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评《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文学论文

作者:曾丽红来源:原创日期:2012-06-27人气:869
人们常说,一个女人只有承担了女儿、妻子、母亲、姐妹这样几种角色后,女人的一生才会过得完整,诚然如此。事实上,女儿、妻子、母亲、姐妹这四种身份形塑了所有的中国女性,这四种角色也囊括了所有中国女性在社会的元细胞——家庭伦理中的所有内涵。因此,这四种称谓也就化身成蝶,成为了所有中国女性的代名词。记者巧选角度,以四个小标题连缀成篇,侧面烘托出了灾难中的所有中国女性的集体群像。有这样一个母亲——有这样一个妻子——有这样一个女儿——有这样一个姐妹,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中国女性的生态群落图,共同谱写出了中国女性大爱无形、大音希声的英雄赞歌。选出的这四个典型人物,母亲、妻子、女儿、姐妹,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们是中国千万万女性的缩影。发生在这些看似普通的中国女人身上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光芒和力量,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二、细节丰富,凸显画面
这篇通讯所体现出的具有“真、善、美、爱”等普世价值的主题,是记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个别的细节层层递进表现出来的。该篇人物通讯细节描写精到,焕发出一种情感的力量。在每一小节里面都有一些精炼传神的细节描写,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比如在第一小节“有这样一个母亲”其中的一段细节:“(主人公黄玲丽)她嘶喊挣扎,昏过去又醒来。一直在旁边陪伴的丈夫叫着她的小名哭求道:“桃儿,我们剖腹吧,不要受罪了。”“不,决不放弃。我要我们的孩子健康------””通过这些生动的语言行动描写,一个隐忍坚强的中国母亲形象跃然纸上。再比如在第二小节“有这么一个妻子”其中的一段白描:“她在家里为丈夫设了一个灵堂。每天晚上,给丈夫敬两杯酒,然后,坐在那里,一遍遍抚摸丈夫送给她的玉坠。”无物似情浓,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什么语言能够比这些行动刻画得更有说服力,更加让人为之动容呢?作者通过对这些语言细节、行动细节、场景细节的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细节描写凸显出一种镜头感和画面感。
三、即事生情,缘情见理
即事生情,就是作者因受自己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影响而产生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推动作者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内在动力,也是作品感染读者的前提和基础。缘情见理,就是指通讯中的议论成分,并不是赤裸裸的理性判断,而是以抒情的面目出现,亦抒亦议,夹叙夹议。比如在第一小节“有这样一个母亲”里,记者在描绘主人公黄玲丽双膝跪地,双手搂抱女儿的姿势与4000多年前发生在青海民和县喇家村灾难来临的那一幕惊人的相似时,此时情感就如滔滔江水,从笔下奔涌而出:“山川可以易容,江河可以断流。母爱,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是那不枯的河流,不死的火山。”在这里,作者的真情实感,缘事而发,一泄千里。再比如在第二小节“有这么一个妻子”里,作者再一次融情入境:“又一次想起那张照片,两张年轻的面孔风华正茂。时光可以销蚀岁月,但无法销蚀爱。”在第三小节“有这么一个女儿”里,记者写完了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后,融情于理,直抒胸臆:“女儿对妈妈的爱,超越了死亡,也超越了时空。”也许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分得清这些是叙事还是抒情亦或是议论,事、情、理在这篇人物通讯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些抒情和议论都有机地融化在叙事当中,就如盐融于水,其味虽有,其形则无。
四、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通讯中的主题,往往是凝练的,也是深刻的,它是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大量的感人事迹里提纲挈领的一个升华和开掘。因此,主题应该是一篇通讯的灵魂与核心,能够反映出大量事象的本质和整体的时代精神。由此我们得知,通讯中的议论,必须十分精练简约,不能长篇大论,而是画龙点睛式的。在对灾难中的四个中国女性的感人事迹进行叙述后,记者以省俭的笔墨,提炼主题,升华主题,开掘并表现出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重大主题:
灾难,本应让女人走开。然而,这四位女性,不,应该是灾难中所有的中国女性,犹如暴风雨中的雷电,以滚烫的热血和生命,凝聚成撕破黑暗的冲天光芒:她们犹如寒冬冰雪中傲开的红梅,以深厚的柔情和风骨,化为冬天万劫不死的希望。在她们身上,我们更加深刻地读懂了人性,读懂了母亲交给我们的一切——真、善、美、爱,读懂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记者用朴实的笔调、流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续写了在灾难中新时代中国女性的传奇,也解读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这篇通讯同样也传达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爱,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会在民族进步中得到补偿。
总而言之,这篇通讯,无论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还是形式表现,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堪称新闻精品。尤其是在如何选择和报道重大典型,如何体现弘扬我们社会和时代的核心价值,如何使报道获得实实在在的传播生命,甚至使作品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审美价值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能够为我们今后的新闻实践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