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猪瘟及其防制措施-医学论文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2-07-30人气:650
肾脏和膀胱无典型的小出血点等病变,大理石状淋巴结病变和脾出血性梗死等典型特征少见,有时可见淋巴结水肿或点状出血。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肠回盲瓣、脾脏、胃、胆囊等。盲肠与回肠交界处附近可见少量溃疡,病程长的可见钮扣状溃疡,但不明显。胆囊多肿大、胆汁浓稠。
2非典型猪瘟病因分析
2.1母猪隐性感染
母猪隐性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母猪可以终生带毒、排毒,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从死亡仔猪体内可分离到猪瘟病毒,但毒力较低。由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猪,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猪瘟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母猪生殖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特别是卵巢的病理变化,可使卵泡结节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终导致繁殖障碍。
2.2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猪隐性感染和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出现上述生产水平降低的情况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隐性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病毒存在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其本身可不表现临床症状。感染猪在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形成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2.3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试验证明,病毒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旦种猪场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就会引起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时刻都有发生猪瘟的危险。因此要预防猪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对种猪场进行彻底净化。
2.4免疫水平低下
疫苗接种仍然是目前我国猪瘟防制的惟一手段,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保护力是举世公认的,近年的研究仍然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通常是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的。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此外,目前国内外在疫苗的使用剂量上差异也较大。由于免疫剂量不足导致猪瘟病毒亚临床感染,以致出现猪瘟持续性感染是近年来猪瘟流行和发病形式多样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5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国养殖业中是十分普遍的问题,动物感染后除了引起各种疾病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可降低机体抗病力,造成免疫缺陷,增加猪瘟病毒的感染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三种病毒中任何一种病毒单独感染对低致病力的猪瘟病毒的毒力没有增强作用,但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对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致病力却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3防控措施
3.1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免疫状况,制订适合不同猪场的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
3.2开展乳前免疫
乳前免疫又称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是在乳猪出生后立刻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头),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常被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猪场所使用,尤其是猪瘟持续感染的猪场。乳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但超前免疫必须按规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后1~2h才允许仔猪吃奶。乳前免疫后,应在仔猪35日龄和70日龄时各注射1次猪瘟疫苗(4头份/头)。
3.3适时净化带毒猪
坚决淘汰带毒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非典型猪瘟带毒猪的净化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猪瘟带毒猪。只要检查出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严禁将带毒猪作为种用,尤其在引种时严禁引入带毒猪。淘汰带毒猪后应清圈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对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每6个月进行一次净化,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3.4正确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还应注意疫苗从出厂到使用前全程都要保证冷链贮运。
3.5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入。为切断猪瘟传染源,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应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消毒力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或甲醛等消毒2~3次,再空圈7~10d后才可使用。日常消毒时要采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除自繁自养外,也可引进抗病能力强的优秀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
3.6综合防制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应激、传染性疾病等关系密切,必须积极加以改善和优化,注重其他疫病的有效防治,以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非典型猪瘟病因分析
2.1母猪隐性感染
母猪隐性感染是目前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母猪可以终生带毒、排毒,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出现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从死亡仔猪体内可分离到猪瘟病毒,但毒力较低。由这种母猪产下的仔猪多为先天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猪,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猪瘟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母猪生殖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特别是卵巢的病理变化,可使卵泡结节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终导致繁殖障碍。
2.2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猪隐性感染和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了出现上述生产水平降低的情况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隐性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病毒存在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其本身可不表现临床症状。感染猪在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形成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2.3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用RT-PCR检查带毒公猪自然交配所产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结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与带毒母猪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与带毒公猪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试验证明,病毒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旦种猪场有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种猪存在,就会引起免疫耐受,导致免疫失败,时刻都有发生猪瘟的危险。因此要预防猪瘟就必须从源头抓起,及时淘汰带毒种猪,对种猪场进行彻底净化。
2.4免疫水平低下
疫苗接种仍然是目前我国猪瘟防制的惟一手段,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保护力是举世公认的,近年的研究仍然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当前疫苗的免疫效果通常是以能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的。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此外,目前国内外在疫苗的使用剂量上差异也较大。由于免疫剂量不足导致猪瘟病毒亚临床感染,以致出现猪瘟持续性感染是近年来猪瘟流行和发病形式多样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5多病原混合感染
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在我国养殖业中是十分普遍的问题,动物感染后除了引起各种疾病外,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多种病原混合感染可降低机体抗病力,造成免疫缺陷,增加猪瘟病毒的感染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蓝耳病病毒三种病毒中任何一种病毒单独感染对低致病力的猪瘟病毒的毒力没有增强作用,但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对低致病力猪瘟病毒的致病力却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3防控措施
3.1加强猪瘟免疫监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免疫监测可随时掌握猪群免疫状况,制订适合不同猪场的合理的免疫程序,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
3.2开展乳前免疫
乳前免疫又称零时免疫或超前免疫,是在乳猪出生后立刻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头),这是解决母源抗体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的有效方法,常被一些猪瘟污染严重的猪场所使用,尤其是猪瘟持续感染的猪场。乳前免疫的抗原能够避开母源抗体并在机体内复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应答、较早地产生抗体从而发挥主动免疫作用。但超前免疫必须按规程使用,即在注射疫苗后1~2h才允许仔猪吃奶。乳前免疫后,应在仔猪35日龄和70日龄时各注射1次猪瘟疫苗(4头份/头)。
3.3适时净化带毒猪
坚决淘汰带毒猪,慎重引种,定期监测。非典型猪瘟带毒猪的净化是控制猪瘟甚至消灭猪瘟的重要手段。具体的做法是一旦确认猪场存在猪瘟时,立即实施净化,对全场所有种公母猪逐头活体采扁桃体,采用猪瘟荧光抗体法检查猪瘟带毒猪。只要检查出阳性(带毒)猪,一律立即淘汰,严禁将带毒猪作为种用,尤其在引种时严禁引入带毒猪。淘汰带毒猪后应清圈消毒,结合做好其他综合防制措施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对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每6个月进行一次净化,大约经过4次净化后,猪瘟便可得到完全控制,效果明显。
3.4正确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制定合理免疫程序,还应注意疫苗从出厂到使用前全程都要保证冷链贮运。
3.5自繁自养,全进全出
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入。为切断猪瘟传染源,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应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消毒力较强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或甲醛等消毒2~3次,再空圈7~10d后才可使用。日常消毒时要采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除自繁自养外,也可引进抗病能力强的优秀种猪和后备母猪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
3.6综合防制
非典型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应激、传染性疾病等关系密切,必须积极加以改善和优化,注重其他疫病的有效防治,以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