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本论”思想——中州学刊
作者:王冰来源:原创日期:2013-07-19人气:2560
明代中叶以后,“气学”思想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截至目前,学界对明中叶“气学”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罗钦顺、王廷相的思想上。如冯达文、郭齐勇指出:“朱学发展到罗钦顺,也较原来的理论有了较大的改变,明显地从‘理学’向‘气学’转变。尤其是王廷相哲学的诞生……形成了宋明时代独具特色的‘气本论’理论体系,从而成为明清之际思想界推陈出新的先导。”陈来在谈及明中叶的理学时认为,罗钦顺的思想已明显地从‘理学’向‘气学’发展,王廷相的理气关系论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在哲学史上做出了新的贡献。
通过对王尚絅相关论述的考察,我们发现其“气学”思想也非常丰富,是明中叶“气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气”决定风的形成和变化。他说:“闻风气为之,天地之号令也。五行得令,四时顺序,而后八方风各应律而至,以成岁功,否则变怪百出,不可具状。然有正有变,皆气为之也。”“岁功”有二义,一是一年的时序,二是一年农事的收获,这里我们理解为时序。王尚絅的意思是,风为天地、五行之号令,如果风按规律而行,寒暑往来,四时更迭就会和谐有序,否则将会导致各种异常现象;而正常与异常的变化在根本上又都决定于“气”。
在谈到“气”的变化对风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时,王尚絅指出:“阴得阳而为之风,气变而风亦变,故风从风曰巽,风行地上曰观,风行天上曰姤,风行山上曰蛊,风行水上曰涣。于四时曰春曰夏,仁气为之也;曰秋曰冬,义气为之也。若乃冬风暴,秋风灾,义气之戾也;夏风颏,春风飙,仁气之戾也。是故三皇春也,其风温;五帝夏也,其风涣;三王秋也,其风凄;五霸冬也,其风烈。杂于七国,虐于秦,醇驳于汉,清虚纷扰于两晋南北之间,以至暴于隋而夷于唐,乱于五季而弱于宋。四时变气之余烈,不可以遽数也。随气所变,毫发不掩。无形而有形,无声而有声,无幽不显,无深不入,不见疾而速,不见行而至,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哉?本一气之流行,历千古而互现。自古及今,未有气变矣而风不变者。”
在他看来,自然界天地山川空间之风,春夏秋冬四时之风以及人类历史社会不同阶段之风,之所以各不相同,都是由于“气”的变化或不同形成的。而且“气”的变化是永恒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风在“气”的影响下也不断变化,即“随气所变,毫发不掩”,“自古及今,未有气变矣而风不变者”。
其二,扩而大之,王尚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不同现象也是由“气”的变化形成的。他说:“气之所化,飞物之所本。有正有变,互为消长。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气正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阳,为刚,为庆云,为时雨,为君子,为祥瑞,为鸾凤,为芝草,为灵椿。人得之则为福,为寿,为聪,为明。自南而北,气变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阴,为柔,为冰雹,为暴雨,为小人,为魍魉,为鸱鸟,为荼毒,为臭草,为怪物。人得之则为胗,为衊,为瘫,为夭折。或随地而殊,或应时而变,故曰气为之也。”这些文字表明,互相矛盾着的“正气”与“变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消长变化,不但产生了自然界的阴阳、刚柔、庆云、时雨、冰雹、灾害等互相对立的现象,而且也决定了人的福寿、夭祥、善恶、贤愚、美丑等。一言以蔽之,“气”的不同运动形式是构成不同事物的基础。这种认为对立的“气”的矛盾运动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非常可贵。
王尚絅在承认“气”对社会人生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人生命的长短是由“气”决定的,并据此批判世人的学仙行为。他说:“自有生以来,安有所谓不死人哉?盖命之修短,各悬于气之禀受,而不系于人之修为……粤维上古气厚,厥生各千余岁,至尧舜时犹踰百岁。继此虽人物禀受差殊,而天地之气亦薄矣。修长者犹间或一植焉,如篯何学顾七百余岁。乃若陈抟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鱼钩媪乳之传,虽若难信,要其生固有与人异者。”他认为,上古之时,人的寿命长,是因为那时天地之气厚;而后来随着天地之气变薄,人的寿命也就变短了,因此世上没有长生不死之人。他断然指出:“仙非可学而至也……必欲学焉,终以无成,老且死而不悟”,“仙家幻妄……使世人绝欲导气,贪生妄想,卒之犹速其死者。首骈踵聚,祸不甚邪?”对世人希望长生不死的愚昧行为和术士异端危害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了严肃批判。在生命观上,也体现出了其唯物主义思想。
其三,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世界万物。他在阐述给自己四个儿子命名的理据时指出:“太极同一气也,分而为阴阳。两仪建矣,三才位矣,四时行矣。夫时,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阴阳气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极则本同一气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万化从焉。羲文周孔之《易》备矣。苍谷子于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两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气”虽然分阴阳,但阴阳二气的“和合”,也即相互作用,便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引起世界的千变万化。他分别给四个儿子命名为一同、二和、三爻、四府,即充分反映了阴阳二气和合的思想。
综上,王尚絅不但认为风等各种自然现象是由“气”形成的,而且认为人世间的各种现象也都是由“气”形成的,其发展变化也是由“气”及其变化决定的。这些认识充分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王尚絅与王廷相为同年进士,且二人交往密切。他们在“气”对世界物质的决定作用以及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有共同的哲学观点。王廷相认为,元气是产生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可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他说:“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王尚絅则重在从“气”的运动变化方面分析“气”对世界万物的决定和影响。在“气”与“性”的关系方面,王廷相承认“气”对性的决定作用,如他说:“性出乎气而主乎气。”王尚絅认为“气”的不同决定人的善恶贤愚等。
在“气”的运动变化观点上,罗钦顺也认为“气”是不断变化的,如他说:“气一本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循环不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但是对“气”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气”的变化对其他事物的影响等,罗钦顺没有深入地讨论,正是王尚絅强化了对“气”的变化的论证和分析。因此,王尚絅的“气学”思想与罗钦顺、王廷相的思想相互补充,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气本论”哲学体系,推动了其后实学哲学的发展。因此王尚絅在明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尚絅的“气本论”思想,对明清之际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影响显著。如,王尚絅认为风等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是由“气”决定的,他说“有正有变,皆气为之”,方以智则说:“一切物,皆气所为。空,皆气所实也”,“气行于天乃五运,产于地曰五材,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为山川,为鳞、羽、毛、介、草、木之物”。即从天之五行到地之五材,乃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是一气运动变化的产物。比较二人的观点和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
非但如此,方以智的矛盾说与辩证法思想非常突出,他提出了“相反相因”的发展观,如他认为:“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胜而相成也。昼夜、水火、生死、男女、生克、刚柔、清浊、明暗、虚实、有无、形气、道器、真妄、顺逆、安危、劳逸……千万尽于奇偶,而对待圆于流行。夫对待者,即相反也”,“有一必有二,二皆本于一。”列举了近二十对相互矛盾、相互背反的事物,而这些事物都是相反相因、相救相成的关系。这些思想与王尚絅的“有正有变,互为消长”、“为阳为刚,为阴为柔”等对立观思想也有明显的传承、因袭关系。不难看出王尚絅的辩证认识方法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通过对王尚絅相关论述的考察,我们发现其“气学”思想也非常丰富,是明中叶“气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气”决定风的形成和变化。他说:“闻风气为之,天地之号令也。五行得令,四时顺序,而后八方风各应律而至,以成岁功,否则变怪百出,不可具状。然有正有变,皆气为之也。”“岁功”有二义,一是一年的时序,二是一年农事的收获,这里我们理解为时序。王尚絅的意思是,风为天地、五行之号令,如果风按规律而行,寒暑往来,四时更迭就会和谐有序,否则将会导致各种异常现象;而正常与异常的变化在根本上又都决定于“气”。
在谈到“气”的变化对风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时,王尚絅指出:“阴得阳而为之风,气变而风亦变,故风从风曰巽,风行地上曰观,风行天上曰姤,风行山上曰蛊,风行水上曰涣。于四时曰春曰夏,仁气为之也;曰秋曰冬,义气为之也。若乃冬风暴,秋风灾,义气之戾也;夏风颏,春风飙,仁气之戾也。是故三皇春也,其风温;五帝夏也,其风涣;三王秋也,其风凄;五霸冬也,其风烈。杂于七国,虐于秦,醇驳于汉,清虚纷扰于两晋南北之间,以至暴于隋而夷于唐,乱于五季而弱于宋。四时变气之余烈,不可以遽数也。随气所变,毫发不掩。无形而有形,无声而有声,无幽不显,无深不入,不见疾而速,不见行而至,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哉?本一气之流行,历千古而互现。自古及今,未有气变矣而风不变者。”
在他看来,自然界天地山川空间之风,春夏秋冬四时之风以及人类历史社会不同阶段之风,之所以各不相同,都是由于“气”的变化或不同形成的。而且“气”的变化是永恒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风在“气”的影响下也不断变化,即“随气所变,毫发不掩”,“自古及今,未有气变矣而风不变者”。
其二,扩而大之,王尚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不同现象也是由“气”的变化形成的。他说:“气之所化,飞物之所本。有正有变,互为消长。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气正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阳,为刚,为庆云,为时雨,为君子,为祥瑞,为鸾凤,为芝草,为灵椿。人得之则为福,为寿,为聪,为明。自南而北,气变矣,则其钟于物也,为阴,为柔,为冰雹,为暴雨,为小人,为魍魉,为鸱鸟,为荼毒,为臭草,为怪物。人得之则为胗,为衊,为瘫,为夭折。或随地而殊,或应时而变,故曰气为之也。”这些文字表明,互相矛盾着的“正气”与“变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消长变化,不但产生了自然界的阴阳、刚柔、庆云、时雨、冰雹、灾害等互相对立的现象,而且也决定了人的福寿、夭祥、善恶、贤愚、美丑等。一言以蔽之,“气”的不同运动形式是构成不同事物的基础。这种认为对立的“气”的矛盾运动引起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非常可贵。
王尚絅在承认“气”对社会人生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人生命的长短是由“气”决定的,并据此批判世人的学仙行为。他说:“自有生以来,安有所谓不死人哉?盖命之修短,各悬于气之禀受,而不系于人之修为……粤维上古气厚,厥生各千余岁,至尧舜时犹踰百岁。继此虽人物禀受差殊,而天地之气亦薄矣。修长者犹间或一植焉,如篯何学顾七百余岁。乃若陈抟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鱼钩媪乳之传,虽若难信,要其生固有与人异者。”他认为,上古之时,人的寿命长,是因为那时天地之气厚;而后来随着天地之气变薄,人的寿命也就变短了,因此世上没有长生不死之人。他断然指出:“仙非可学而至也……必欲学焉,终以无成,老且死而不悟”,“仙家幻妄……使世人绝欲导气,贪生妄想,卒之犹速其死者。首骈踵聚,祸不甚邪?”对世人希望长生不死的愚昧行为和术士异端危害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了严肃批判。在生命观上,也体现出了其唯物主义思想。
其三,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世界万物。他在阐述给自己四个儿子命名的理据时指出:“太极同一气也,分而为阴阳。两仪建矣,三才位矣,四时行矣。夫时,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阴阳气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极则本同一气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万化从焉。羲文周孔之《易》备矣。苍谷子于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两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气”虽然分阴阳,但阴阳二气的“和合”,也即相互作用,便形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引起世界的千变万化。他分别给四个儿子命名为一同、二和、三爻、四府,即充分反映了阴阳二气和合的思想。
综上,王尚絅不但认为风等各种自然现象是由“气”形成的,而且认为人世间的各种现象也都是由“气”形成的,其发展变化也是由“气”及其变化决定的。这些认识充分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王尚絅与王廷相为同年进士,且二人交往密切。他们在“气”对世界物质的决定作用以及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有共同的哲学观点。王廷相认为,元气是产生万物的原始物质,元气可分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他说:“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王尚絅则重在从“气”的运动变化方面分析“气”对世界万物的决定和影响。在“气”与“性”的关系方面,王廷相承认“气”对性的决定作用,如他说:“性出乎气而主乎气。”王尚絅认为“气”的不同决定人的善恶贤愚等。
在“气”的运动变化观点上,罗钦顺也认为“气”是不断变化的,如他说:“气一本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循环不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但是对“气”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气”的变化对其他事物的影响等,罗钦顺没有深入地讨论,正是王尚絅强化了对“气”的变化的论证和分析。因此,王尚絅的“气学”思想与罗钦顺、王廷相的思想相互补充,共同丰富和发展了“气本论”哲学体系,推动了其后实学哲学的发展。因此王尚絅在明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尚絅的“气本论”思想,对明清之际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影响显著。如,王尚絅认为风等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是由“气”决定的,他说“有正有变,皆气为之”,方以智则说:“一切物,皆气所为。空,皆气所实也”,“气行于天乃五运,产于地曰五材,七曜列星,其精在天,其散在地,故为山川,为鳞、羽、毛、介、草、木之物”。即从天之五行到地之五材,乃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是一气运动变化的产物。比较二人的观点和表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哲学思想的演进轨迹。
非但如此,方以智的矛盾说与辩证法思想非常突出,他提出了“相反相因”的发展观,如他认为:“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胜而相成也。昼夜、水火、生死、男女、生克、刚柔、清浊、明暗、虚实、有无、形气、道器、真妄、顺逆、安危、劳逸……千万尽于奇偶,而对待圆于流行。夫对待者,即相反也”,“有一必有二,二皆本于一。”列举了近二十对相互矛盾、相互背反的事物,而这些事物都是相反相因、相救相成的关系。这些思想与王尚絅的“有正有变,互为消长”、“为阳为刚,为阴为柔”等对立观思想也有明显的传承、因袭关系。不难看出王尚絅的辩证认识方法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