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小说的诗化和音乐化倾向-艺术论文
作者:王欣来源:原创日期:2012-06-28人气:2111
诗歌的特征便是意象。诗人不仅通过语言创作音乐,而且通过语言绘制图画。伍尔夫的作品中,意象是无处不在的:房间、窗、灯塔、钟声、水、飞蛾、光等都是她非常感兴趣的意象。作者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意象的创造,引领读者进入诗的世界与意境,使其作品更具诗的意蕴,进入到了“一个隐藏于艺术世界之后的哲理世界;同时,又更好地表述了作者微妙的情绪、神秘的感受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董晓航2004:28),对人生价值和自我归属的迷惘不断探求。
“房间”是伍尔夫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评论界争论最多的伍尔夫意象之一。克莱尔·汉恩逊在她的作品《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对伍尔夫作品中的房间隐喻进行了探索,认为《岁月》中的房间是女性身份的隐喻;另一个著名的学者马克·盖普认为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第二部分“时间流逝”中的“空房子”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的隐喻;中国著名学者伍厚凯在他的专著《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中提到“雅各的房间”是心灵的隐喻。对于伍尔夫来说,在她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已不再是一间狭隘的女性小屋,而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想王国,是女性独特经验和情感世界的隐喻。房间是女性心灵栖居的空间,是情感的驻足之所。它给女性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里她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正的自我,自由地宣泄内心的纤细和敏感。”(杨喻朱洁2007:122)
伍尔夫小说中的“窗”之意象是通过房间这一中心意象衍生而来。房间是封闭的、隐秘的,而窗口则是她们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所以,“窗”的意象往往是内外关系的隐喻。《到灯塔去》中第一部分标题即为“窗”,是一个沟通内外的框架,它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像是对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她凭借敏锐的感觉,由内向外直接洞察人们的思想、情绪。在《达洛卫夫人》中,反复出现人物倚窗凭眺的情景,“她停留在打开的楼梯窗口,恍惚自己在户外,在窗外,悠悠忽忽地脱离自己的躯干和昏昏沉沉的头脑。”反映了观望者那种极其敏感、纤细的情绪变化,达洛卫夫人感觉生命在渐渐地消退,感到岁月无情和人生短暂。总之,伍尔夫以自己特殊的敏感和体验赋予窗独特的内涵。
“灯塔”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表述得最为直白。灯塔本身有多种含意,对于拉姆齐先生,灯塔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它矗立在海中的小岛上,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对于詹姆斯,灯塔是一个奇迹,到灯塔去是一次冒险,是他盼望多年的一个梦想;对于拉姆齐夫人,灯塔是神秘的替代物,借助灯塔,她可以辨认出她自己的主观自我;而对于读者,拉姆齐夫人就是一座灯塔。伍尔夫作品中广义的“灯塔”意象则是她小说中或隐或现呈现的聚光点,她“将人性和生命的光芒付诸于某些人物或是某种精神,让它们在一些特殊时刻直达和谐、洞悟与爱的境界,承载起意义的使命并辐射周遭世界,就像在茫茫大海亮起了救援的灯塔。”(武跃速2004:132)
“钟声”尤其是《达罗卫夫人》中大本钟的响声这一意象,既是一种真实时间的流逝,也是人物内在生命的一种体验。它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感情。对于达罗卫夫人而言,它是生命的流逝,是美好的往昔,是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对于塞普莫提斯这名从战场凯旋而归的战士来说,他则是一种启示,甚至是上帝的召唤。它“既可以单纯地指示时间,又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时间的一种期盼。它的每一次流逝都化为了人物内心的一种积淀。它成了人物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象征。”(眭小红2007:28)
二、抒情性的内心独白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一首诗正是通过它所抒发的情感来完成意义承载。抒情性是诗化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而具体到伍尔夫,更是运用大段的抒情性的内心独白来咏叹生活,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谈至此,人们会首先想起《海浪》这部作品。
《海浪》(1931)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高峰,也是一部高度诗意化和抽象化的作品。伍尔夫在《狭窄的艺术之桥》中表明她已不再急于进入人物意识的“半透明封套”,描绘“感官知觉的黑箭”,而想抽出对存在本质的体验加以诗的表现了。这个转变使她把早先的具体感觉描绘和抽象品质的刻画相结合,使小说更加趋于诗和音乐。《海浪》全书共九章,代表人生的九个阶段。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巧妙地将人的一生压缩成一天的从日出到日落。这九章的正文全部由人物的独白组成。例如,第一章六个孩子在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有大段的内心独白:
“我看见一只环悬挂在我的头上方,”伯纳德说,“它在颤抖,吊在一只光环上。”
“我看见一片淡黄色,”苏姗说,“它伸展开去,最后与一条紫色的纹带连在一起。”
“我听见一种响声,”罗达说;“吱吱唧唧地一会儿朝上,一会儿朝下。”
“我看见一只球,”纳维尔说,。它悬挂在空中,背后是巨大的山脊。”
“我看见一条绯红色的丝带,”吉尼说;“它和金色的线捻结在一起。”
“我听见有什么东西在跺脚,”路易说,“一只巨兽的腿被铁链拴着,它在跺脚,不停地跺脚。”(海浪2003:2)
当我们看到“苏珊说”“罗达说”“伯纳德说”时,我们彻底迷失了,迷失在伍尔夫如诗如画的精神家园中。这一段段纯诗一般的独白片段,像无数生生不息的海浪一样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生成。“六个人物用变幻的诗句对着话,中间插入一些抒情的默想。是诗么?更正确地说是一部清唱剧。六个独唱者轮流念出词藻华丽的独白,唱出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观念。”(曹元勇2000:10)这些人物的所思所想,用如此优美抒情的语言,起起伏伏,有时似暗流涌动,有时似波涛汹涌,有时似小溪潺潺,引领读者不自觉的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窥探出人物生命中的精神内核。
三、跌宕起伏的节奏韵律
“Bloomsbury”对伍尔夫影响甚大,这个团体中不仅有历史学家、传记家、画家和艺术批评家,还有音乐家。所以,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不仅借助绘画艺术、诗歌语言,她还受到了音乐的启发,把她的意识流小说镶嵌在了音乐的框架中。首先,在遣词造句上,伍尔夫处处推敲斟酌,在注意结构匀称的同时,还注意到音节的对称和谐,通过节奏韵律来描绘人物,表达人物特征。
例如:《到灯塔去》第一章第五节描写拉姆齐先生自觉是个失败者,向太太索取同情和安抚的那一段中,中心意象是把太太比作生命力的源泉,把先生比作不断汲取源泉的金属嘴:“拉姆齐太太……立刻挺起身子,向空中径直唢出一股生命力之水,一柱喷泉,同时显得生气勃勃,仿佛她全部精力积聚为力量,燃烧着,闪亮着,那个男人不可救药的无能,像一个铜喙子,空空的,光光的插入这鲜美的沃土中,这生命的源泉中。”这种形象化、富有知觉感的写法,加上一些关键字眼的重复和头韵“b”,“Heislikeabeakofbrass,barrenandbare”,“Mrs.Ramsay’strengthissodrunkandquenchedbythebeakofbrass”,短促的、撞击式的节奏,都有助于表达强烈的男性色彩。而对拉姆齐太太的描写:“Mrs.Ramsayknowsthatherhusbandwantedtobe“warmedandsoothed,tohavesensesrestoredtohim,hisbarrennessmadefertile,andalltheroomsofthehousemadefulloflife…theymustbefurnished,theymustbefilledwithlife.”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流音f的重复,节奏是柔和的、流动的,传达出女性的特色。
《海浪》每章前的抒情引子,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律动与人生律动的统一。这些抒情引子,预示着六个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同一片海景在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微妙变化,给予我们自然及人生的节奏感知。日出日落,潮涨潮退,草木荣枯,声光影色,不正是宇宙、自然的节奏?而人生的盛衰荣辱,生死交替,循环往复,不正是与宇宙、自然节奏息息相关?伍尔夫正是深刻的洞察了这两种节奏的协调一致,才能够创造出如此富于音乐性、节奏感颇强的篇章。
四、结束语
伍尔夫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意象隐喻、抒情性的内心独白、节奏韵律以及奏鸣曲式的篇章结构等诗歌和音乐手法是显而易见的,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手法,我们感受到这位超群绝伦的女作家心灵世界的玲珑剔透、深邃迷乱以及她对于世界、人生的终极探求。从伍尔夫身上可以发现诗人所特有的气质,敏感而脆弱,冷傲而孤独,有人说她一生都游走在优雅和疯癫的临界线上,沉默和言语之间,在片刻间捕捉到了永恒;而她的作品,一段段生动的内心独白就像一首首自由的长诗,清丽优雅,细腻入微,意蕴深广,带领读者进入了瞬间性的感觉体验时空,这是属于伍尔夫独有的精神能量和才华。在作家辽阔宏远的意识流小说世界中,作家对宇宙人生不断诉说的虚无、不安、孤独以及对人类世界可能生成的和谐与爱的坚信,成为伍尔夫的个人乌托邦。
“房间”是伍尔夫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同时也是引起评论界争论最多的伍尔夫意象之一。克莱尔·汉恩逊在她的作品《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对伍尔夫作品中的房间隐喻进行了探索,认为《岁月》中的房间是女性身份的隐喻;另一个著名的学者马克·盖普认为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第二部分“时间流逝”中的“空房子”是“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的隐喻;中国著名学者伍厚凯在他的专著《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中提到“雅各的房间”是心灵的隐喻。对于伍尔夫来说,在她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已不再是一间狭隘的女性小屋,而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想王国,是女性独特经验和情感世界的隐喻。房间是女性心灵栖居的空间,是情感的驻足之所。它给女性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里她们可以无拘无束地释放真正的自我,自由地宣泄内心的纤细和敏感。”(杨喻朱洁2007:122)
伍尔夫小说中的“窗”之意象是通过房间这一中心意象衍生而来。房间是封闭的、隐秘的,而窗口则是她们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所以,“窗”的意象往往是内外关系的隐喻。《到灯塔去》中第一部分标题即为“窗”,是一个沟通内外的框架,它象征着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拉姆齐夫人的意识像是对外界敞开的一扇窗户,她凭借敏锐的感觉,由内向外直接洞察人们的思想、情绪。在《达洛卫夫人》中,反复出现人物倚窗凭眺的情景,“她停留在打开的楼梯窗口,恍惚自己在户外,在窗外,悠悠忽忽地脱离自己的躯干和昏昏沉沉的头脑。”反映了观望者那种极其敏感、纤细的情绪变化,达洛卫夫人感觉生命在渐渐地消退,感到岁月无情和人生短暂。总之,伍尔夫以自己特殊的敏感和体验赋予窗独特的内涵。
“灯塔”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表述得最为直白。灯塔本身有多种含意,对于拉姆齐先生,灯塔只不过是一个客观的物质存在,它矗立在海中的小岛上,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对于詹姆斯,灯塔是一个奇迹,到灯塔去是一次冒险,是他盼望多年的一个梦想;对于拉姆齐夫人,灯塔是神秘的替代物,借助灯塔,她可以辨认出她自己的主观自我;而对于读者,拉姆齐夫人就是一座灯塔。伍尔夫作品中广义的“灯塔”意象则是她小说中或隐或现呈现的聚光点,她“将人性和生命的光芒付诸于某些人物或是某种精神,让它们在一些特殊时刻直达和谐、洞悟与爱的境界,承载起意义的使命并辐射周遭世界,就像在茫茫大海亮起了救援的灯塔。”(武跃速2004:132)
“钟声”尤其是《达罗卫夫人》中大本钟的响声这一意象,既是一种真实时间的流逝,也是人物内在生命的一种体验。它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感情。对于达罗卫夫人而言,它是生命的流逝,是美好的往昔,是对于死亡的恐惧;而对于塞普莫提斯这名从战场凯旋而归的战士来说,他则是一种启示,甚至是上帝的召唤。它“既可以单纯地指示时间,又可以唤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时间的一种期盼。它的每一次流逝都化为了人物内心的一种积淀。它成了人物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的象征。”(眭小红2007:28)
二、抒情性的内心独白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一首诗正是通过它所抒发的情感来完成意义承载。抒情性是诗化小说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而具体到伍尔夫,更是运用大段的抒情性的内心独白来咏叹生活,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谈至此,人们会首先想起《海浪》这部作品。
《海浪》(1931)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高峰,也是一部高度诗意化和抽象化的作品。伍尔夫在《狭窄的艺术之桥》中表明她已不再急于进入人物意识的“半透明封套”,描绘“感官知觉的黑箭”,而想抽出对存在本质的体验加以诗的表现了。这个转变使她把早先的具体感觉描绘和抽象品质的刻画相结合,使小说更加趋于诗和音乐。《海浪》全书共九章,代表人生的九个阶段。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巧妙地将人的一生压缩成一天的从日出到日落。这九章的正文全部由人物的独白组成。例如,第一章六个孩子在表达他们的感受时,有大段的内心独白:
“我看见一只环悬挂在我的头上方,”伯纳德说,“它在颤抖,吊在一只光环上。”
“我看见一片淡黄色,”苏姗说,“它伸展开去,最后与一条紫色的纹带连在一起。”
“我听见一种响声,”罗达说;“吱吱唧唧地一会儿朝上,一会儿朝下。”
“我看见一只球,”纳维尔说,。它悬挂在空中,背后是巨大的山脊。”
“我看见一条绯红色的丝带,”吉尼说;“它和金色的线捻结在一起。”
“我听见有什么东西在跺脚,”路易说,“一只巨兽的腿被铁链拴着,它在跺脚,不停地跺脚。”(海浪2003:2)
当我们看到“苏珊说”“罗达说”“伯纳德说”时,我们彻底迷失了,迷失在伍尔夫如诗如画的精神家园中。这一段段纯诗一般的独白片段,像无数生生不息的海浪一样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生成。“六个人物用变幻的诗句对着话,中间插入一些抒情的默想。是诗么?更正确地说是一部清唱剧。六个独唱者轮流念出词藻华丽的独白,唱出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观念。”(曹元勇2000:10)这些人物的所思所想,用如此优美抒情的语言,起起伏伏,有时似暗流涌动,有时似波涛汹涌,有时似小溪潺潺,引领读者不自觉的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窥探出人物生命中的精神内核。
三、跌宕起伏的节奏韵律
“Bloomsbury”对伍尔夫影响甚大,这个团体中不仅有历史学家、传记家、画家和艺术批评家,还有音乐家。所以,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不仅借助绘画艺术、诗歌语言,她还受到了音乐的启发,把她的意识流小说镶嵌在了音乐的框架中。首先,在遣词造句上,伍尔夫处处推敲斟酌,在注意结构匀称的同时,还注意到音节的对称和谐,通过节奏韵律来描绘人物,表达人物特征。
例如:《到灯塔去》第一章第五节描写拉姆齐先生自觉是个失败者,向太太索取同情和安抚的那一段中,中心意象是把太太比作生命力的源泉,把先生比作不断汲取源泉的金属嘴:“拉姆齐太太……立刻挺起身子,向空中径直唢出一股生命力之水,一柱喷泉,同时显得生气勃勃,仿佛她全部精力积聚为力量,燃烧着,闪亮着,那个男人不可救药的无能,像一个铜喙子,空空的,光光的插入这鲜美的沃土中,这生命的源泉中。”这种形象化、富有知觉感的写法,加上一些关键字眼的重复和头韵“b”,“Heislikeabeakofbrass,barrenandbare”,“Mrs.Ramsay’strengthissodrunkandquenchedbythebeakofbrass”,短促的、撞击式的节奏,都有助于表达强烈的男性色彩。而对拉姆齐太太的描写:“Mrs.Ramsayknowsthatherhusbandwantedtobe“warmedandsoothed,tohavesensesrestoredtohim,hisbarrennessmadefertile,andalltheroomsofthehousemadefulloflife…theymustbefurnished,theymustbefilledwithlife.”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流音f的重复,节奏是柔和的、流动的,传达出女性的特色。
《海浪》每章前的抒情引子,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律动与人生律动的统一。这些抒情引子,预示着六个人物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同一片海景在一天之中不同时段的微妙变化,给予我们自然及人生的节奏感知。日出日落,潮涨潮退,草木荣枯,声光影色,不正是宇宙、自然的节奏?而人生的盛衰荣辱,生死交替,循环往复,不正是与宇宙、自然节奏息息相关?伍尔夫正是深刻的洞察了这两种节奏的协调一致,才能够创造出如此富于音乐性、节奏感颇强的篇章。
四、结束语
伍尔夫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意象隐喻、抒情性的内心独白、节奏韵律以及奏鸣曲式的篇章结构等诗歌和音乐手法是显而易见的,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手法,我们感受到这位超群绝伦的女作家心灵世界的玲珑剔透、深邃迷乱以及她对于世界、人生的终极探求。从伍尔夫身上可以发现诗人所特有的气质,敏感而脆弱,冷傲而孤独,有人说她一生都游走在优雅和疯癫的临界线上,沉默和言语之间,在片刻间捕捉到了永恒;而她的作品,一段段生动的内心独白就像一首首自由的长诗,清丽优雅,细腻入微,意蕴深广,带领读者进入了瞬间性的感觉体验时空,这是属于伍尔夫独有的精神能量和才华。在作家辽阔宏远的意识流小说世界中,作家对宇宙人生不断诉说的虚无、不安、孤独以及对人类世界可能生成的和谐与爱的坚信,成为伍尔夫的个人乌托邦。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