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之舞蹈形象-艺术论文
作者:高娟来源:原创日期:2012-04-24人气:1161
其一,“伎乐供养”是佛经所规定的。“一华(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幡幢、八衣服、九伎乐、十合掌”是由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的翻译家鸠摩罗什,在其重要著作《妙法莲华经》中首次列出的十种供养,而伎乐则被列入其中。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音乐舞蹈不仅是佛事祭礼中的组成部分,也是用以宣传宗数,娱乐群众的手段之一。因为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数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的娱乐场所。据有关记载,景乐寺中设有音乐、舞蹈等供人娱乐的场所,其乐舞美妙之极使见者如入仙境。长秋寺在佛教节日便会举行各种表演,其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可见当时伎乐供养是佛教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二,在人类进入阶级进入社会以后,乐舞逐渐步入表演艺术领域。欣赏乐舞成了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一种艺术享受。许多帝王贵族都酷好乐舞作乐,人间的“贵人”要以乐舞享乐,天上的神佛自然也需有乐舞相随相伴了。于是创造宗教艺术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就把他们在人间看到的乐舞场景,加以美化神化绘制雕刻在佛寺、石窟中了。
由于宗教艺术往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间接反映,通过其中所表现的一些艺术形象可以探索出各个不同时期音乐、舞蹈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各个时代舞蹈发展的趋势及审美特征等。
龙门石窟的北魏舞蹈形象
仰慕中原文化的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其统治,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不顾朝臣的反对,坚决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继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之后,他又在洛阳市南的伊阙龙山山上开窟造像。北魏时期,在龙门开凿有古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并在其中雕刻了许多姿态优美的伎乐天、飞天形象。
古阳洞北壁龛楣上形态优美的飞天群,或回首拂袖;或作曲膝半跪姿,随风飘浮;或从空中徐徐下降;或仰首冉冉上升。纹饰繁缛瑰丽。南壁两个雕刻在菱形框纹中的飞天,一上一下,体态大致相同,只是手姿稍异。他们曲腿回身,向下斜视,动作协调,颇具双人舞的特点。莲花洞窟顶藻井有六个围绕着大莲花飞舞的供养天,姿态优美生动。南壁释迦牟尼佛龛龛楣上的一大排飞天,构图严谨,形态各异,图象对衬。中间二飞天,紧紧偎依,扬头、挺胸,一手作“托掌”姿,腰部以下身躯,淹没在一堆向上飘扬的纹饰中,像一对天女从天而降。“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是自周代建立“雅乐”体系以来,“文舞”的舞蹈规范化形式。河南邓县古墓出土的南北朝时期乐舞画像砖则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画像砖均描绘了一位舞者身后追随着一位执翟者,面向舞者,缓步而行。其与乐人的鼓声、笙声相随伴奏。墓室文物与佛教艺术所展示的相似乐舞场景,反映出龙门石窟中的飞天、伎乐天,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形象。
云冈石窟晚期,随着汉化政策的深化、北魏政治中心的南迁及佛教传播的深入,中原风格更为浓厚。伎乐天的形象大多眉清目秀,婀娜多姿,与生活中舞人的姿态有很大不同。尤其是腿部,都是卷裹在长裙中,无重心,无主力腿,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朵。而唐代开凿的洞窟则让这些天女们回到了人间,她们站在地上舞蹈,健美的舞姿更接近现实生活。
龙门石窟的唐代舞蹈形象
龙门唐代石窟的伎乐天形象更为真实,除在空际飞舞的伎乐飞天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雕刻在佛座下或窟壁底部那些正在奏乐、舞蹈的娱佛天女。其优美的舞蹈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舞蹈时代风貌。石窟中的舞蹈形象,常常被雕刻在不显眼的地位,如窟壁底部或佛座下面,但它却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与此同时,她们所演奏的乐器也都与史籍记载相同,是当时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不但乐器形制真实,而且演奏者的表情也十分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万佛洞内健舞、软舞
规模大,雕刻精美的万佛洞,据题记是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建成。整个窟壁布满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据统计有一万五千个之多。在层层佛像的壁下,有两组伎乐浮雕。南壁,紧挨大佛下面的一个舞伎,身穿长裤,双手托掌于头顶,左腿直立,右膝曲掖,飘带飞扬两侧,似乎是在一段激烈舞动时,双臂上下挥动中一瞬间的停顿造型,颇具“健舞”风貌。北壁紧挨大佛下面的另一个舞伎,身穿细腰长裙,出胯侧腰,伸右腿,足尖点地,上身向右倾斜,双臂抚头,感觉向下,富于“软舞”神韵。这种表情深沉含蓄的舞姿,至今仍在不少舞蹈中出现。
在万佛洞完工的第二年(公元681年),施主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在洞门修造了一个观世音像龛,她体态丰满均称,表情娴静自然,微歪头,稍出胯,左手掂净瓶下垂,右手执云帚(拂尘)搭在右肩,拂尾甩在背后。她罗衫锦衣贴身,佩带饰品华丽繁缛。与其说她是一尊菩萨,不如说她是唐代贵妇的塑像。相传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参照这一尊观音像塑造了洛神的艺术形象。梅先生扮演洛神的佩饰和手中飞舞的云帚,的确与这尊佛雕有某些相近之处。
飞天起舞看经寺
唐代的看经寺为东山最大的洞窟,窟壁壁基浮雕,二十九个罗汉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窟顶阴刻的莲花藻井旁有六个飞天环绕莲花飞舞。她们好似随风飘浮,飞翔在云天之中。两个飞天双臂舒展,昂首挺胸,形象健美明快。一飞天的手姿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即姆指与食指相捏,中指,无名指、小指均伸直翘起。这种秀美的手势至今在我国傣族舞蹈中仍经常见。另外两个供养天,手臂缠绕着的飘带,好像是带动她们凌空翱翔的翅膀,她们一手托果盘供品,另一手似把象征幸福的鲜花撤向人间。还有两个飞天俯身徜徉在云海之中,其中一(接上页)个臂、身、腿平伸,面部向下,犹如在天河中泳游的仙女。只可惜岩面崩裂,风化严重,我们只能依稀看到她们的美丽身影。
几乎所有的石窟中都有飞天的形象,但像看经寺窟顶飞天这样形体巨大,姿态健美,动感强烈的石刻飞天还是比较罕见的。
龙门唐窟的舞蹈形象,向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中国化、世俗化”的艺术特征。
其二,在人类进入阶级进入社会以后,乐舞逐渐步入表演艺术领域。欣赏乐舞成了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一种艺术享受。许多帝王贵族都酷好乐舞作乐,人间的“贵人”要以乐舞享乐,天上的神佛自然也需有乐舞相随相伴了。于是创造宗教艺术的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就把他们在人间看到的乐舞场景,加以美化神化绘制雕刻在佛寺、石窟中了。
由于宗教艺术往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间接反映,通过其中所表现的一些艺术形象可以探索出各个不同时期音乐、舞蹈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各个时代舞蹈发展的趋势及审美特征等。
龙门石窟的北魏舞蹈形象
仰慕中原文化的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其统治,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不顾朝臣的反对,坚决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继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之后,他又在洛阳市南的伊阙龙山山上开窟造像。北魏时期,在龙门开凿有古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并在其中雕刻了许多姿态优美的伎乐天、飞天形象。
古阳洞北壁龛楣上形态优美的飞天群,或回首拂袖;或作曲膝半跪姿,随风飘浮;或从空中徐徐下降;或仰首冉冉上升。纹饰繁缛瑰丽。南壁两个雕刻在菱形框纹中的飞天,一上一下,体态大致相同,只是手姿稍异。他们曲腿回身,向下斜视,动作协调,颇具双人舞的特点。莲花洞窟顶藻井有六个围绕着大莲花飞舞的供养天,姿态优美生动。南壁释迦牟尼佛龛龛楣上的一大排飞天,构图严谨,形态各异,图象对衬。中间二飞天,紧紧偎依,扬头、挺胸,一手作“托掌”姿,腰部以下身躯,淹没在一堆向上飘扬的纹饰中,像一对天女从天而降。“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是自周代建立“雅乐”体系以来,“文舞”的舞蹈规范化形式。河南邓县古墓出土的南北朝时期乐舞画像砖则将其体现的淋漓尽致。画像砖均描绘了一位舞者身后追随着一位执翟者,面向舞者,缓步而行。其与乐人的鼓声、笙声相随伴奏。墓室文物与佛教艺术所展示的相似乐舞场景,反映出龙门石窟中的飞天、伎乐天,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形象。
云冈石窟晚期,随着汉化政策的深化、北魏政治中心的南迁及佛教传播的深入,中原风格更为浓厚。伎乐天的形象大多眉清目秀,婀娜多姿,与生活中舞人的姿态有很大不同。尤其是腿部,都是卷裹在长裙中,无重心,无主力腿,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朵。而唐代开凿的洞窟则让这些天女们回到了人间,她们站在地上舞蹈,健美的舞姿更接近现实生活。
龙门石窟的唐代舞蹈形象
龙门唐代石窟的伎乐天形象更为真实,除在空际飞舞的伎乐飞天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雕刻在佛座下或窟壁底部那些正在奏乐、舞蹈的娱佛天女。其优美的舞蹈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舞蹈时代风貌。石窟中的舞蹈形象,常常被雕刻在不显眼的地位,如窟壁底部或佛座下面,但它却以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与此同时,她们所演奏的乐器也都与史籍记载相同,是当时生活中常用的乐器。不但乐器形制真实,而且演奏者的表情也十分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万佛洞内健舞、软舞
规模大,雕刻精美的万佛洞,据题记是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建成。整个窟壁布满密密麻麻的小佛像,据统计有一万五千个之多。在层层佛像的壁下,有两组伎乐浮雕。南壁,紧挨大佛下面的一个舞伎,身穿长裤,双手托掌于头顶,左腿直立,右膝曲掖,飘带飞扬两侧,似乎是在一段激烈舞动时,双臂上下挥动中一瞬间的停顿造型,颇具“健舞”风貌。北壁紧挨大佛下面的另一个舞伎,身穿细腰长裙,出胯侧腰,伸右腿,足尖点地,上身向右倾斜,双臂抚头,感觉向下,富于“软舞”神韵。这种表情深沉含蓄的舞姿,至今仍在不少舞蹈中出现。
在万佛洞完工的第二年(公元681年),施主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在洞门修造了一个观世音像龛,她体态丰满均称,表情娴静自然,微歪头,稍出胯,左手掂净瓶下垂,右手执云帚(拂尘)搭在右肩,拂尾甩在背后。她罗衫锦衣贴身,佩带饰品华丽繁缛。与其说她是一尊菩萨,不如说她是唐代贵妇的塑像。相传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参照这一尊观音像塑造了洛神的艺术形象。梅先生扮演洛神的佩饰和手中飞舞的云帚,的确与这尊佛雕有某些相近之处。
飞天起舞看经寺
唐代的看经寺为东山最大的洞窟,窟壁壁基浮雕,二十九个罗汉群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窟顶阴刻的莲花藻井旁有六个飞天环绕莲花飞舞。她们好似随风飘浮,飞翔在云天之中。两个飞天双臂舒展,昂首挺胸,形象健美明快。一飞天的手姿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即姆指与食指相捏,中指,无名指、小指均伸直翘起。这种秀美的手势至今在我国傣族舞蹈中仍经常见。另外两个供养天,手臂缠绕着的飘带,好像是带动她们凌空翱翔的翅膀,她们一手托果盘供品,另一手似把象征幸福的鲜花撤向人间。还有两个飞天俯身徜徉在云海之中,其中一(接上页)个臂、身、腿平伸,面部向下,犹如在天河中泳游的仙女。只可惜岩面崩裂,风化严重,我们只能依稀看到她们的美丽身影。
几乎所有的石窟中都有飞天的形象,但像看经寺窟顶飞天这样形体巨大,姿态健美,动感强烈的石刻飞天还是比较罕见的。
龙门唐窟的舞蹈形象,向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具有“中国化、世俗化”的艺术特征。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