外部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当前活跃在城市街道上的市民主要分为乘坐机动车辆、驾驶机动车、骑自行或摩托车者及步行者四类,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就是主要针对此四类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对公厕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如若细化,还要考虑大众人群的文化水平、评价能力,使公厕的设计符合绝大多数的人使用利益,同时又能满足外部环境的协调性。同时,还应当建立与公厕使用者需求和心理感受相适应的人性化场地外环境,特别体现对老弱病残的关爱,如盲人、肢体残疾等。将公厕外环境打造成特有的人性化空间,从这个角度体现出和谐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3.2与城市街道整体相协调的原则城市整体的和谐来源于各市政设施的整体之和。一座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环境,同时,整体的融洽构成更加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力量,人们通过理顺思维、排列规划,将具备各种功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融合在一起,促成整体的协调配合,才使城市的各个服务保障机能得以有效运行,各种建筑、设施在相互关联中产生作用,形成整体的和谐,既相互矛盾又融合统一,形成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依存秩序”。这个“依存秩序”将协调各部分的关系,实现整体的和谐。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