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特色培育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特色内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在教育理念、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同层次同类型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2]
专业特色是指其固有的特征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相比与众不同,一是独特性,专业具有明显有别于同类专业的办学风格,办学模式具有有鲜明个性,即“人无我有”;二是优质性,指专业特色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作用大,效果突出,即“人有我优”,有明显高于同类专业的优势;三是创新性,指专业特色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即“人优我新”。
(二)当前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特色建设目标不明确。对于如何开展专业特色建设及建设成什么样的专业特色缺乏根本性的认识;对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了解不深;缺少明确的学科专业及特色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总体上还停留在学校层面、一般建设层面,院(系)一级建设及特色建设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2.专业特色定位不准。一是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专业建设过程简单化,简单复制别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缺少对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及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深入了解。
(三)扎实做好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及素质的需求,应与本校的办学定位、水平和特色相符。
其次是做好专业定位。专业定位包括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等,主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作出规定。由于各高校服务面向、服务层次及专业现状和基础各不相同,各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适应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是要准确进行专业特色定位。专业特色是特色专业的灵魂,一是要充分了解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二是要对其他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专业特色,注意在特色选择上保持差异性,要有利于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有利于专业特色培育。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分析专业的现状与不足,在专业特色总体建设思路基础之上,制订出专业特色建设(培育)工作计划,将特色建设目标具体化、阶段化,并实行责任目标负责制,确保建设成效。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