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割生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影响——经济与管理
作者:杨永华来源:原创日期:2013-05-13人气:1725
一、国际分割生产条件对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1)式说明A国生产产品X的劳动成本与生产Y的劳动成本的比值比B国的相应比值低,即A国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Y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不考虑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运输成本等),则A国将出口X产品,B国出口Y产品,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在各行业间配置资源,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从中获益。由此可见,不考虑或不存在国际分割生产时,A国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X产品,而B国在生产Y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Y产品。
假设Y产品的生产是不可分割的,即是一个单一阶段的生产过程,假设X产品的生产可以分割成m(m=1,……,n)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生产阶段都对最终产品X的价值增值做出贡献。参照Deardorff(2001)②的方法,假定产品X的每个生产阶段生产的部分为ZXm,每个生产阶段需要的劳动力单位数为aXm。生产每单位产品X的过程中每个生产阶段生产的中间品ZXm,同时ZXm也是下一阶段生产一单位ZXm+1的的中间投入品。最后一个阶段生产一单位的产品X,即ZXn=X,即每单位中间品ZXm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力aXm的投入以外,还需要一单位前一个阶段中间品ZXm-1的投入(第一阶段是基本原料的投入)。当然,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生产阶段都可以分割到国外去,有些中间品可能是不可贸易的,但是鉴于本文是分析国际分割生产,考虑不可贸易的部分没有意义,而且不可跨国分割的部分可以与邻近的可以跨国分割的阶段合并为一个生产阶段,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都是可以跨国分割的生产阶段。
对于产品X的第m个生产阶段的产出ZXm,A、B两国的相对劳动成本(即比较成本)可以定义为:
给定A、B两国的工资水平为?棕A和?棕B,两国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和各阶段产出(中间品)的价格为:
则A国将以比B国低的价格生产所有生产阶段的产品,B国将不会出口任何生产阶段的产品,即没有中间品国际贸易的空间。
可以用以上类似的方法证明,A国将生产比较成本低于ω的所有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并出口,而那些比较成本高于ω的所有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将由B国生产并出口。
对于不可分割的产品Y,若aAY/aBY<ω,则A国将生产Y产品并出口;若aAY/aBY>ω,则B国将生产Y产品并出口;当aAY/aBY=ω时,一般地,这种产品在两国都生产,并且不再发生国际贸易。
如果如下关系成立,则第m个生产阶段将由B国生产,A国从B国进口此生产阶段生产的中间产品:
显然,由于关税和贸易成本的出现,会产生一定区间内的非贸易的生产阶段,即介于(12)式的区间内,这也意味着有些生产阶段由于受关税和贸易成本的影响,不再进行跨国分割,也不会发生国际贸易。由于我们分析重点是国际分割生产,可以将不可跨国分割的部分与其邻近的可以跨国分割的阶段合并为一个生产阶段。因此,即使考虑关税和贸易成本,我们在前面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同样适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没有考虑或不存在国际分割生产的时候,A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A国将出口X产品,B国将出口Y产品。假定Y的生产不可分割而X的生产可以分割成m阶段后,X的生产被分割到A、B两国,A国和B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完成产品X的某些生产阶段,通过中间品贸易和国外中间品的投入,最终完成产品X的生产。此时,有可能X的最后一个生产阶段ZXn(ZXn=X)在B国进行,从而使得B国也能出口X产品,即B国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B国的出口中也可能包含A国的投入。即使X的最后一个生产阶段在A国进行,A国出口的最终产品X也不能够全面和准确地体现A国的比较优势,因为X的生产过程中既有B国的中间品的投入,也有A国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在国际分割生产存在的条件下,必须区分一国出口结构中国内和国外含量,才能真实地反映一国的出口结构。
二、国际分割生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学者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研究看,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否已经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较高的出口结构。
Lall(2000)③按技术构成对SITC三位数产品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研究。关志雄(2002)④则从产品附加值的角度提供全新的方法,通过给每个贸易品赋予一个附加值,将每个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横轴进行排列,以每个产品的出口额作为纵轴,得到该国家出口品的技术分布图(附加值分布图)表示的该国的出口结构。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⑤在关志雄(2002)的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⑥提出度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是上升的。
但以上的研究并没有考虑中国参与国际分割生产这一因素,在全球化生产的情况下,从中国出口中分离出国际分割生产引起的他国含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出口结构状况。因此,这部分将对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是否改善进行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指标
在国际贸易研究文献中,度量出口结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各种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是否有变化。另一常见的方法是用劳伦斯指数(Lawrence Index)衡量一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劳伦斯指数值的变化范围为0到1,指数越接近1代表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幅度越大,越接近于0,则说明一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越不明显。劳伦斯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我国制造业的劳伦斯指数,Lk,t为我国k行业t年的劳伦斯指数,Xk,t为我国k行业在t年的出口,sk,t为k行业t年在我国制造业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
(二)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对比分析
这部分首先用度量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即各类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的变化,对比分析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计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份额时使用的是总的贸易数据,没有分离由国际分割引起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数据。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把由分割生产引起的加工贸易从总体贸易中分离,用一般贸易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份额。选用2001—2008年中国的一般贸易数据和总体出口数据,可以从国研网数据库中获得HS编码分类的四位码水平的数据,本文参考盛斌(2002)⑦的方法,把HS编码四位码的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数据集结到文中所选取的26个制造业行业中。
表1给出了中国2001—2008年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出口份额和变化。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平均为3%,其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27%,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这类行业总体上出口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70%,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者就占了35%,这类行业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2给出了中国2001—2008年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出口份额及其变化。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5%,其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39%,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这类行业总体上出口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56%,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者占了23%,这类行业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考虑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引起的他国含量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并不是那么高,平均水平下降了14%,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的35%下降到了12%;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分别平均上升了2%和12%,因此,不管在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还是在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呈改善趋势,即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逐渐下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在考虑了国际分割生产后,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高技术含量的出口比重并不高。
使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总产品出口数据和一般贸易出口数据,根据公式(14),计算得出了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指数,如表3所示。劳伦斯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指数越大说明结构变化越明显。从各类行业的劳伦斯指数看,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从各行业对比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变化最大,其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后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对比考虑国际分割生产与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分离国际分割生产因素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有所提高。
三、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26个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对比分析了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现象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
对比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发现,由于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上升了14%,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的12%上升到了35%;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分别平均下降了2%和12%。因此,不管在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还是在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呈改善趋势,即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逐渐下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在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高技术含量的出口比重并不高。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国际分割生产,则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是有限的。
通过比较分析,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考虑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两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结构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时必须考虑国际分割生产这一因素,不应该像已有的许多文献一样,把国际分割生产从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中忽略掉。
参考文献:
[1]Baldone,S.,Sdogati,F. and Tajoli,L. (2007),“On som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s,trade flows and the income of countries”,The World Economy 30(11),1726-1769.
[2]Deardorff,A. V. (2001),“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2),121-137.
[3]Lall S. (2000),“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
[4]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J].国际经济评论,2002,(8).
[5]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7).
[6]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
[7]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式说明A国生产产品X的劳动成本与生产Y的劳动成本的比值比B国的相应比值低,即A国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Y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不考虑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运输成本等),则A国将出口X产品,B国出口Y产品,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在各行业间配置资源,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从中获益。由此可见,不考虑或不存在国际分割生产时,A国在生产X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X产品,而B国在生产Y上具有比较优势,将出口Y产品。
假设Y产品的生产是不可分割的,即是一个单一阶段的生产过程,假设X产品的生产可以分割成m(m=1,……,n)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生产阶段都对最终产品X的价值增值做出贡献。参照Deardorff(2001)②的方法,假定产品X的每个生产阶段生产的部分为ZXm,每个生产阶段需要的劳动力单位数为aXm。生产每单位产品X的过程中每个生产阶段生产的中间品ZXm,同时ZXm也是下一阶段生产一单位ZXm+1的的中间投入品。最后一个阶段生产一单位的产品X,即ZXn=X,即每单位中间品ZXm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力aXm的投入以外,还需要一单位前一个阶段中间品ZXm-1的投入(第一阶段是基本原料的投入)。当然,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生产阶段都可以分割到国外去,有些中间品可能是不可贸易的,但是鉴于本文是分析国际分割生产,考虑不可贸易的部分没有意义,而且不可跨国分割的部分可以与邻近的可以跨国分割的阶段合并为一个生产阶段,所以,我们现在考虑的都是可以跨国分割的生产阶段。
对于产品X的第m个生产阶段的产出ZXm,A、B两国的相对劳动成本(即比较成本)可以定义为:
给定A、B两国的工资水平为?棕A和?棕B,两国各生产阶段的生产成本和各阶段产出(中间品)的价格为:
则A国将以比B国低的价格生产所有生产阶段的产品,B国将不会出口任何生产阶段的产品,即没有中间品国际贸易的空间。
可以用以上类似的方法证明,A国将生产比较成本低于ω的所有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并出口,而那些比较成本高于ω的所有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将由B国生产并出口。
对于不可分割的产品Y,若aAY/aBY<ω,则A国将生产Y产品并出口;若aAY/aBY>ω,则B国将生产Y产品并出口;当aAY/aBY=ω时,一般地,这种产品在两国都生产,并且不再发生国际贸易。
如果如下关系成立,则第m个生产阶段将由B国生产,A国从B国进口此生产阶段生产的中间产品:
显然,由于关税和贸易成本的出现,会产生一定区间内的非贸易的生产阶段,即介于(12)式的区间内,这也意味着有些生产阶段由于受关税和贸易成本的影响,不再进行跨国分割,也不会发生国际贸易。由于我们分析重点是国际分割生产,可以将不可跨国分割的部分与其邻近的可以跨国分割的阶段合并为一个生产阶段。因此,即使考虑关税和贸易成本,我们在前面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同样适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没有考虑或不存在国际分割生产的时候,A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生产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A国将出口X产品,B国将出口Y产品。假定Y的生产不可分割而X的生产可以分割成m阶段后,X的生产被分割到A、B两国,A国和B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完成产品X的某些生产阶段,通过中间品贸易和国外中间品的投入,最终完成产品X的生产。此时,有可能X的最后一个生产阶段ZXn(ZXn=X)在B国进行,从而使得B国也能出口X产品,即B国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B国的出口中也可能包含A国的投入。即使X的最后一个生产阶段在A国进行,A国出口的最终产品X也不能够全面和准确地体现A国的比较优势,因为X的生产过程中既有B国的中间品的投入,也有A国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在国际分割生产存在的条件下,必须区分一国出口结构中国内和国外含量,才能真实地反映一国的出口结构。
二、国际分割生产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从学者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研究看,比较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实现了出口产品结构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否已经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较高的出口结构。
Lall(2000)③按技术构成对SITC三位数产品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研究。关志雄(2002)④则从产品附加值的角度提供全新的方法,通过给每个贸易品赋予一个附加值,将每个产品的附加值作为横轴进行排列,以每个产品的出口额作为纵轴,得到该国家出口品的技术分布图(附加值分布图)表示的该国的出口结构。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⑤在关志雄(2002)的方法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杜修立和王维国(2007)⑥提出度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是上升的。
但以上的研究并没有考虑中国参与国际分割生产这一因素,在全球化生产的情况下,从中国出口中分离出国际分割生产引起的他国含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出口结构状况。因此,这部分将对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在这两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是否改善进行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指标
在国际贸易研究文献中,度量出口结构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看各种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是否有变化。另一常见的方法是用劳伦斯指数(Lawrence Index)衡量一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劳伦斯指数值的变化范围为0到1,指数越接近1代表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幅度越大,越接近于0,则说明一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越不明显。劳伦斯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为我国制造业的劳伦斯指数,Lk,t为我国k行业t年的劳伦斯指数,Xk,t为我国k行业在t年的出口,sk,t为k行业t年在我国制造业总出口中所占的份额。
(二)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对比分析
这部分首先用度量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即各类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的变化,对比分析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的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计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份额时使用的是总的贸易数据,没有分离由国际分割引起的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数据。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把由分割生产引起的加工贸易从总体贸易中分离,用一般贸易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份额。选用2001—2008年中国的一般贸易数据和总体出口数据,可以从国研网数据库中获得HS编码分类的四位码水平的数据,本文参考盛斌(2002)⑦的方法,把HS编码四位码的相关产品的出口贸易数据集结到文中所选取的26个制造业行业中。
表1给出了中国2001—2008年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出口份额和变化。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份额平均为3%,其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27%,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这类行业总体上出口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70%,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者就占了35%,这类行业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2给出了中国2001—2008年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出口份额及其变化。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5%,其中占大部分比重的是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且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39%,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这类行业总体上出口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平均为56%,其中占主要份额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三者占了23%,这类行业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考虑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引起的他国含量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并不是那么高,平均水平下降了14%,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的35%下降到了12%;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分别平均上升了2%和12%,因此,不管在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还是在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呈改善趋势,即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逐渐下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在考虑了国际分割生产后,即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高技术含量的出口比重并不高。
使用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总产品出口数据和一般贸易出口数据,根据公式(14),计算得出了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条件下中国26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指数,如表3所示。劳伦斯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指数越大说明结构变化越明显。从各类行业的劳伦斯指数看,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从各行业对比看,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变化最大,其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后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对比考虑国际分割生产与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分离国际分割生产因素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变化有所提高。
三、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26个分行业的贸易数据,对比分析了不考虑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现象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到了以下结论:
对比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和考虑国际分割生产时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结构发现,由于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上升了14%,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分离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的12%上升到了35%;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分别平均下降了2%和12%。因此,不管在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还是在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情况下,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呈改善趋势,即资源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逐渐下降,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在分离了国际分割生产的影响后,高技术含量的出口比重并不高。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国际分割生产,则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是有限的。
通过比较分析,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考虑和不考虑国际分割生产的两种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出口结构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时必须考虑国际分割生产这一因素,不应该像已有的许多文献一样,把国际分割生产从分析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中忽略掉。
参考文献:
[1]Baldone,S.,Sdogati,F. and Tajoli,L. (2007),“On som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s,trade flows and the income of countries”,The World Economy 30(11),1726-1769.
[2]Deardorff,A. V. (2001),“Fragmentation in simple trade models”,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2),121-137.
[3]Lall S. (2000),“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
[4]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J].国际经济评论,2002,(8).
[5]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7).
[6]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7).
[7]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