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看“寄月情思”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看《月儿高》作品

作者:朱家骏、夏多玲来源:《作家》日期:2012-07-12人气:2515

《月儿高》沿袭着千年传承的文化模式,它与历史上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样。“月”始终是不变的载体。在嘉庆年间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中,对于最初的乐谱《月儿高》谱后有注云:“相传曰唐明皇游月宫记之音。”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曲目《月儿高》,以潮州著名古迹北阁佛灯为主元素,根据乐曲的意境,将画面处理为明月及高空中的夜景两部分。《月儿高》那清雅典丽的风格、古色古香的气息、优美柔曼的旋律,本身就蕴藏着舞蹈动律和抒情韵味,曲式结构也接近唐代歌舞大曲的体制。但是,就音乐本身来说,《月儿高》诗意般地描绘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表象和意境。它用优美的旋律仿真般地模拟出浩瀚的海涛,和涓涓的细流;匠心独具地运用音乐的起伏手段,给听众展现出富有诗意般的幽静庭院,和广袤的田野,整个画面银光灼灼,诗意朦胧,令人迷醉,流连忘返。

全曲共分十二段:

第一段描绘“海岛冰轮”。它是乐曲的序幕,描写月亮从东海海岛的背后慢慢升起的过程。开始用极慢极轻的散板,勾勒出一幅令人浮想联篇的醉人场景。仿佛似一位在庭院中信步的老人,表现出了他的优闲与自得,然后逐渐加快速度,加强力度,形成一刹那的突然爆发的效果,此时,月亮从海中骤然跃出水面,坦然面对大海的情景,确有腾蛟起舞之感。

第二段,江楼望月。是写观月人在看到月儿升腾的那种愉快轻松、怡然自得的心境。使人对月亮赋予更多的幻想与神往。乐曲以柔和深婉的洞箫,奏起优美如画的主题乐章,为全曲奠定了抒情的基调。这段主题气韵优雅柔和;旋律起伏不大,富有弹性,但它展现了该曲目高超的音乐美及月亮对人们超强的引力。总体上,旋律是在回旋上升之后又缓缓回旋下降,愈到后边愈见深婉与沉静。然在旋律的运展过程之中,却尽显其抑扬顿挫之韵致。至此,《月儿高》给人以拟人般的感觉,描写月亮这个天体,在运行中跨越时空的轨迹,犹如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的岁月轨迹一般,其艺术造诣真可谓尽善尽美。

第三段,海峤踌蹰。写月亮升出海面之后在远山的高峰背后缓缓上升,形成徘徊不前的景象。音乐的旋律以“3”为中心作较长时间的微微起伏升降,造成一种来回摆动徘徊之感。这也是该曲目高超艺术的又一表现形式,它犹如小说里勇士出击前的蓄势待发。后半段突然急奏,烘托出月亮终于从山峰背后的空间冲脱出来,信步长空,唯我独尊的氛围。

第四段,银蟾吐彩。利用急奏所造成的繁富华丽的音色,写出升高之后的月亮更为丰富迷人的光彩。它犹如刻画了一个历尽坎坷,痴心不改,意志坚定冲出重围,走出困境,笑对未来的胜利者,此情此境面对升腾的月亮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实在令人激情涌动,思绪无疆。第五段,风露满天。写皎洁月光下的天空和大地既明亮又朦胧,给人一种风露满天、气氛森然的感觉。乐曲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强的力度,造成一种空漠浩大的效果,渲染了夜既深时天地间万籁俱寂中常能感到的一种逼人的气势。

第六段,素娥旖旎和第七段,皓魄当空,都是对第二段乐曲主题的变奏,是对升至中天时的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那快速而连贯的旋律同时也写出观月者此时的心情激动,起伏难平。不同的是,第六段侧重于节奏美,着意表现欢快的情绪。旋律优美轻盈,而又有较强的节奏,曲调极富弹性,情绪欢快而又柔美,具有舞蹈风味。

第七段则重音乐的连绵美,着意表现沉醉的气氛。乐曲采用高密度的十六分音符组成旋律,运用尾首同音相接的方法连接各句,造成连绵起伏、一气呵成的动势,使乐曲舒展、柔美、绵长,渲染了月色迷朦,令人沉醉的意境。

第八段,琼楼一片。是写月光下的城市建筑,重重叠叠的亭台楼阁,经由泻银般月色的粉饰,素洁有如仙境。乐曲中音符的重叠使用和反复出现,正形象地表现了琼楼连绵不断、层层相叠的情景。在第九段,银河横渡。写完月的西移动势之后,到第十段,又以想象的手法描绘出月宫中更为巍峨精美的宫殿建筑,把人们带进了仙境。乐曲以从容而低沉、悠长而结实的乐音旋律,表现了仙境的肃穆庄严。旋律进行时的强烈的阻滞感,刻画了宫殿建筑的巍峨高大、鳞次栉比,不能一览无余的效果。第十一、十二段,乐曲重新把人带回现实,最后以月落西山结束全篇。

整个乐曲鲜明如画,意境优雅,听后令人神思荡漾,沉醉良久而不能自已。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极强,颇具大唐风韵。就是这样一曲描述月夜,给人无限遐思的传统音乐作品成了众多乐器争相演绎的佳作。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自由流淌的长河,一曲《月儿高》只是汇聚其中的一滴。纵观传统音乐中的写月作品,传达“月亮”意象的作品是不胜枚举:《月儿高》演绎出月的深阔、空灵、素洁、缠绵之美;拉近了天上与人间的距离,洋溢出人与月亮若即或离的神秘色彩。《春江花月夜》描绘出静谧的春江花月夜之美;《二泉映月》便近似于一首无题性的二胡独奏曲,是历尽坎坷的盲艺人在琴弦上抒发饱尝人间辛酸的感慨。在艺术创作者心中,“月”的意象也自然是不同的,不同的人,自身的审美趣味、个性、气质是不同的,对于音乐的审美意向亦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就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而言,从音乐的创作载体来看,许多音乐家都偏爱用音符谱写心中的月亮。中国传统音乐数千年的传承,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始终不变的是讲究一种自然的融入,千百年来“以和为贵”的文化格局使中国传统音乐对于“和”的追求与表现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视“和为五音之本”。我国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对音乐的界定是:“乐者,天地之和也”。传统音乐作品中追求人与自然之“和”,所以导致传统音乐中出现“月”的主题,这些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散-慢-中-快-散”的传统音乐结构,使乐曲留有必要的空白,引人遐想,创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的经典器乐作品中,“月”更是一个永恒的审美对象,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思,所以音乐对它的回报是“音发心深处,乐溢指缝间。”传统音乐中描写的月,有中庸平和的气质,有和谐优雅的氛围,这样自由无界的想象空间,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产物。从《月儿高》一曲我们不难看出,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确切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与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首古诗词都有可能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无尽的创作想象和意境表现空间。古代诗人常以月亮为抒情表意的意象,其意蕴丰富、深厚。古代诗歌中的月亮包孕着人与自然同体共处的无限情缘,蕴含着人间至真至痴至纯至美的情爱,蕴藉着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亮作为最富有灵性、最具有神秘色彩的自然物之一。传统的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世人为何偏爱吟月?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在文人墨客眼中月亮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与人沟通,与人的心理、情绪、情感达成某种相应的默契。

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给予月亮精神的寄托。月是夜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诗人吟诗作对,艺人谱曲创作,将喜悦、哀愁、与浓浓的相思化为诗歌与乐章,月亮成为了情感的诉说对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因此古诗中的月亮成了“思乡”的代名词。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成为“寄月情思”的代表作,诗人李白只能将心中满满的思乡之情寄予夜空中的那轮明月。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诗句亦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饱含着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却又不得不自我安慰:虽然身处异地不能团聚,却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只要人常在,也能同赏一轮明月了,这是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诗人们只能这样通过月亮浸染情感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古典诗词,其文化深度和赋予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要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文人音乐与艺人唱曲。所谓的文人音乐是指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和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灵魂的艺术折射。文人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1.琴乐,即七弦琴音乐。历代文人对七弱琴音乐的创造和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琴歌、琴曲、琴论和琴谱等四个方面。2.词调音乐,是配合着词而歌唱的一处音乐体裁形式。文人对于词调音乐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择腔、创调;一是词调音乐的理论研究。文人音乐的共同特征是创作过程的个体性、创作表达方式的书面性、音乐曲调的相对稳定性。何又谓之艺人唱曲呢?关于唱曲自古有之,宋代尤胜,具体表现在宋词于中国文学的影响。词者,曲之唱本也,按照通俗讲法就是歌曲的词文。宋词和歌词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在古代,作词与做诗不是一回事,一般都要“按律制调,按调填词”,也就是按谱填词。按理说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通乐理。大宋年间,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能够创调制谱,接而按谱填词,比如姜夔。就像现今乐坛很多音乐人都是独自完成整首歌曲的创作一样,。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也有先作词再配上乐谱的,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而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文人与艺人的结合将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尽情演绎。不论是传统的文化还是传统的音乐,“月亮”在人们心中成了传情达意的信使。

经过千年的洗礼,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依然保存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如此这般的偏爱“寄月抒怀”,是因为我们相信心中的那轮明月可以将内心的情绪挥洒的淋漓尽致。不论是咏月,还是奏乐,我们演绎的是心中的渴望,宣泄的是一种自我。从《月儿高》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寄月情思”,我看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格局强调的内涵与意境之美!

参考文献:

· [1] 徐金阳.  浸浊浸清、其谜何解?——再释《淮南子》月令旋宫之谜[J]. 中国音乐学. 2011(02) 

· [2] 宋瑾.  斯蒂芬·戴维斯的音乐美学思想[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3] 沈洽.  描写音乐形态学之定位及其核心概念(上)[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4] 钱茸.  地域性声乐品种之音乐形态分析新议——“唱词音声说”再探[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5] 李林.  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6] 彭闪闪.  广宗道教科仪在民间信仰中的传承[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7] 王小盾.  明朝和高丽的音乐交往:1368—1373年[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8] 张咏春.  元代仪凤司考[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 [9] 高新华.  《乐记》篇次、流传考[J]. 中国音乐学. 2011(03)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