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学与监理人的组织协调-管理论文发表
摘要:我们把心理学引用于监理人的组织与协调,意在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优化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通过一系列表观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把握相对参与人的心理活动趋势及行为方向,针对性的采取方法和措施,为节约项目投资、加快工程进度寻求最广泛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学;监理人;组织协调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往往在这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能力的大小甚至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适当提高参与人自身素质水平亦显得尤为重要。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宜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去接收和吸纳各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学在经过人类精神文明5000余年的沉淀积累后,已经在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那么在工程建设领域,心理学又会对监理人的组织协调产生那些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呢?本文就心理学与监理人组织协调之间的关系作一综合的论述,旨在与大家共同学习、研究、探讨。
一、心理学与组织协调的联系
心理学,从字面上讲即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其思维和行为走向,为解决问题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协调即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活动组织,在管理者之间进行统一的协调、沟通、调度,使组织内各部门在人力、资金、物质上协同一致,最终使目标无障碍、无矛盾地顺利实施。
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由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其本质上是人交流的物化结果,由于各个参与者所处环境因素的不同,因而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纠纷。而一名合格、称职的监理人通常具有敏锐的眼光,能轻易地觉察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端倪,并能及时地处理解决相关问题。作为第三方的监理人,宜及时掌握相关各方参与者的心理态势,做到未雨绸缪、未卜先知,把心理学的运用真正作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有力工具,为项目的优化管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在这场由人参与的工程活动中,监理人努力增进心理学专业知识显得迫切和必要。
二、工程实践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那么,在工程实践中,监理人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来自于对某个人(或团体)长期的语言、行为、处事特点的观察与总结,前提重在交流,监理人可以通过交谈、会议、联谊等日常活动来获取第一手资料,必要时可以建立个人(团体)行为档案,在此基础上预测其可能的心理活动、行为过程及结果。工程活动中的参与人无外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检测(监测)单位以及政府质量监督单位,各个监理人宜在自己工作职责的范围内找准业务方向,分析其相对人的行为规律,包括日常的言、谈、举、止、处事风格、思维定势、兴趣爱好、优缺点、特长等,并及时将自身掌握的信息在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交换,以达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获得其他人的意见建议。这样,就在全局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核心,真正发挥了监理人在工程活动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知道,科学的心理学不仅是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描述,更是对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在工程活动中,各种关系看似千丝万缕、错综复杂,有时候还会给人一种棘手、难以解铃的感觉,但不可忽略的是,这是个由人组成的社会,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其心理活动外在体现的结果。监理人只要抓住了这一最基本的规律,那么各种层面的关系也显得条理分明,有秩有序!在日常联系中,监理人可以由心理分析结果预测其可能行为方向,也可以由已知的行为现象预测其可能的心理活动。
工程建设本身是一项集体力、智力、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商业性质的经营管理活动,监理人可以结合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运用于日常工作中。根据具体的工作环境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档案法来开展工作。这些方法的选择因人因事而异,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多种并用,不仅监理工程师可以采用,监理员也可以采用。
行为的发生都是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发生之前甚至很久之前,我们就可以从一些外部现象察觉一二。诚然,感觉(包括视、听、动、触、嗅等)是一切心理现象(包括记忆、 思维、想象、注意等)的基础,其本身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因而,加强这种最原始能力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可行和易行,把感觉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在工程运用方面显得必要,尤其是对监理人而言,更显得必须。
三、心理学在组织协调中的应用
在工程建设中,监理人协调的项目参与方往往不止一个,以下以业主和承包人为例,阐述心理学在组织协调中的应用。
1.与业主之间的组织协调
我们知道,业主是整个建设活动的主体,监理人在与业主进行组织协调时考虑的重心即是业主的利益。业主无非关注的是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安全及建成后的远期运营效果,其心思也必在以上几个方面,根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其由此产生的肢体语言亦是围绕上述内容而展开的。监理人只要抓住了这点,则在今后的组织协调中即处于主动地位。但在项目的实际进展中,各种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业主也会经常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提出新的其他的要求。此时,就要求监理人学会察言观色,站在业主的角度,经常走访现场,根据已掌握的业主人的言行举止,预测并推断此建设阶段业主人可能或即将提出的要求,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监理人作为业主的现场管理者,当然也受制于业主的管理。在现场活动的监理人,学会和善于表现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面。但在这里,并非是指有意地去揣摩业主的心思,而是根据需要不失时机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传达自己的行为举动,以及进行随机的工作汇报,否则,则是适得其反。所以监理人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把握这个度,把心理学的运用真正发挥到极致,在最佳场合、最佳时机、准确、精确、公平、合理地处理好与业主的利益关系,真正为业主服务。
2.与承包人之间的组织协调
承包人是整个工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工程中90%以上的利益纠纷也多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在组织协调中,监理人处理最多的也是与承包人有关的事件。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商品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显然承包人的一切行为也是围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而展开的。在现场活动的监理人,其实更容易看出承包人行为的目的和意图,而核心是在不降低质量标准,不压缩合同工期,不增加预算,以及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处理各方事宜。
我们研究心理现象的目的即是通过对表观现象的感知觉来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最终的目的和行为方向,进而付诸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承包人多存在哪些心理状态呢?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整个施工层面,其管理者多存在以下几种不利的心理状态①:
1.侥幸心理:主观意识上表现为得过且过,行为上表现小技俩做小动作;
2.麻痹心理:思想上不够重视,行为上散漫、马虎、大意、懒惰以及麻木不仁;
3.骄傲心理:态度上表现为轻视、冷漠,行为上表现为一意孤行,甚至言语拙劣。
在把握了承包人的如上几种心理状态后,监理人则可以在随后的组织协调中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方法,为项目的顺利进展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人格、习惯、作风、特点(优缺点)的不同,采取交谈、约见、会议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阐述对方行为的必要性、合法性、后果性等。
注:①不利的心理状态:当然,在工程活动中,承包人也存在诸多有利的心理状态,此处为了说明问题的需要,特仅指其不利的心理状态。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