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鲁迅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文学论文

作者:张格东来源:原创日期:2012-06-28人气:3297
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价值,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表达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表现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有的作品通过正面的描绘或歌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有的作品则通过揭露生活中的“丑”,从反面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如:果戈理的《死魂灵》、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多数属于后者。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具有钩魂摄魄的目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阴暗面”、并能够对违反常规的素材进行集中、概括,在讽刺、批判中表现正面的理想。作品中体现的是审美的负价值。
鲁迅的《呐喊》收录14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18—1922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复杂的社会矛盾,对旧中国旧制度及陈腐的传
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通过否定和批判,表现了作者希望社会变革的理想和追求。同样,《彷徨》收录的11篇短篇小说,创作于1924—1926年,作品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这些作品,很少具有正面典型的塑造及和谐、闲雅、优美的生活图景。如:选自《呐喊》的《孔乙已》,塑造了封建社会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已的典型形象,他穷困、潦倒、迂腐而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最终成为可怜又可笑的滑稽形象。作者是通过抨击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谴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表达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深切追求。同样,《阿Q正传》中塑造的自欺欺人的“阿Q”形象,也同样是扭曲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就的“可怜虫”形象。作者通过对阿Q的否定,从反面表达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鲁迅是将自己的审美情感熔铸于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封建社会的揭露中。美学价值深置于作品的底层,饱含在揭露“丑”的无奈中。
二、审美情感的深刻性
美的事物不仅具有表现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精神的内容,而且要具有适宜的感性形式,并且这种形式一般是鲜明的、宜人的。鲁迅文学作品中美的精神、美的内容,往往重于美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在思想、认识和道德方面的积极力量和斗争气概,与通过形式美打动人,吸引人的其它文学艺术表现美的方式有所不同。这是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鲁迅的小说《药》,写于1919年,其中的系列环境描写:从“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阴冷,到“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的一点微弱的希望;从“路上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的一点亮光,到“太阳也出来了”,光明就在眼前的发展变化;作品没有灯红酒绿、姹紫嫣红的明丽与热烈,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没有外在形式的吸引,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需要读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体会、分析和理解。鲁迅文学作品审美情感的深刻性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统一的,看似随意,但情在深处,爱在恨中。写作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是其他同类作品无法企及的。《药》以环境描写为载体,穿插于全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读者透过环境的凄凉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的爱之深,痛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表达出作者的深层内心与因时代背景而不能点明的理想寄托。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革命功利主义的,鲁迅是将他的美感、理智感与道德感统一起来,达到了思想美与艺术美、表象美与深层美的有机结合。
三、审美价值的潜在性
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黑暗的旧中国,时代的原因,使其著作具有特殊性,即使是文学作品,也多半是批判、揭露和讽刺之作。他发出的多是无可奈何而又不甘寂寞的“呐喊”。时常在“徬徨”中探索,在苦闷中前行,有时迫于时局,又不得不隐讳其意。由于寄托深,使读者较难领会作品的用意,更无暇顾及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和审美价值。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为艺术而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的。鲁迅一向被看作是对封建专制和愚昧揭露最深刻,斗争最全面、最坚决,也最持久的作家,因而,其作品主要是批判和揭露,其美学价值和审美倾向往往深含其中,常常被忽视、被遗忘。《祝福》、《伤逝》一类的小说自不必说,即使是饱含真情的《故乡》,《社戏》,审美意象也不那么分明。
《故乡》是1921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深情。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和月夜沙地中的英俊少年,是作者儿时故乡的优美图景和壮美场面的重现,闪烁着艺术美的光辉。但在作品中不过是作者脑海中的印迹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种美的表现中体现的情感,是作为眼前“破败”的故乡和作者失望之情的对比和反衬,以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潜藏在回故乡前后的叙述中,现实的无可奈何和不甘如此的矛盾构成了作品复杂的感情基调。鲁迅以其智者的痛苦,描绘旧时代的画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对人性的理解,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习俗的思考,是以悲剧的形式、滑稽的形象加以展现的,审美情感潜在隐蔽,却往往更执著、更强烈,可谓外表冷漠,内心炽热的典范。
笔者认为,面对鲁迅文学作品,仅仅满足于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把其中的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视同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这是对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在艺术创造和艺术追求方面的忽视与不顾。鲁迅小说和散文作品中的艺术欣赏趣味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奉为典范,认真加以研读。鲁迅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审美境地,这是由他的语言功力、幽默感、洞察力、艺术表现力,以及文化素养、人文关怀精神和先进思想观念诸要素综合组成的,各个要素缺一不可,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领悟与挖掘其作品的美感因素,从美学层面去发现和感悟美,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只有这样,我们才称得上触及到鲁迅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领略到其高度的艺术价值。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