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地方戏曲是否应固守方言——中州学刊

作者:于海阔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9人气:1776
 引言
“中国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令人振奋和自豪,但与此同时,失望和疑问也伴随而来。既为“瑰宝”,因何未能光芒四射?中国的300多个地方戏除少部分尚能维持外,其他大部分走向了衰亡。“戏曲剧种以每年消亡一至两个的速度迅速地萎缩着;县级的国营剧团大部分名存实亡、人心四散,常年不进行演出。”①
地方戏曲走向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言造成的理解障碍导致地方戏传播范围受限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些地方院团为扩大地方剧种的影响推出了普通话版的地方戏,为挽救戏曲危亡做了很多努力,然而一些学者却站在保护地域特色的角度提出无论什么情况下地方戏都要坚守方言,认为方言是“语言命脉”,因此不能使用普通话的主张。
地方戏是否应固守方言呢?本文将结合方言、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二、方言与地方戏的关系
方言是地方戏的重要特色,地方戏曲近年走向衰落,是伴随着方言的日渐式微发生的。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理状况复杂,长期处在封闭保守的农业社会;交通和通讯的限制以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今天纷乱复杂的语言状况。孙曼均指出:“方言的形成是社会封闭、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方言逐步趋同是必然趋势。现代社会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状态。方言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变迁,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语言自然进化的正常历程,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无能为力的。”②有人提出“保卫方言”的口号,认为“方言是文化遗产,只有永远说下去才对得起祖先”。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崇古思维和农业思维的反映。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可以肯定的,而这也正是“保卫方言”口号的主要理论基础。但是,“保卫方言”的说法既不理智,也不科学。不忘传统是对的,但如果过分强调则容易走向复古主义。主张“保卫方言”的人表面上是自信的,骨子里却是害怕竞争的保守力量,具有深刻的反现代化倾向。语言学家陈章太说:“我坚决不同意提出‘保卫方言’的口号,这种口号是极其不恰当、极其不负责任的。”③
由于方言是地方戏的构成元素之一,与“保卫方言”口号相对应的就是地方戏必须使用方言,这种想法的根源仍然是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崇古思维以及“怕变求稳”的农业思维。过分强调戏曲以方言为代表的地域特色,忽略其他艺术特色,是崇古思维和农业思维的典型表现。认为地方戏使用普通话之后就会失去特色,全国戏曲就会趋向同一化,这种恐慌是反对地方戏尝试使用普通话的主要原因。戏曲史研究表明:新剧种往往就是因为一种地方戏到了客地以后为适应当地情况改用其他语言才形成的,如昆山腔、秦腔传入各地后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新的剧种。艺术之间需要不断交融,假如徽剧、汉剧、秦腔等剧种不在语音上做出牺牲,哪会有京剧的诞生?反过来说,京剧的出现难道就意味着徽剧、汉剧、秦腔等剧种的消失吗?艺术在前进,假如用徽剧、汉剧、秦腔的标准去衡量京剧,京剧恐怕也难逃“不正宗”的责难。在艺术交流这个问题上,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认为用了普通话就意味着方言戏曲的灭亡,这就陷入了“非A即B”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为什么不能在思想上前进一步,让普通话和方言版的地方戏并存呢?有意思的是,有人还承认这样会赢得更多观众的回眸,担心的居然不是地方戏改成普通话后观众不爱看,而只是方言版的没人看了!这是害怕竞争,既保守又不自信的表现。
戏曲进入了自觉状态后,原来的自由竞争状态不复存在。有些地方甚至打出“X剧姓X”这样的口号,强调了地方特色,同时也强化了封闭性和排外性,也使地方戏曲在地方主义保护下失去了交流和转化的可能。“戏曲剧种史早已证明多个剧种是在不断裂变、聚变中不断分化、改组的过程中发展提高的,近代的明显例证就是川剧,现代的明显例证就是越剧。怎么能设想……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所有剧种竟然能够如此门禁森严,不通婚嫁?”④地方戏尝试使用普通话,是多个剧种产生变异,互相借鉴甚至产生新剧种的一次机会,但需要一定的艺术敏感性、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才能将它抓住。但目前的现状如白燕升所说:“相当一些戏曲从业人员,包括一些‘角儿’,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和自己‘同宗同源’的兄弟剧种也是不屑一顾,很狭隘很封闭,让人遗憾和痛心。画地为牢、闭门造车能出什么好戏?!”⑤陈世雄指出:“任何戏曲剧种都会发生变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既要强调保护剧种的个性,又要认识到剧种变异的不可避免。……当一个剧种产生某种变体,不要为了维护剧种的纯正性而加以歧视,而应该承认新剧种的诞生。”⑥其实,戏曲如果有了这样变异的萌芽,我们暂时不必急于命名,只要观众认可,又何必在意它叫什么呢?
说着同一种语言的族群也有着千差万别的文化习俗与世界观。艺术的特色不仅仅靠语言来体现:同样是用普通话表演的相声,天津的相声、湖南的相声、辽宁的相声在艺术风格上却有很大差异;同样是普通话歌曲,《小白杨》、《菊花台》、《精忠报国》和《我的祖国》的艺术特色完全不同;同样是京剧,梅兰芳和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特色也不一样。方言是地方戏曲的特色,但不是唯一特色。地方戏的唱腔、舞蹈、服装、化妆、绝活以及剧情等均构成特色。因方言差异就放弃对全国观众的争取,是地方戏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语言转换真的使地方特色完全消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日语歌曲《北国之春》用汉语演唱时大部分艺术特色都传递了过来;俄语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用汉语唱仍能带给我们浓郁的异域风情;欢快动听的蒙语歌曲《吉祥三宝》用汉语演唱也同样让我们陶醉。由此可见,普通话版戏曲会完全失去特色的担心没有必要,因为汉语方言转成普通话丢失的地方特色再多,也不可能比外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普通话丢失的地方特色多!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