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音乐论文
作者:刘冰来源:原创日期:2012-07-22人气:3308
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列为第二位,作为美学教育和艺术科目的代表: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更明白无误地阐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从此可看出,在古代,音乐就已被关注与重视。在当今,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音乐教育对提高素质教育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音乐的本质是表达人们深刻的思想感情,它可以不借用任何媒介或比喻而直接感染人。由于音乐有直接叩开人心灵之窗的功能,直接而迅速的影响别人的情绪,故必然会在人的心理和生理生引起连锁反映。音乐有审美功能;有开发智力功能;有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德的功能;有使人身心愉悦促进健康的功能等,即音乐教育具有美育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体育功能以及凝聚和激励功能,而笔者认为大力提倡音乐教育,进一步探索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育及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
美育的实践和美育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西方,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他们对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音乐教育尤为重视。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的契合或血缘关系。”
在中国,自西周奴隶制社会开始,便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了古代的教育体系,他以“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教授弟子,并要求弟子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感到音乐能增进个人修养,具有感化人心,使人知善恶,辨美丑的教化功能。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正说明了乐教的本质。《乐记》强调音乐在实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即把音乐的美感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乐论》则把音乐的魅力描述为“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以孔子为代表提倡的“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他的美育思想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我国音乐教育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在教学观念上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教育完成美育教育目的的途径、方法与一般教育的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观把握,而不是通过传达概念体系要受教育者进行抽象思维:它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识别美与丑,而不是通过理性认识去服从客观必然。当然,在进行美学理论、美学知识的教育时也免不了以抽象的概念范畴为媒介,但这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法。美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也就是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情感的世界,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它渗入人的心灵,以独特的方式延伸了语言文字之所不及,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人们不仅需要在理性上明确方向,找准奋斗的目标,而且更需要不断的鼓舞、激励,或旱情上的字样、乏味,而音乐最能叩击人们的心弦,激扬人们的志气,也只有音乐才能以柔媚飘逸的脉脉情丝使你感到无比的温馨,无限的慰慰藉。由于音乐能启动人的情感闸门,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爱心,使人的个性气质更为高尚典雅,树立起人的正义感,这正是美育范畴的任务。
美国政府于1994年通过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列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六门核心学科中的一科。人们评价这一决定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我国近些年来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伴奏呼号,美育已得到国家的重视。1995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培训班”,李岚清副主席在给培训班的信中说:“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重礼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育及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
美育的实践和美育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西方,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他们对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音乐教育尤为重视。柏拉图说:“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亚里士多德指出:“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的契合或血缘关系。”
在中国,自西周奴隶制社会开始,便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了古代的教育体系,他以“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教授弟子,并要求弟子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感到音乐能增进个人修养,具有感化人心,使人知善恶,辨美丑的教化功能。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正说明了乐教的本质。《乐记》强调音乐在实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即把音乐的美感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乐论》则把音乐的魅力描述为“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以孔子为代表提倡的“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他的美育思想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我国音乐教育经历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在教学观念上已形成一个基本统一的指导思想: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是“对美的感知和理解”。音乐教育完成美育教育目的的途径、方法与一般教育的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直观把握,而不是通过传达概念体系要受教育者进行抽象思维:它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识别美与丑,而不是通过理性认识去服从客观必然。当然,在进行美学理论、美学知识的教育时也免不了以抽象的概念范畴为媒介,但这不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法。美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在审美娱乐和精神享受中完成,也就是常说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情感的世界,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它渗入人的心灵,以独特的方式延伸了语言文字之所不及,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文明的行为,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人们不仅需要在理性上明确方向,找准奋斗的目标,而且更需要不断的鼓舞、激励,或旱情上的字样、乏味,而音乐最能叩击人们的心弦,激扬人们的志气,也只有音乐才能以柔媚飘逸的脉脉情丝使你感到无比的温馨,无限的慰慰藉。由于音乐能启动人的情感闸门,掀起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最能丰富人的感情,培养人的爱心,使人的个性气质更为高尚典雅,树立起人的正义感,这正是美育范畴的任务。
美国政府于1994年通过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列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六门核心学科中的一科。人们评价这一决定是美国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我国近些年来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伴奏呼号,美育已得到国家的重视。1995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省市教委主任美育培训班”,李岚清副主席在给培训班的信中说:“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重礼和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