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与道德建设和步的“建构”伦理
作者:杨勇来源:原创日期:2013-06-29人气:1030
方立天先生以宏观鸟瞰的高度,总结了佛教在中国体现的伦理特质。他认为,“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是佛教伦理的三大原则;其下分别包含着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具体德目;在中国则更结合儒家伦理加进了“仁道”、“孝道”、“政道”等思想。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伦理样式,不但在古代,而且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5](P857)可以说,方先生的研究为发掘佛教的现代价值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借助此一成果,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在佛教伦理功能的发挥方面,并且从帮助社会进步的角度探讨,则会发现其理论新的亮点,即“伦理建构”。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一直处于两种态势的发展。一方面,佛教体系已在印度完善,东传后主要是保持原样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佛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新问题。恰恰是第二方面,即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提供了中国伦理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只是这里存在着两层主要区别,即精英佛教和大众佛教的差异。故而,当佛教伦理发生实际功能的时候,也会出现一定区别。
就精英层面来说,佛教伦理伴随着精英们的认识和研究,僧俗两界的理解和诠释,使之产生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比较著名的,如魏晋玄学化佛学、宋明理学化佛学和近代佛学的变革。
魏晋时期,佛学家们以玄学“格义”佛学,在精神上会通老庄“虚恬无为”、“逍遥无待”,创造了佛学家们特有的“清谈”个性。如著名的佛学家支道林“玄谈妙美。养马放鹤,优游山水。善草隶,文翰冠世。时尚《老》、《庄》,而道林谈《逍遥游》,标揭新理。”[6](P133)虽然其行为与后世佛教不似,但是却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即崇尚虚物忘己、游玄世外的精英生活模式,这就体现了无为逍遥的自由主义的道德取向。
宋明理学化的佛学,则主要是强势的儒学融摄判释佛学。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研究是以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佛教,故虽然宋明时期佛教仍然拥有强大的发展态势,但是就精英们的道德意识的倾向而言,更多的是选择了儒家。因此,此条分析是从儒家的角度说的。虽然理学家们批判佛老,但亦出入佛老,并以儒家的道德规法来框架和取舍佛教的思想理论和修持方法,如阳明虽否定经过禅定方法可以致达“良知”,却并不完全否认禅定的实践意义,故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7](P11)可是这一客观条件,又反过来促使佛教一定程度地主动接受、吸纳儒家的道德理念,如佛家特别借用“孝道”的观念来诠释经典,“善事父母,谓奉养无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凡是孝道,无不举行,孝之中也……现生父母,前生父母,历生父母,无不酬答。孝之终也。”[8](P6)
近代面向世间的改良佛教,源自外国势力的侵入,传统文化的应激。佛教领导者们试图通过佛教救国,其主要特征除了建立实体性的产业之外,就是扩大佛教僧俗两界的人才培养和道德教化。最著名的当属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观念,以“求人类生存发达”、“大悲大智普为群众”、适应“现代科学化”[9](P227)为前提,发展佛教本具的慈悲智慧的道德原则,立足以个人道德修养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生活,从而建立人间净土。此一思想经印顺法师、赵朴初等先生的提倡后,成为现代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人间佛教”。并在当代得到星云大师、圣严大师等大德的实践与推行。
虽然以上史实挂一漏万,但却反映出精英阶层认识、实践佛教思想时,根据不同的形势为各个时代提供了多样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与其他中国古典思想汇流成一股强劲的道德传统,给予了现代道德建设积极的启发。
就大众层面来说,佛教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发生宗教行为和宗教义务的影响,从而产生独具的道德样式。
佛教界与世俗最大的联系,是通过“法会”的形式连接的。佛教存在着大量的早、晚功课、忏悔法会、祈福法会、超度法会、盂兰盆会,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仪式性修持。可是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盂兰盆会”。因为佛教的生命关怀包括了生者与亡者,人与其他生命,所以“法会”的特质是以实体性的事务传达生者对亡者的祈愿,是联系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中枢。从哲学上看,“法会”涉及的是如何贯通“幽明”的关系,所以怀着对不可知世界的敬畏,“法会”具备了特殊的实践功能。而佛教与中国传统结合后,对祖先的祭祀被引入了佛教的法会仪式,同时做了将之符合孝道的理解,并配以佛教原有的布施饿鬼道众生的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最被大众关注的“法会”——盂兰盆会。[10](P189~213)
盂兰盆会所依经典是《盂兰盆经》,但与之相类似,并同样被重视的有《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佛说父母恩重经》等。这些经典的故事多是讲述地狱众生如何受苦,而其原因又是生前行不善十业导致,尤其里面讲到不同主人公的父母怎样受罚,及最后被佛力所救的情节,都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去恶从善的道理,融会到孝敬父母祖先,慈悲众生的思想中去,体现了一种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法会超越幽明的功能,劝善舍恶和布施慈悲的教化,提供了黎民大众最直观的(其实也是最超越的)道德教育。通过生动故事、宗教实践、敬畏未知的方式,使普通大众在心理上接受了杂糅的宗教,虽然其中不乏迷信的道德观念,但其道德教育形式,却成为民间持续不断的道德源流。这,同样是在构建现代道德时不可忽视的潜层伦理资源。
借助此一成果,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在佛教伦理功能的发挥方面,并且从帮助社会进步的角度探讨,则会发现其理论新的亮点,即“伦理建构”。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一直处于两种态势的发展。一方面,佛教体系已在印度完善,东传后主要是保持原样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佛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新问题。恰恰是第二方面,即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提供了中国伦理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只是这里存在着两层主要区别,即精英佛教和大众佛教的差异。故而,当佛教伦理发生实际功能的时候,也会出现一定区别。
就精英层面来说,佛教伦理伴随着精英们的认识和研究,僧俗两界的理解和诠释,使之产生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比较著名的,如魏晋玄学化佛学、宋明理学化佛学和近代佛学的变革。
魏晋时期,佛学家们以玄学“格义”佛学,在精神上会通老庄“虚恬无为”、“逍遥无待”,创造了佛学家们特有的“清谈”个性。如著名的佛学家支道林“玄谈妙美。养马放鹤,优游山水。善草隶,文翰冠世。时尚《老》、《庄》,而道林谈《逍遥游》,标揭新理。”[6](P133)虽然其行为与后世佛教不似,但是却符合当时的社会道德,即崇尚虚物忘己、游玄世外的精英生活模式,这就体现了无为逍遥的自由主义的道德取向。
宋明理学化的佛学,则主要是强势的儒学融摄判释佛学。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研究是以社会功能的角度分析佛教,故虽然宋明时期佛教仍然拥有强大的发展态势,但是就精英们的道德意识的倾向而言,更多的是选择了儒家。因此,此条分析是从儒家的角度说的。虽然理学家们批判佛老,但亦出入佛老,并以儒家的道德规法来框架和取舍佛教的思想理论和修持方法,如阳明虽否定经过禅定方法可以致达“良知”,却并不完全否认禅定的实践意义,故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7](P11)可是这一客观条件,又反过来促使佛教一定程度地主动接受、吸纳儒家的道德理念,如佛家特别借用“孝道”的观念来诠释经典,“善事父母,谓奉养无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凡是孝道,无不举行,孝之中也……现生父母,前生父母,历生父母,无不酬答。孝之终也。”[8](P6)
近代面向世间的改良佛教,源自外国势力的侵入,传统文化的应激。佛教领导者们试图通过佛教救国,其主要特征除了建立实体性的产业之外,就是扩大佛教僧俗两界的人才培养和道德教化。最著名的当属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的观念,以“求人类生存发达”、“大悲大智普为群众”、适应“现代科学化”[9](P227)为前提,发展佛教本具的慈悲智慧的道德原则,立足以个人道德修养实践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生活,从而建立人间净土。此一思想经印顺法师、赵朴初等先生的提倡后,成为现代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人间佛教”。并在当代得到星云大师、圣严大师等大德的实践与推行。
虽然以上史实挂一漏万,但却反映出精英阶层认识、实践佛教思想时,根据不同的形势为各个时代提供了多样的道德思考和道德实践、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与其他中国古典思想汇流成一股强劲的道德传统,给予了现代道德建设积极的启发。
就大众层面来说,佛教主要通过宗教仪式,发生宗教行为和宗教义务的影响,从而产生独具的道德样式。
佛教界与世俗最大的联系,是通过“法会”的形式连接的。佛教存在着大量的早、晚功课、忏悔法会、祈福法会、超度法会、盂兰盆会,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仪式性修持。可是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无疑是“盂兰盆会”。因为佛教的生命关怀包括了生者与亡者,人与其他生命,所以“法会”的特质是以实体性的事务传达生者对亡者的祈愿,是联系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中枢。从哲学上看,“法会”涉及的是如何贯通“幽明”的关系,所以怀着对不可知世界的敬畏,“法会”具备了特殊的实践功能。而佛教与中国传统结合后,对祖先的祭祀被引入了佛教的法会仪式,同时做了将之符合孝道的理解,并配以佛教原有的布施饿鬼道众生的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最被大众关注的“法会”——盂兰盆会。[10](P189~213)
盂兰盆会所依经典是《盂兰盆经》,但与之相类似,并同样被重视的有《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佛说父母恩重经》等。这些经典的故事多是讲述地狱众生如何受苦,而其原因又是生前行不善十业导致,尤其里面讲到不同主人公的父母怎样受罚,及最后被佛力所救的情节,都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去恶从善的道理,融会到孝敬父母祖先,慈悲众生的思想中去,体现了一种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法会超越幽明的功能,劝善舍恶和布施慈悲的教化,提供了黎民大众最直观的(其实也是最超越的)道德教育。通过生动故事、宗教实践、敬畏未知的方式,使普通大众在心理上接受了杂糅的宗教,虽然其中不乏迷信的道德观念,但其道德教育形式,却成为民间持续不断的道德源流。这,同样是在构建现代道德时不可忽视的潜层伦理资源。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