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毯子功的训练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大舞台
戏曲毯子功的训练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戏曲毯子功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百戏中“拿顶”、“下腰”之类的杂技与筋斗表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戏曲表演艺术的不断成熟,诸多艺人逐渐创造、发展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征的翻、滚、腾、扑、跌等各种舞台表演技巧。尤其是戏曲艺术中筋斗技巧的形成,在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戏剧情境、渲染战斗气氛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构成了戏曲毯子功的基础,包括生、旦、净、丑在内的各个行当均需掌握此表演技巧。
1、 戏曲毯子功的训练内容
从训练内容划分的角度来说,当前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毯子功主要分为软毯子功和硬毯子功或者是小筋斗与大筋斗两大类。软毯子功的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跌扑功,包括倒毛、小毛、窜毛、高毛、入水毛和扑虎等。除此之外,难度较大的还有小翻倒折虎、跺子高毛、小翻抢背等。二是走跤,这是一种典型的双人合作的抄翻技巧,如转包、过包、蹬加官、驮虎跳、双头人等。三是小排头或者是“小零碎”,大都是由短打武生或者是武丑进行使用,以此来展现人物角色灵巧、机敏、风趣的性格特征。具体来说,其内容主要包括倒三点、猴提、加关、一盆花等等,内容极其丰富。
硬毯子功经常是以难度较高的挂串方式出现,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串小翻提”、“串小翻”、“虎跳前扑挂串”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种从高台翻下的筋斗表演形式,比如“前扑”、“台蛮”、“云里翻”等等,俗称“桌子功”。戏剧演员通过连续不断翻筋斗的方式或者是高难度的筋斗动作,为戏曲艺术增添了无限的光彩,既展现了其鲜明的风格特征,又体现了戏曲艺术独特的表演技巧,因此,在筋斗数量与技艺上博得台下观众的喝彩,从而将整场戏剧表演推向一个小的高潮。
2、 戏曲毯子功训练的重要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对于毯子功的训练既可以加强演员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又能提高身体的柔韧度和控制力,从而极大地“解放”演员身体的各个关节,由此实现整个身体速度、力度、柔韧、灵活、敏捷、耐力等身体素质之间的完美融合,最终达到四肢灵活、运用自如、造型挺拔、姿态矫健的视觉美感。除此之外,它还能使演员在舞蹈上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呈现出鲜明的匀称、壮健、和谐之美等等。尤其是与那些没有经过毯子功训练的演员相比,专业演员在舞蹈表演上更加易于做到脚尖准确、轻盈自如,更能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一方面推动戏剧情节的顺畅发展;另一方面为戏曲艺术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从而将整场戏剧表演推向一个小的高潮。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