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有效投入数学活动
作者:钟克林来源:原创日期:2013-01-04人气:665
一、在操作活动中参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8根小棒摆一摆正方形,学生摆出了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 ÷ 4 = 2(个),8 ÷ 8 = 1(个). 接着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汇报摆成的结果,教师用投影摆出两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讨论得出余数的概念,板书课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了余数的概念,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感知过程中,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在纠正错误中参与
新知识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 教师要钻研教材,超前估计,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纠正学习错误,变害为利.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长 × 宽:a × b),并进行计算,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二是把两边相乘(a × b),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肯定了这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但不评价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平移到长方形图上,通过师生分析比较,共同探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种巧妙的纠正,从错误的观点入手,启发诱导,积极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效果也佳.
三、在学习过程中参与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出示两道准备题,(1)一项工程,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3天完成几分之几?(2)一项工程,每天完成六分之一,几天可以完成?通过思考,让学生得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出示准备题:运来一批货物共45吨,甲汽车用10小时运完,乙汽车用15小时运完,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解答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算式的,接着,把准备题中“共有45吨”这个条件去掉,启发学生思考:没有这个条件,你还能解答吗?在复习题的启发下,学生认为把这批货物看做单位“1”的量,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正确地列出了算式.
在学生初步掌握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比较两个算式,讨论得出两道题的解题过程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时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完成这批货物的六分之五”,又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找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步骤,学生逐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学法指导中参与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述,如计算7 + 9 = ?我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回顾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回答:一是拆数凑十:① 1 + 9 = 10,10 + 6 = 16;② 7 + 3 = 10,10 + 6 = 16等;二是用推理的方法计算:① 因为8 + 9 = 17,7比8少1,所以7 + 9 = 16;② 7 + 10 = 17,9比10少1,7 + 9 = 16;③ 7 + 7 = 14,9比7多2,7 + 9 = 16;④ 9 + 9 = 18,7比9少2,7 + 9 = 16……还有的学生用圈十法,摆小棒数一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通过学生思维方式的表达,讨论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计算方法.
五、在游戏活动中参与
教师运用愉快的数学游戏、生动的数学故事、快乐的数学比赛等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并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唤起创造的欲望.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快结束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开展了“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 我首先出示一张卡片2,如果学生能把自己的学号与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比较,说出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几能被几整除等内容,就可以离开教室,结果有一半学生愉快地走出教室,我又拿出一张写有5的卡片,有的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出了理由而离开了教室,接着出示卡片3,学号数是3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 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是1,7,11,13,17,…我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学生回答他们学号不是刚才卡片上的数的约数或倍数,“那么要出示哪个数字,大家就可以走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我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剩下的同学欢天喜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检查了学习效果,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纠正和指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举多得.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8根小棒摆一摆正方形,学生摆出了两个小正方形或一个大正方形,结合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 ÷ 4 = 2(个),8 ÷ 8 = 1(个). 接着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学生汇报摆成的结果,教师用投影摆出两个三角形,还剩下2根,讨论得出余数的概念,板书课题.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建立了余数的概念,认识到有余数的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感知过程中,很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二、在纠正错误中参与
新知识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思考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 教师要钻研教材,超前估计,善于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出发,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纠正学习错误,变害为利.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长 × 宽:a × b),并进行计算,接着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二是把两边相乘(a × b),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肯定了这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但不评价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平移到长方形图上,通过师生分析比较,共同探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种巧妙的纠正,从错误的观点入手,启发诱导,积极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效果也佳.
三、在学习过程中参与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出示两道准备题,(1)一项工程,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3天完成几分之几?(2)一项工程,每天完成六分之一,几天可以完成?通过思考,让学生得出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出示准备题:运来一批货物共45吨,甲汽车用10小时运完,乙汽车用15小时运完,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可以运完?解答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算式的,接着,把准备题中“共有45吨”这个条件去掉,启发学生思考:没有这个条件,你还能解答吗?在复习题的启发下,学生认为把这批货物看做单位“1”的量,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正确地列出了算式.
在学生初步掌握工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比较两个算式,讨论得出两道题的解题过程在思路上是一致的,数量关系基本相同,从而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时我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问题改成“两辆汽车合运多少小时完成这批货物的六分之五”,又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找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步骤,学生逐步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学法指导中参与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述,如计算7 + 9 = ?我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回顾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回答:一是拆数凑十:① 1 + 9 = 10,10 + 6 = 16;② 7 + 3 = 10,10 + 6 = 16等;二是用推理的方法计算:① 因为8 + 9 = 17,7比8少1,所以7 + 9 = 16;② 7 + 10 = 17,9比10少1,7 + 9 = 16;③ 7 + 7 = 14,9比7多2,7 + 9 = 16;④ 9 + 9 = 18,7比9少2,7 + 9 = 16……还有的学生用圈十法,摆小棒数一数,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通过学生思维方式的表达,讨论出自己认为最好的计算方法.
五、在游戏活动中参与
教师运用愉快的数学游戏、生动的数学故事、快乐的数学比赛等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并在游戏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唤起创造的欲望.
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快结束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布置作业,而是开展了“动脑筋离课堂”的游戏. 我首先出示一张卡片2,如果学生能把自己的学号与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比较,说出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几能被几整除等内容,就可以离开教室,结果有一半学生愉快地走出教室,我又拿出一张写有5的卡片,有的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出了理由而离开了教室,接着出示卡片3,学号数是3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 剩下的学生的学号是1,7,11,13,17,…我问你们为什么不走,学生回答他们学号不是刚才卡片上的数的约数或倍数,“那么要出示哪个数字,大家就可以走了?”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我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剩下的同学欢天喜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既巩固了所学知识,检查了学习效果,还对个别学生进行了纠正和指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一举多得.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