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转移对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机理与防范对策-经济论文
近年来,我国接收的国际资本稳步上升,而其中中西部地区接受外资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这是我国如今FDI流动的大趋势,也是下文分析的基础。
二、国际资本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
伴随着FDI在我国“自东向西”的流动趋势,我们自身的产业调整,产业转移也与之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呈现出与之对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路径,如果能明确FDI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与影响动力,加以合理转化与利用,则会使我国产业转移进程事半功倍。
目前来看,无论是FDI在我国的分布趋势还是我们自身的产业调整,都将中西部地区作为了现在以及未来的重点区域,FDI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日益增大,笔者在此引入我国2000年至2008年间各地区内部投资的总量数据,并将其除以FDI,得出各个地区在这九年间内外资投资的比值,详见下表1:
从表1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内外资的比值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增大,而且伴随着2000年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比值直至2005年左右,在中西部地区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随着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FDI比例的步步攀升,这一比值也开始逐渐下降。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越是发达的地区,这一比值越是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FDI对于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大于我国内部投资的,也说明中西部地区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仍然需要大量优质的国际资本。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以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则沿着东部地区走过的道路试图学习并延续这样的模式,而FDI的大量涌入也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二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面临过的机会与挑战,因此要研究国际资本再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重点就在于研究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影响,而且有了东部地区的前车之鉴和无数宝贵经验,这种影响的路径与机制也变得比较容易掌握与分析。
(一)在规模和流速上,外资与内资相互带动
通过上述的图标与数据,可以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外资在规模和流速上都呈明显而持续的上升趋势,这一点无需赘言。而对于内资投资来说,该趋势同样明显: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内资投资涨幅同样十分迅猛,几乎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幅,与FDI的涨幅几乎同步,可以看出,内资与外资具有十分明显的相互带动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内资与外资都想抢占中西部地区新兴市场的产业高地,面临东部沿海地区日趋饱和的投资环境和国际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亟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所带来的巨大潜能与商机是各类资本都要力争的。
因此,尽管中西部地区的内外资投资之比面临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内资会甘心让外资全面占领这块市场,将广阔的天地拱手相让,而是同样会拿出大量精力与国外资本比拼。
(二)在产业关联上,外资产业诱发内资产业的配套
对于外资来说,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资本不可能流入所有产业,而结果往往是外资进入一些主导产业,然后引发内资进行产业配套,而且这种影响很少出现可逆的情况,很少会有外资进入某些已有产业的配套产业,而几乎都是由外资来引导整个产业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相对内资来说,虽然在总量上不占上风,但FDI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对市场趋势的把握、资本质量、运作模式等方面,因此外资会通过自己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将资金注入最具有发展潜力以及盈利能力也最强的产业中,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顶端,而伴随着整条价值链而产生的巨大市场空白则交给内资来填满。
第二点则是相对于内资来说,地方政府仍然偏爱外资。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外资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也是最能为政府和官员带来政绩的。因此在各地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园区等的时候,往往也会把最好的资源和最核心的产业留给外资去做,然后再引导内资进行配套。
(三)在空间关系上,外资中心促成内资外围
为了系统地吸引各类资本以及便于政府管理,形形色色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全国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依据其战略地位和政府实力的不同,这些开发区也有诸如“国家级”、“省级”等区分。
以中西部地区为例,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开发区五个,安徽省三个,河北、甘肃、山西、青海等中西部省份只有一至两个,而这些国家级开发区也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或者相对较为发达的中心地区。对于外资来说,这批国家级开发区往往是他们投资的重点,而对于部分省份来说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很容易就会在这些区域形成FDI扎堆涌入的态势。
而围绕这些国家级开发园区,各个省份则会在周边地区建立若干省级开发区,比如河南省第一批通过审核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就有十五个,几乎涵盖了省内的每个地级市,而这一批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投资的能力上显然是不如国家级开发区的。对于这些地区来说,吸引内资投资、接受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部分产业、解决当地就业等等才是招商引资的重点,而FDI对于它们来说只能是“锦上添花”,而远非主导。
所以很自然的就在空间关系上,由外资中心促成了内资外围,省级政府争取到的优质项目和大量FDI几乎全部分配到位于相对中心区域的国家级开发区,而各地级政府则只能争取少量外资和大量内资,这种影响可以说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理解为各级政府明确分工的结果。
三、我国产业转移应把握的关键要素
毫无疑问,国际资本再转移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所波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如能在这一背景下抓住一些应当把握的关键要素,化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则会使我国的产业转移进程大大加快,最终的效果也会更加令人满意。为此,需要把握的因素分为政策层面因素和经济层面因素两块,政策层面因素主要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注意的一些方面,在宏观上加强调控与监督,合理调配资源,以配合国际资本再转移的大背景,将其转化为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力;经济层面因素则更加偏重于微观层面,使各级市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适当的引导下利用已有资源发挥作用。
(一)政策层面因素
1.国家出台相关标准,加强地区之间合作,防止恶性竞争
我国的产业转移是一个长期的,整体性很强的过程,各级政府之间在招商引资层面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些竞争,但最终目的都应是推动我国整体合理的进行产业转移,为了地方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是必须要避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地方政府“唯GDP为先”的发展思路下,地区之间为了吸引外资而恶意竞争的例子屡见不鲜。截止至2012年3月,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143家,而省级开发区更是数不胜数,为了增加地方GDP,不少开发区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地争取外资。这一情况带来的恶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税收流失,根据世界银行估计,若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所得税率为15%,早在1995 年,我国因税收优惠损失财政收入就约为660 亿元,约占GDP 的1.2%,其次是土地流失,地方政府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将土地出让给外资厂商,这一大块财政收入就等于白白赠送了出去,造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要制止这类现象,国家应尽快出台统一的招商引资标准,制定优惠政策的底线,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地方的GDP和FDI而牺牲总体的利益。其次还要引导地区之间进行合作,共同把市场做大,形成合力来引导国际资本的流动。
2.各级政府制定适应自身的发展规划,统筹发展
为了更好的利用外资,吸引外资,各级政府应当制定适应自身的合理规划,有目的地选择项目,而不能生硬地复制其他地区的模式与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等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应该意识到,在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金融环境、交通便利度等方面还有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国际资本流入的趋势下,这些地区应当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前提下弥补短板,以营造对外资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大环境,并且争取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投资项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东部地区。而对于东部沿海地区,伴随着国家产业转移的大环境,更应当注重更新换代自身的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如何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和设施,寻找新的优势和增长点,并且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找出新的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应当考虑的。
3.注重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防止顾此失彼
目前国际资本在国内的流向大部分涌向服务业,且所占比例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即SFDI与MFDI的比值会越来越大,这也与我国产业转移的大方向一致。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的产业转移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单纯的“进三退一保二”,而是应当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促使制造业乃至农业进行整体的升级,使其生产率和利润率大幅度提高,最终仍是要形成三大产业比例适当、同步发展的格局。因此,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规划意识,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化”、“服务化”等概念。
4.注重人才储备,防止劳动力短缺
过去,东部沿海地区吸引的大部分国际资本都流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东部地区充沛的劳动力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也成为自身的优势之一,但伴随着资金的内流和产业调整,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对服务类和高新技术类劳动力的需求开始增大,这样就使得劳动力结构面临一定的失衡。目前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各类劳动力都谈不上充裕,而东部地区对于高技能、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仍在上升,因此我们应当从教育阶段就注重人才储备,除了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外,还应加强对高等技工和熟练工的培训,培养大批的“高技术蓝领”,预防劳动力结构的进一步失衡和短缺。
5.注重环保低碳,生态和谐
无论是引进国际资本还是进行产业转移,我们应当时刻意识到的一点就是要注意保护环境与生态的和谐,同时尽量发展低碳经济。无论是GDP的增长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此外还要注意国外资本的流入是否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可能,有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出来,让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其全球工厂,这样的FDI我们宁可不要。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就应当明白产业转移与生态的和谐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共营共生的,所以一定要时刻注意这一因素,不能让发展的进程再次倒退。
(二)经济层面因素
1.完善金融市场,更新服务理念
目前我国的整个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还是很不完善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一点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的确也是在全球资本转移这一背景下至关重要的一点。为此,一方面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等一系列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备和进步,形成一个成熟、便利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以及从业人员也要尽快更新服务理念,为逐渐国际化的大环境做好准备,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引入先进的工作理念;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国家资产与金融环境的安全,为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做好准备。
2.注重项目选择,防止来者不拒
大量的FDI涌入我国,对我国的产业转移进程而言既意味着大量的机会,也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我们不懂得有选择地接受这些资本,一股脑全盘接受,很有可能将国内市场交给了国际资本来任意操纵,最终反而损害了我们自身的利益。
在项目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应与上述提到的合理规划相结合,防止大量重复低效的建设与内耗。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重点引资产业几乎都包括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在该地区总共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则有12个城市,这么高的同构化现象带来资源内耗和恶性竞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另外,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的时候也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其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有一定的了解,面对国外资本时要保持一定的清醒。根据统计,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间,全国54家外资创业投资企业中,连锁经营、网络经济、现代服务业等占据了最大的份额,而且外资对于新能源、现代农业等产业也有所涉猎,这与我们产业转移的整体方向也是一致的。但是并不排除国际资本为了自身利益而将资本流入与我国产业转移整体方向不一致的产业中,毕竟对于资本提供方来说,盈利是最终的目的,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来特意配合我国整体的发展步骤,因此地方政府在资本导入和项目选择时做出自己的判断。
3.预防依赖心理,鼓励自主创新
本质上讲,要想缩小我国与国外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仅靠国际资本流入以及附带的技术外溢并不能实现,关键还是应该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除了应当进一步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引入国际资本以外,还应注意与资金相对应的技术回报,不能继续沦为外商的低层次加工厂。另重要的是,不能对外资产生依赖心理,加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推动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或许我们曾经通过引入外资也引进了大批先进技术,但如果要想产生长久而且可持续的科技推动力,还应从挖掘我们自身的创新科研能力做起。
文章来源于《时代金融》杂志2012年第24期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