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夷夏”族群意识:北宋“中国”观之特质——中州学刊
作者:熊鸣琴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6人气:1646
当然,春秋以来区分“夷夏”和判定何谓“中国”的主要标准本来就在于文化。在此,我们强调的是宋儒对“中国”文化的升华,即:他们将儒家文化价值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宇宙本体原则。但与此同时也赋予了北宋“中国观”突破种族藩篱的超越性。“夷夏之辨”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是以“尊王攘夷”为主旨的《春秋》学,学者江湄指出北宋道学派《春秋》学高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想,欲以“王道”化成天下,并不主张彼此人我的“夷夏”对立限隔。B30如,程颐贬斥“晋假道于鲜虞而遂伐之”的行为是“见利忘义,夷狄之道也”。B31就种族论,则晋为“华”而鲜虞为“夷”。他并不持“攘夷”之论,以为“居其地,而亲中国、与盟会者,则与之”。B32这为宋人的“中国”观念提供了一种理学化的新理论取向,也非汉族政权被中原人士所认同打开了缺口。一百多年后,由金入元的学者郝经即利用具有宇宙本体意义的“道”,这一概念来讨论历代“中国”性问题:
二汉之亡,天地无正气,天下无全才,及于晋氏,狙诈取而无君臣,谗间行而无父子,贼妒骋而夫妇废,骨肉逆而兄弟绝,致夷狄兵争,而汉之遗泽尽矣,中国遂亡也。故礼乐灭于秦,而中国亡于晋。已矣乎!吾民遂不沾三代、二汉之泽矣乎。虽然,天无必与,惟善是与;民无必从,惟德之从。中国而既亡矣,岂必中国之人而后善治哉?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故苻秦三十年而天下称治,元魏数世而四海几平,晋能取吴而不能遂守,隋能混一而不能再世。以是知天之所与,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不在于道而在于必行力为之而已矣。B33
郝经由此认定了元朝作为“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他致书南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时说:“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B34称蒙古族帝王忽必烈为“中国”新主。
北宋拥有“天下之中”的中原,在澶渊之盟体制下与辽维持了百余年的平等友好关系,其“中国”身份并未受到颠覆性的挑战,这或许是北宋学者能在“中国”观和正统论等问题上呈现出一种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原因。这一形势至南宋发生了变化。南宋学者正统论中的“夷夏之防”逐渐转严,张栻《经世纪年序》直接以“夷狄”的族群身份判定北魏为非正统:“由魏以降,南北分裂,如元魏、北齐、后周,皆夷狄也,故统独系于江南。”B35至宋末元初,郑思肖作《心史·古今正统大论》,所传达出来的“攘夷”意识明确且强烈,该文认为北魏是夷狄非“中国”,唐朝只能称为“中国”而不能予之正统:“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特以其并包天下颇久”,“姑列之中国,特不可以正统言”。B36其中的转变过程究竟呈现出何种状态,则需要另文撰写。
注释
①陈芳明:《宋代正统论形成背景及其内容——从史学史的观点试探宋代史学之一》,《食货月刊》复刊1卷8期,1971年。陈学霖:《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第145页。
②何志虎:《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一书第八部分论及《“中国观”与两宋的兴亡》。台湾学者王明荪《北宋的中国观——以“中国”词称为主的讨论》(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文,将北宋文献中的“中国”词称整理分类,指出其大概运用于九种范围,或指称前代中原王朝,或作宋朝自称,或指文化制度、历史典故与符象等。二文均缺乏对北宋“中国”观内涵的深入分析。
③张方平:《南北正闰论》,《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16—218页。
④⑤B11B18欧阳修:《居士集》,《欧阳修全集》,卷一六《原正统论》、卷一六《正统论下》、卷一六《后魏论》、卷一七《本论中》,中华书局,2001,第275、269—270、248、290页。
⑥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九,曹魏文帝黄初二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78,第2187、2187—2188页。
⑦刘羲仲:《通鉴问疑》,《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28册,第454页。
⑨⑩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七《正统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9—440、443—446页。
B12B16B24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中国论》、卷五《怪说上》、卷十《中国论》,中华书局,1984,第117、61、116页。
B13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汉唐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第380页。
B14韩愈:《原道》,《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5页。
B15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一《送陈昭华序》,《四部丛刊本》。
B1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六《释氏》,中华书局,1986,第3038页。
B19B20B21B26B29B31B3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第236、73—74、20、43、159、1112、1089页。
B22周予同:《经学历史序言》,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
B23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1页。
B25刘敞:《春秋意林》卷上,《中华再造善本》。
B27李觏:《李觏集》卷二二《敌患》,中华书局,1981年,第242页。
B28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6页。
B30江湄:《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B33B34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卷一九《时务》、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50、819页。
B35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二十》,中华书局,2011年,第5608页。
B36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心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945页。
二汉之亡,天地无正气,天下无全才,及于晋氏,狙诈取而无君臣,谗间行而无父子,贼妒骋而夫妇废,骨肉逆而兄弟绝,致夷狄兵争,而汉之遗泽尽矣,中国遂亡也。故礼乐灭于秦,而中国亡于晋。已矣乎!吾民遂不沾三代、二汉之泽矣乎。虽然,天无必与,惟善是与;民无必从,惟德之从。中国而既亡矣,岂必中国之人而后善治哉?圣人有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故苻秦三十年而天下称治,元魏数世而四海几平,晋能取吴而不能遂守,隋能混一而不能再世。以是知天之所与,不在于地而在于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不在于道而在于必行力为之而已矣。B33
郝经由此认定了元朝作为“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他致书南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时说:“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B34称蒙古族帝王忽必烈为“中国”新主。
北宋拥有“天下之中”的中原,在澶渊之盟体制下与辽维持了百余年的平等友好关系,其“中国”身份并未受到颠覆性的挑战,这或许是北宋学者能在“中国”观和正统论等问题上呈现出一种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原因。这一形势至南宋发生了变化。南宋学者正统论中的“夷夏之防”逐渐转严,张栻《经世纪年序》直接以“夷狄”的族群身份判定北魏为非正统:“由魏以降,南北分裂,如元魏、北齐、后周,皆夷狄也,故统独系于江南。”B35至宋末元初,郑思肖作《心史·古今正统大论》,所传达出来的“攘夷”意识明确且强烈,该文认为北魏是夷狄非“中国”,唐朝只能称为“中国”而不能予之正统:“李唐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特以其并包天下颇久”,“姑列之中国,特不可以正统言”。B36其中的转变过程究竟呈现出何种状态,则需要另文撰写。
注释
①陈芳明:《宋代正统论形成背景及其内容——从史学史的观点试探宋代史学之一》,《食货月刊》复刊1卷8期,1971年。陈学霖:《欧阳修〈正统论〉新释》,《宋史论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第145页。
②何志虎:《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一书第八部分论及《“中国观”与两宋的兴亡》。台湾学者王明荪《北宋的中国观——以“中国”词称为主的讨论》(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编《宋学研究集刊》(第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文,将北宋文献中的“中国”词称整理分类,指出其大概运用于九种范围,或指称前代中原王朝,或作宋朝自称,或指文化制度、历史典故与符象等。二文均缺乏对北宋“中国”观内涵的深入分析。
③张方平:《南北正闰论》,《张方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16—218页。
④⑤B11B18欧阳修:《居士集》,《欧阳修全集》,卷一六《原正统论》、卷一六《正统论下》、卷一六《后魏论》、卷一七《本论中》,中华书局,2001,第275、269—270、248、290页。
⑥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九,曹魏文帝黄初二年三月条,中华书局,1978,第2187、2187—2188页。
⑦刘羲仲:《通鉴问疑》,《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28册,第454页。
⑨⑩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七《正统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39—440、443—446页。
B12B16B24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中国论》、卷五《怪说上》、卷十《中国论》,中华书局,1984,第117、61、116页。
B13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汉唐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第380页。
B14韩愈:《原道》,《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5页。
B15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一《送陈昭华序》,《四部丛刊本》。
B1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六《释氏》,中华书局,1986,第3038页。
B19B20B21B26B29B31B32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第236、73—74、20、43、159、1112、1089页。
B22周予同:《经学历史序言》,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81年,第3—4页。
B23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1页。
B25刘敞:《春秋意林》卷上,《中华再造善本》。
B27李觏:《李觏集》卷二二《敌患》,中华书局,1981年,第242页。
B28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6页。
B30江湄:《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哲学研究》2007年第7期。
B33B34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卷一九《时务》、卷三七《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650、819页。
B35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九三《经籍考二十》,中华书局,2011年,第5608页。
B36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心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0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945页。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