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学术探索
作者:杨勇来源:原创日期:2013-06-29人气:1323
一、与国家管理协调的“圆融”伦理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一开始便以合作、圆融的态度与中国文化、民俗、政治进行着不同层面的对话,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这不得不谓是历史的伟绩。故而霍韬晦先生从义理的层面将中国佛教定义为既“绝对”又“圆融”的佛教,尤其是在实践上的“圆融”佛教。[1](P291) 所谓圆融,即是出世和入世的圆融,入世蕴含了从国家政治,民生经济,到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在对待国家政治时,中国的不少高僧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这是来自于佛教领导者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即只有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佛教才能得到长足发展。诚如道安法师云:“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2](P352) 高僧们常学贯中西,又心忧天下。其特别之处,除了学养、心量和德行之外,便是具有卓越政治远见,他们漠视异诟、以苍生、信仰为己任,积极地采取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为佛教获得国家统治者、黎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信仰和理解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佛教适应、融入中国文化环境的长期历程中,有识之士常常清醒地意识到,国家政权是不能忽视的,采取怎样的态度可能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佛教与政权的矛盾,但这仅是很短的过程)。
(一)承认世俗政权的合理性,维护佛教的合法性
在佛教与政权的交涉中,曾达到极盛,被奉为国教,如南北朝时的石勒后赵,以及元朝。可是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形式,并且深入民心,故而高僧大德们仍然奉行尊重君权至上的原则。以玄奘大师与太宗的对答为例,可略观其质:玄奘谈到取经完满时,这样上表道,“自陛下掘干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3](P253)文中讲自己的成功归于太宗的圣德,事实上表明自己遵从皇权和皇帝的态度。获得太宗的敬重后,为了能够让佛教事业得到国家的支持,玄奘曾三次上书请太宗为佛教翻译经典立序,“今经论初译为圣代新文,敢缘前义亦望曲垂神翰,题制一序赞扬宗极,冀冲言奥旨。”[3] (P254)并最终得到了太宗亲笔、太子李治复刻的《大唐圣教序》。此事虽仅是撰序,但无疑在政治和法律上取得了合法性,维护佛教自宫廷到民间的发展,这可从后来唐代长达百年的重佛活动得到史证。
(二)依凭世俗政权,劝诫统治者、造福黎民
历史上,佛教进入权力中心的事件并不少见。虽然不免会牵带卷入权力集团的斗争,但真正能够为百姓声张权益的高僧大德并不少见。以佛图澄为例,他以神异的能力,折服后赵石勒、石虎二人,并进言道,“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消则彗孛见于上,恒象着见休咎随行。斯乃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诫。” 故而,“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4](P383)在统治者草菅人命、杀人如毛的环境中,佛教领袖能够劝进善策,使人民得到一时的安泰,这无疑体现了佛教入地狱度众生的慈悲观念。因此,后世践履此项原则的高僧辈出,这是佛教界济世苍生的一项政治理念,也是慈悲思想的政治延伸。
(三)身居高位,德表古今
与政治接触,必拥有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说,佛教高僧们在借用政治手段时,必须以弘扬佛教和救度黎民为前提。而其基础就是必具崇高的道德感,实践道德的行为。所以,佛教史上因权力斗争而身败名裂的不在少数,可德昭古今的也为数众多。就天台智顗大师而论,面对隋晋王杨广多次延请出山时,以“勿以禅法见欺”、“不责其规矩”、“微欲传灯”、水石成性等四个方面,从学识(禅法)、礼节(规矩)、理想(弘法)、个性(水石)的自谦作为出山的条件,在与政权交涉时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德行和远大誓愿。而正是如此德行,使智顗大师在不失佛家本色的状况下涉政,从而受到教内教外、官方民间的一致尊重。
依上文可知,高僧们的政治策略,体现了一种不违背佛理的圆融原则。对待世俗政权时,总是根源于慈悲济世、弘扬教法的佛教伦理原则。事实上,此一政治态势和实践的公认,正体现着佛教伦理在出世间层面,从纯粹的“应该”或“可能”走向了“是”的层面。即成功地将佛教最根本的“慈悲”、“智慧”的道德理念,实施为适用的伦理原则。
这一适用伦理向度,对当代中国的和谐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佛教如何与国家政治交涉的问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就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权与宗教分离的政策。在这样优越的宗教政策之下,佛教的政治伦理为国家政权统一做出了贡献;而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佛教领袖的行为准则,即以身作则引导信众们,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佛教信仰,这必然又为国家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源。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一开始便以合作、圆融的态度与中国文化、民俗、政治进行着不同层面的对话,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这不得不谓是历史的伟绩。故而霍韬晦先生从义理的层面将中国佛教定义为既“绝对”又“圆融”的佛教,尤其是在实践上的“圆融”佛教。[1](P291) 所谓圆融,即是出世和入世的圆融,入世蕴含了从国家政治,民生经济,到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在对待国家政治时,中国的不少高僧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这是来自于佛教领导者们的一种自觉意识,即只有在国家政权的保护下,佛教才能得到长足发展。诚如道安法师云:“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2](P352) 高僧们常学贯中西,又心忧天下。其特别之处,除了学养、心量和德行之外,便是具有卓越政治远见,他们漠视异诟、以苍生、信仰为己任,积极地采取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为佛教获得国家统治者、黎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支持、信仰和理解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佛教适应、融入中国文化环境的长期历程中,有识之士常常清醒地意识到,国家政权是不能忽视的,采取怎样的态度可能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过佛教与政权的矛盾,但这仅是很短的过程)。
(一)承认世俗政权的合理性,维护佛教的合法性
在佛教与政权的交涉中,曾达到极盛,被奉为国教,如南北朝时的石勒后赵,以及元朝。可是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形式,并且深入民心,故而高僧大德们仍然奉行尊重君权至上的原则。以玄奘大师与太宗的对答为例,可略观其质:玄奘谈到取经完满时,这样上表道,“自陛下掘干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3](P253)文中讲自己的成功归于太宗的圣德,事实上表明自己遵从皇权和皇帝的态度。获得太宗的敬重后,为了能够让佛教事业得到国家的支持,玄奘曾三次上书请太宗为佛教翻译经典立序,“今经论初译为圣代新文,敢缘前义亦望曲垂神翰,题制一序赞扬宗极,冀冲言奥旨。”[3] (P254)并最终得到了太宗亲笔、太子李治复刻的《大唐圣教序》。此事虽仅是撰序,但无疑在政治和法律上取得了合法性,维护佛教自宫廷到民间的发展,这可从后来唐代长达百年的重佛活动得到史证。
(二)依凭世俗政权,劝诫统治者、造福黎民
历史上,佛教进入权力中心的事件并不少见。虽然不免会牵带卷入权力集团的斗争,但真正能够为百姓声张权益的高僧大德并不少见。以佛图澄为例,他以神异的能力,折服后赵石勒、石虎二人,并进言道,“夫王者德化洽于宇内,则四灵表瑞,政弊道消则彗孛见于上,恒象着见休咎随行。斯乃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诫。” 故而,“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4](P383)在统治者草菅人命、杀人如毛的环境中,佛教领袖能够劝进善策,使人民得到一时的安泰,这无疑体现了佛教入地狱度众生的慈悲观念。因此,后世践履此项原则的高僧辈出,这是佛教界济世苍生的一项政治理念,也是慈悲思想的政治延伸。
(三)身居高位,德表古今
与政治接触,必拥有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说,佛教高僧们在借用政治手段时,必须以弘扬佛教和救度黎民为前提。而其基础就是必具崇高的道德感,实践道德的行为。所以,佛教史上因权力斗争而身败名裂的不在少数,可德昭古今的也为数众多。就天台智顗大师而论,面对隋晋王杨广多次延请出山时,以“勿以禅法见欺”、“不责其规矩”、“微欲传灯”、水石成性等四个方面,从学识(禅法)、礼节(规矩)、理想(弘法)、个性(水石)的自谦作为出山的条件,在与政权交涉时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德行和远大誓愿。而正是如此德行,使智顗大师在不失佛家本色的状况下涉政,从而受到教内教外、官方民间的一致尊重。
依上文可知,高僧们的政治策略,体现了一种不违背佛理的圆融原则。对待世俗政权时,总是根源于慈悲济世、弘扬教法的佛教伦理原则。事实上,此一政治态势和实践的公认,正体现着佛教伦理在出世间层面,从纯粹的“应该”或“可能”走向了“是”的层面。即成功地将佛教最根本的“慈悲”、“智慧”的道德理念,实施为适用的伦理原则。
这一适用伦理向度,对当代中国的和谐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佛教如何与国家政治交涉的问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就提出宗教信仰自由、政权与宗教分离的政策。在这样优越的宗教政策之下,佛教的政治伦理为国家政权统一做出了贡献;而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佛教领袖的行为准则,即以身作则引导信众们,维护国家稳定,发展佛教信仰,这必然又为国家良好的政治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源。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