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乐的产生及名称变化-文学论文
作者:张昭、张葳来源:原创日期:2012-03-14人气:1848
《韶》乐的产生及名称变化
张昭、张葳
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在三种起源观点中,第一种帝舜时期乐正夔创制《韶》的说法较为可信,为了证实这一点,不妨先从夔本人谈起。《尚书“舜典》中引用帝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冑子。”《吕氏春秋噸行论》记载:“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这对于夔的身世有了很好的注解。夔出身草莽,因为具有出色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推举帮助帝舜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孔从子‘嘉言》中引用孔子的话:“夔为帝舜乐正,于是正三律,和五声,以通人风,而天下大服。”夔所担任的职务为乐正,乐正是上古时期乐官的名称,负责制定乐典并以此教化黎民。《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关于夔制乐的记载“以夔为典乐,教樨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入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些不但清楚地记录了夔作为乐正利用音乐进行教化的事实,而且对夔制乐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生动描述。正因如此刘再生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将夔称作我国最早的音乐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关于夔的种种轶事也不少,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可信呼?”孔子回答:“夔一,足,而非‘一足’也。”鲁哀公认为夔只有一只脚的看法,甚至在汉代仍在流传。王充《论衡》中提到:“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通过这些描述,夔这个人的生动形象就鲜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夔确有其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文献中关于上古人物的记载往往人神不分,很多人物很可能是历代出于某种目的杜撰出来的。因此确定了夔的存在对于确认是他创作了《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舜和夔所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来看,已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祭祀和娱乐等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对于乐舞的需求已经产生。大规模生产劳作形成的人员高度组织协调能力和掌管音乐的部门人员的出现使当时已经具备了创作和演出《韶》这样大型乐舞的能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来看,舜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型祭祀活动,对于音乐的社会需要已经产生。因此在这个时期出现舜任命夔负责管理音乐制作乐舞,并用音乐教导年轻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韶》产生于帝舜时期的记载很多,其中包括对《韶》乐的使用情况。《史记索引》记载“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古曰《九招》。”关于《韶》在帝舜时及其后的使用情况也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此二十二人咸成其功……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关于《韶》的名称,古书中的记载有许多种。《墨子“三辩》、《山海经“大荒西经》、《史记‘五帝本纪》称《韶》为《九招》。《汉书‘礼乐志》简称为《招》;《庄子-至乐》、《列子‘周穆王》称为《九韶》。在古音中“招”“韶”为同音字。
师古在《汉书‘礼乐志》“舜作《招》”的注中说:"招,读曰韶。”《史记“李斯传》中又写作“昭”。吴大澂《韶字说》:“古文召、沼、韶、招、昭为一字。"《九韶》又可简称为《韶》,郑玄注《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唯独《周礼‘大司乐》称帝舜之乐为《大赀》。“聲”为“招”或“韶”的假借字。孙诒正《周礼正义》引段玉裁"经典舜乐字皆作韶,惟此作馎。《周礼》为古文假借字也。”
《九招》、《九韶》、《大呀》也称作《箫韶》,《尚书‘皋陶谟》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郑康成所作的注释:"《箫韶》,舜所制乐。"《箫韶》,又可作《箾韶》。《说文解字‘竹部》云"虞舜乐曰《箾韶》。”《箾韶》又可作《韶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季札到鲁国观乐:“见舞《韶箾》者”。杨伯峻在此处的注释:“‘箾’同‘箫’。《韶箾》亦作《箾韶》。”
《韶》乐在史书记载中出现这些不同的名称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既与中国文字的变化有关,也与《韶》乐本身结构体系、演出形式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韩玉德认为作为庙乐中的文舞,韶与“九”字联称,如《九招》、《九韶》,具有两种原因。其一,指文舞《韶》艺术形式的完美,即“九成”的思想;其二,指文舞《韶》思想内容的至善即“九功”“九德”的思想。因此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箫韶》、《韶箾》、《箾韶》则是从《韶》乐演奏的角度定名,“箫”据传为虞舜所创制,这种乐器也是演奏《韶》的主要乐器,因此将箫与韶并列而成其名。
《韶》经夏、商、周三代均被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代后期韶乐在齐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17年孔子至齐国目睹韶乐演奏盛况发出了“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经历了随后几个王朝的盛衰兴亡,韶乐也经历了几番兴灭继绝,至唐朝由于“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太宗时命祖孝孙正宫调,习音韵,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将当时所流传的古雅乐与四方乐交织融合初制十二和乐。玄宗开元中又增加承和、丰和、宣和三和乐形成了十五和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六月
太常奏请将十五和乐用于东封泰山及祭祀之用,又援引上古雅乐均以大字冠名的先例正式将唐十五和乐定名为《大唐乐》〈《通典“乐七》〉。无论从韶乐的内涵还是从其配器演奏以及流传的角度来看,韶乐都是后世文舞的始祖,自汉以后文舞是在继承、发展韶乐主体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完善而成的,奠定了此后历代宫廷雅乐的基础。
张昭、张葳
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在三种起源观点中,第一种帝舜时期乐正夔创制《韶》的说法较为可信,为了证实这一点,不妨先从夔本人谈起。《尚书“舜典》中引用帝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冑子。”《吕氏春秋噸行论》记载:“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这对于夔的身世有了很好的注解。夔出身草莽,因为具有出色的音乐才能得到了推举帮助帝舜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孔从子‘嘉言》中引用孔子的话:“夔为帝舜乐正,于是正三律,和五声,以通人风,而天下大服。”夔所担任的职务为乐正,乐正是上古时期乐官的名称,负责制定乐典并以此教化黎民。《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关于夔制乐的记载“以夔为典乐,教樨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入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些不但清楚地记录了夔作为乐正利用音乐进行教化的事实,而且对夔制乐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生动描述。正因如此刘再生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将夔称作我国最早的音乐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上关于夔的种种轶事也不少,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可信呼?”孔子回答:“夔一,足,而非‘一足’也。”鲁哀公认为夔只有一只脚的看法,甚至在汉代仍在流传。王充《论衡》中提到:“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当时人曰:‘调乐如夔,一足矣’世俗传言夔一足。”通过这些描述,夔这个人的生动形象就鲜活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了。夔确有其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文献中关于上古人物的记载往往人神不分,很多人物很可能是历代出于某种目的杜撰出来的。因此确定了夔的存在对于确认是他创作了《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舜和夔所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来看,已经出现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祭祀和娱乐等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对于乐舞的需求已经产生。大规模生产劳作形成的人员高度组织协调能力和掌管音乐的部门人员的出现使当时已经具备了创作和演出《韶》这样大型乐舞的能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来看,舜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型祭祀活动,对于音乐的社会需要已经产生。因此在这个时期出现舜任命夔负责管理音乐制作乐舞,并用音乐教导年轻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韶》产生于帝舜时期的记载很多,其中包括对《韶》乐的使用情况。《史记索引》记载“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古曰《九招》。”关于《韶》在帝舜时及其后的使用情况也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此二十二人咸成其功……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关于《韶》的名称,古书中的记载有许多种。《墨子“三辩》、《山海经“大荒西经》、《史记‘五帝本纪》称《韶》为《九招》。《汉书‘礼乐志》简称为《招》;《庄子-至乐》、《列子‘周穆王》称为《九韶》。在古音中“招”“韶”为同音字。
师古在《汉书‘礼乐志》“舜作《招》”的注中说:"招,读曰韶。”《史记“李斯传》中又写作“昭”。吴大澂《韶字说》:“古文召、沼、韶、招、昭为一字。"《九韶》又可简称为《韶》,郑玄注《礼记“乐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唯独《周礼‘大司乐》称帝舜之乐为《大赀》。“聲”为“招”或“韶”的假借字。孙诒正《周礼正义》引段玉裁"经典舜乐字皆作韶,惟此作馎。《周礼》为古文假借字也。”
《九招》、《九韶》、《大呀》也称作《箫韶》,《尚书‘皋陶谟》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郑康成所作的注释:"《箫韶》,舜所制乐。"《箫韶》,又可作《箾韶》。《说文解字‘竹部》云"虞舜乐曰《箾韶》。”《箾韶》又可作《韶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季札到鲁国观乐:“见舞《韶箾》者”。杨伯峻在此处的注释:“‘箾’同‘箫’。《韶箾》亦作《箾韶》。”
《韶》乐在史书记载中出现这些不同的名称不是偶然的现象。这既与中国文字的变化有关,也与《韶》乐本身结构体系、演出形式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韩玉德认为作为庙乐中的文舞,韶与“九”字联称,如《九招》、《九韶》,具有两种原因。其一,指文舞《韶》艺术形式的完美,即“九成”的思想;其二,指文舞《韶》思想内容的至善即“九功”“九德”的思想。因此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箫韶》、《韶箾》、《箾韶》则是从《韶》乐演奏的角度定名,“箫”据传为虞舜所创制,这种乐器也是演奏《韶》的主要乐器,因此将箫与韶并列而成其名。
《韶》经夏、商、周三代均被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代后期韶乐在齐国得到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17年孔子至齐国目睹韶乐演奏盛况发出了“三月不知肉味”的感慨。经历了随后几个王朝的盛衰兴亡,韶乐也经历了几番兴灭继绝,至唐朝由于“年代久远,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太宗时命祖孝孙正宫调,习音韵,考律吕,平其散滥,为之折衷,将当时所流传的古雅乐与四方乐交织融合初制十二和乐。玄宗开元中又增加承和、丰和、宣和三和乐形成了十五和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六月
太常奏请将十五和乐用于东封泰山及祭祀之用,又援引上古雅乐均以大字冠名的先例正式将唐十五和乐定名为《大唐乐》〈《通典“乐七》〉。无论从韶乐的内涵还是从其配器演奏以及流传的角度来看,韶乐都是后世文舞的始祖,自汉以后文舞是在继承、发展韶乐主体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完善而成的,奠定了此后历代宫廷雅乐的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