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写作与网络公共空间——中州学刊
作者:李有光、曾超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5人气:692
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常常集中呈现为由某个网络热点事件或网络焦点人物引起的发帖、转帖、跟帖、回帖、拼贴等网络行为中。换言之,是具体的网络热点事件引发的网络围观构筑了特定的网络公共空间。可以说,全部的互联网公共空间往往就是被这些网络围观分割为众多的公共论域,而利用帖子写作来发表对热点事件和焦点人物的评论就成为网络公共空间建构和网络围观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具有争议性的网络围观更有意义。譬如龙年伊始的方韩之争,围绕韩寒是否被代笔的议题,争鸣的双方在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等网站形成了特定的公共论域,“倒韩派”与“挺韩派”通过大量帖子写作进行了针锋相对、口水四溅的论争。除了少数攻击、辱骂和污蔑的帖子外,这种围观和写作始终洋溢着浓郁的自由论辩气息,不断翻涌而出的疑点辨析使得这个特殊的网络空间表现出可喜的理性精神和反思意识。问题与答案就在这种捍卫与质疑的较量中越来越清晰地浮出水面。所谓“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往往就是指这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追问真相和质疑定论的自由表达。
但是,在类似郭美美炫富事件所形成的围观中,公共论域却经常呈现为一边倒的态势,网民长久沉淀的社会无意识似乎终于找到了宣泄口,由此激发的写作行为也充斥着火药味十足的非理性冲动。美国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②构成了社会性格,它的作用就是“造就和疏导人的社会能量,以便社会能够生存下去”③。然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显意识并不能完全消泯社会无意识及其积郁的心理能量。弗洛姆说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充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④。一般来说,愈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愈是容易累积并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那些被排斥和压抑的社会无意识亟须寻找宣泄的突破口,民间意识形态和话语也渴望一个表达的平台。“前现代”社会口头传播的民间谣谚和笑话其实就是社会无意识的轻度释放,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由于写作主体的假面性、匿名性以及网络传播的“零审查”性使得网络写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社会无意识必然会通过网络段子、网络造句等形式得以释放。尤其是遇到食品安全、暴力拆迁等事件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爆发的时候,由此形成的网络空间及其评论写作更是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力量和非理性的泄愤色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对于缓解和释放社会无意识能量的有效价值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甚至异端思想的相对自由表达对于推动社会改良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意识到合理引导网络写作中传递出的不良情绪和非理性冲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四、回帖写作与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比较
回帖段子、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本质上都是一种民间书写行为。与体制内的专业性文学写作易于通过纸质媒介发表相比,民间书写的最大难题就是它的传播途径。在前现代社会,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书写在历史的经验中已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已经积淀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多数民众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具备了文字书写和创作的可能,但是,有限的传播媒介和要求较高的发表条件决定了民间书写难以有机会被广泛接受。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压抑已久的对书写的渴望和对文字创作优越感的满足仍然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这样的电子媒介粉墨登场,民间久蓄的创作智慧和书写冲动顿时找到了泄洪的渠道。无疑,电子媒介自由书写、即时传播、互动对话等重要特性大大刺激了回帖写作、非事务性短信、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民间书写热情,也使得人类潜抑了几千年的书写的冲动和发表的渴望终于在一瞬间得到释放。这就难怪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有些民间书写段子的精彩程度绝不逊色于专业文学,其实质不过是民间创作智慧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大爆发。
与短信文本从写作到发送或从接受到转发相比,回帖写作有着更强的在场感、互动感和对话性,特别是精彩段子受到在场跟帖者的“力顶”后所获得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更是短信文本传播所没有的,尽管作者的真实身份在虚拟的公共论域中是隐匿的。更重要的是,短信文本在礼节上的交往性和过分追求语言表达技巧而形成的写作表演性决定了它的平面化与娱乐化取向,往往能指过剩而所指空洞,这一点是不能跟回帖写作针砭时弊的深刻性和表达民意的真实性相提并论的。同时,受流行审美文化的影响,二者尽管都有恶搞的倾向和游戏的心态,但回帖写作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品格却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层次,从而使得短信文本的祝福性和赞美性写作相形见绌。
在相对专业地精心构思而成的网络文学面前,回帖写作的文学质量和艺术内涵当然是不高的,但回帖写作的自由抒写、即兴而为也不是网络文学的商业目的可比的。它不受文学体裁、形式的束缚,只求胸臆的真实表达,真正做到了“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或“我口说我心”。特别是对有思想的精英读者而言,他们常常受不了网络文学浓厚的魔幻、科幻、虚幻色彩,往往宁可读犀利而睿智的回帖一段,而不愿看人神大战的网文一篇。换言之,他们更愿意在泥泞的现实土地上艰难行走与反思,也不愿在仙界的空中徜徉而忘了今夕是何夕。
广义上讲,形式整齐、语言和韵的回帖也是民谣的一部分。它们都是民间意识形态的集中表征,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除了形式上略有差异,二者在民意的广泛性和舆论的真实性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就像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可小觑一样,二者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样重大。有趣的是,聪明的读者倒不希望产生过多的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的民谣和段子,因为它们总是与一个社会的矛盾、痛苦、不幸、阴暗、腐朽等成正比的。
不可否认,很多回帖写作内含的社会情绪是非理性的、消极负面的,甚至充满辱骂和诋毁的语言也到处都是,平浅无奇的简单表述更为常见。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将这种民间书写行为中的优秀文本作为范例加以分析,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种种特点,恰恰是当代专业写作和主流书写所匮乏的,我们寄希望于这样的声音能够引起所有人包括体制本身的严肃思考,进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②③[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76、77页。
④[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但是,在类似郭美美炫富事件所形成的围观中,公共论域却经常呈现为一边倒的态势,网民长久沉淀的社会无意识似乎终于找到了宣泄口,由此激发的写作行为也充斥着火药味十足的非理性冲动。美国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②构成了社会性格,它的作用就是“造就和疏导人的社会能量,以便社会能够生存下去”③。然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显意识并不能完全消泯社会无意识及其积郁的心理能量。弗洛姆说社会无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充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④。一般来说,愈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愈是容易累积并暂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那些被排斥和压抑的社会无意识亟须寻找宣泄的突破口,民间意识形态和话语也渴望一个表达的平台。“前现代”社会口头传播的民间谣谚和笑话其实就是社会无意识的轻度释放,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由于写作主体的假面性、匿名性以及网络传播的“零审查”性使得网络写作具有很大的自由度,社会无意识必然会通过网络段子、网络造句等形式得以释放。尤其是遇到食品安全、暴力拆迁等事件导致社会不满情绪爆发的时候,由此形成的网络空间及其评论写作更是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力量和非理性的泄愤色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公共空间的存在对于缓解和释放社会无意识能量的有效价值以及民间意识形态甚至异端思想的相对自由表达对于推动社会改良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意识到合理引导网络写作中传递出的不良情绪和非理性冲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四、回帖写作与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比较
回帖段子、短信文本、网络文学和民谣本质上都是一种民间书写行为。与体制内的专业性文学写作易于通过纸质媒介发表相比,民间书写的最大难题就是它的传播途径。在前现代社会,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书写在历史的经验中已经建立了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已经积淀到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多数民众由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具备了文字书写和创作的可能,但是,有限的传播媒介和要求较高的发表条件决定了民间书写难以有机会被广泛接受。因此,在历史传承中压抑已久的对书写的渴望和对文字创作优越感的满足仍然没有得到实现。只有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这样的电子媒介粉墨登场,民间久蓄的创作智慧和书写冲动顿时找到了泄洪的渠道。无疑,电子媒介自由书写、即时传播、互动对话等重要特性大大刺激了回帖写作、非事务性短信、网络文学和民谣的民间书写热情,也使得人类潜抑了几千年的书写的冲动和发表的渴望终于在一瞬间得到释放。这就难怪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有些民间书写段子的精彩程度绝不逊色于专业文学,其实质不过是民间创作智慧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大爆发。
与短信文本从写作到发送或从接受到转发相比,回帖写作有着更强的在场感、互动感和对话性,特别是精彩段子受到在场跟帖者的“力顶”后所获得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更是短信文本传播所没有的,尽管作者的真实身份在虚拟的公共论域中是隐匿的。更重要的是,短信文本在礼节上的交往性和过分追求语言表达技巧而形成的写作表演性决定了它的平面化与娱乐化取向,往往能指过剩而所指空洞,这一点是不能跟回帖写作针砭时弊的深刻性和表达民意的真实性相提并论的。同时,受流行审美文化的影响,二者尽管都有恶搞的倾向和游戏的心态,但回帖写作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品格却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思想层次,从而使得短信文本的祝福性和赞美性写作相形见绌。
在相对专业地精心构思而成的网络文学面前,回帖写作的文学质量和艺术内涵当然是不高的,但回帖写作的自由抒写、即兴而为也不是网络文学的商业目的可比的。它不受文学体裁、形式的束缚,只求胸臆的真实表达,真正做到了“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或“我口说我心”。特别是对有思想的精英读者而言,他们常常受不了网络文学浓厚的魔幻、科幻、虚幻色彩,往往宁可读犀利而睿智的回帖一段,而不愿看人神大战的网文一篇。换言之,他们更愿意在泥泞的现实土地上艰难行走与反思,也不愿在仙界的空中徜徉而忘了今夕是何夕。
广义上讲,形式整齐、语言和韵的回帖也是民谣的一部分。它们都是民间意识形态的集中表征,具有很强的人民性。除了形式上略有差异,二者在民意的广泛性和舆论的真实性上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就像文学的认识功能不可小觑一样,二者的社会认识价值同样重大。有趣的是,聪明的读者倒不希望产生过多的具有犀利的批判性的民谣和段子,因为它们总是与一个社会的矛盾、痛苦、不幸、阴暗、腐朽等成正比的。
不可否认,很多回帖写作内含的社会情绪是非理性的、消极负面的,甚至充满辱骂和诋毁的语言也到处都是,平浅无奇的简单表述更为常见。但是,我们还是愿意将这种民间书写行为中的优秀文本作为范例加以分析,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上述种种特点,恰恰是当代专业写作和主流书写所匮乏的,我们寄希望于这样的声音能够引起所有人包括体制本身的严肃思考,进而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注释
①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②③[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76、77页。
④[美]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张燕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1页。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