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情境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作者:刘雪芳来源:原创日期:2013-02-22人气:670
一、认清科学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没有吸引力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感觉枯燥,时间久了就会不喜欢上数学课。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诱发不同孩子的创新思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都处于高涨的热情中全身心投入教与学,让教师教得开心,学生也能享受到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情境,可以巧妙地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闪烁学生的智慧,真正体现课堂育人的功能。特别是教师把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链接到课堂上时,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情境要发散数学的原味
在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今天,不少教师对“情境”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看老师有什么特点?”然后展示出一张教师本人的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乐开了花:有的说老师漂亮;有的说老师留长发;有的说老师个头很高……像这样脱离教学内容光用音乐图片等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课堂,是很难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的。因为教师的外貌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自然也称不上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只能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中,在出示1800÷9后,教师就直接问“你能尝试自己去解决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是最聪明的!”“老师期待你们的发现!”寥寥数语中,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同学的挑战的勇气和欲望,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这样简朴的情境也是很有效的,因为它是紧紧围绕数学知识设计的,散发着数学的原味,由表面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三、因人而异,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所见所闻不同,所体验的数学基础也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数的比较”公开课,她采用了表演小节目的办法让孩子们体验数学。先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给每组的4个孩子发小熊的头饰,让他们轮流跳“对对舞”,并让他们仔细观察有没有单个跳的,都说没有。教师及时讲解,这在数学上叫做“同样多”。第二次比较让3个戴小猴头饰,5个戴小兔头饰,还是那样表演,结果每组都有两个孩子单跳。教师问:“为什么会有人单跳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小兔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兔少2只。”教师及时解释这叫“比多比少”。这样,学生在情境中玩得很高兴,更重要的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对于中高年段学生而言,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刚好学校旁有一堆石块,就让学生估一估这类似长方体的石块堆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测量计算。为了量出长方体长、宽、高,学生要思考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等知识,最后求出石块的体积。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际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这样的现实情境会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要,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判断是否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而是一定要围绕数学知识进行创设,发散数学的原味,一定看创设的情境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没有吸引力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感觉枯燥,时间久了就会不喜欢上数学课。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诱发不同孩子的创新思维。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师生都处于高涨的热情中全身心投入教与学,让教师教得开心,学生也能享受到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情境,可以巧妙地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闪烁学生的智慧,真正体现课堂育人的功能。特别是教师把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链接到课堂上时,孩子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情境要发散数学的原味
在大量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今天,不少教师对“情境”的理解也产生了偏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认识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看老师有什么特点?”然后展示出一张教师本人的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乐开了花:有的说老师漂亮;有的说老师留长发;有的说老师个头很高……像这样脱离教学内容光用音乐图片等绚丽的画面来点缀装饰课堂,是很难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究欲望之火的。因为教师的外貌特点与认识物体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自然也称不上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创设,只能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画面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中,在出示1800÷9后,教师就直接问“你能尝试自己去解决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是最聪明的!”“老师期待你们的发现!”寥寥数语中,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同学的挑战的勇气和欲望,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只不过支撑它的不再是绚丽多姿的动态画面,而是依赖教师自身的调控驾驭教学的艺术魅力。这样简朴的情境也是很有效的,因为它是紧紧围绕数学知识设计的,散发着数学的原味,由表面的平静状态促使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达到激励促进内化需求的目标。
三、因人而异,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所见所闻不同,所体验的数学基础也不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他们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例如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上“数的比较”公开课,她采用了表演小节目的办法让孩子们体验数学。先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给每组的4个孩子发小熊的头饰,让他们轮流跳“对对舞”,并让他们仔细观察有没有单个跳的,都说没有。教师及时讲解,这在数学上叫做“同样多”。第二次比较让3个戴小猴头饰,5个戴小兔头饰,还是那样表演,结果每组都有两个孩子单跳。教师问:“为什么会有人单跳呢?”孩子们纷纷回答:“小兔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兔少2只。”教师及时解释这叫“比多比少”。这样,学生在情境中玩得很高兴,更重要的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对于中高年段学生而言,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刚好学校旁有一堆石块,就让学生估一估这类似长方体的石块堆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测量计算。为了量出长方体长、宽、高,学生要思考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等知识,最后求出石块的体积。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际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这样的现实情境会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要,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总之,判断是否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简洁华丽之别,而是一定要围绕数学知识进行创设,发散数学的原味,一定看创设的情境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这才是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