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审美视域中休闲农业与民间艺术的互动——中州学刊

作者:季中扬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9人气:572
 休闲农业是晚近出现的新事物。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休闲与消费取代了生产成为现代生活的关键词,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了具有旅游、娱乐、教育、餐饮、住宿、购物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农场,学者称这种以服务功能取代生产功能的新型农业为Agritourism,我国台湾学者将之译为休闲农业。就国内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郊区逐渐出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休闲农业的初级形态;最近十年,休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大中城市附近发展了休闲农业,而且中小城市周边也兴起了休闲农业。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休闲农业已经由“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初级形态发展为高度集群化的产业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的面貌。由于休闲农业是从外部植入农村地区的,实质上是都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扩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休闲农业是否有利于保障、发展乡村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好民间艺术,而不是破坏固有的文化生态,然后再迎合都市消费群体的文化想象去构造一种伪乡村生活。
一、休闲农业的性质与审美品格
休闲农业的兴起并非农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消费社会中都市文化消费的衍生物,与其说它是农业,不如说是休闲服务业。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休闲农业的性质与品格,首先得深入理解休闲的本质。
在消费社会中,休闲必然是都市大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一方面技术革新不断解放劳动力,都市大众的闲暇时间日渐增多。以国内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渐形成了相对富足的市民阶层,1995年国家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日制度,自此公众普遍享有全年114天国家法定节假日,2008年1月1日开始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小长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5天,而学生和教师群体享有的节假日更是高达150余天,充裕的休闲时间是休闲群体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不管是工业社会,还是后工业社会,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必要劳动基础之上的,分裂、异化是现代精神难以
愈合的创伤,人们渴望从“囚禁”状态中“假释”,而且最好能够忘记这只是一时的“假释”,暂时拥有一种完整的、自由的日常生活,这是休闲业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休闲必须满足这种社会心理,这决定了现代社会的休闲不同于古代社会中的消遣、娱乐,而具有一种现代性特征。正是基于对休闲现代性的认识,我们认为,休闲不仅是社会学问题、经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美学问题。
首先,休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暗含着对单向度追求物质财富积累的生活态度的反思,意味着对非生产性的充满游戏精神的生活状态的期盼。一切工作都不可能是无目的性的,达到目的固然令人兴奋,但在达到目的的漫长过程中往往紧张、焦虑、身心疲惫,人们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与价值。与此相比,人们在游戏中却总是喜不自禁,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能充分体验到无目的性的生活过程的快乐。德国的席勒、荷兰的约翰·赫伊津哈都非常令人信服地论述过游戏在人类文化与文明中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赫伊津哈,他认为游戏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没有游戏精神,就没有真正的文明①。这直接启发了后世的西方休闲学者,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休闲的游戏性本质及其意义。
其次,休闲的游戏性决定了它必然指向自由、自在的生存境界,具有审美的品格。杰弗瑞·戈比在《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指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②,休闲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快乐,更是为了寻找、体验、确证生命的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意味着将人们从具有奴役性的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必要劳动之余获得自我发展,是对人的异化状态的一种主动摆脱。因此,“从根本上说,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③。当然,就休闲实践而言,也有层次高下之分,但“越是高层次的休闲越是充满了审美的格调,越是体现出休闲主体对自我生命本身的爱护与欣赏,也越是能体验到生命——生活的乐趣”④。
休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存境界,这就要求休闲农业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审美品格上大做文章,不能停留在猎奇性的观光与娱乐层面,而应该让消费主体能够沉浸在自在、自由、自得的审美体验中,暂时摆脱压抑的、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呢?休闲农业必须以农业以及千百年积淀的农业文明为其落脚点。因为休闲农业的性质固然由休闲决定,但其不同于其他都市休闲方式的特殊性却在于其依托农业与农业文明。
乡村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生命,本身就具有审美特性。如果说现代都市也有某种审美特性的话,那就是作为人的本能与力量的象征能给人一种瞬间震惊的效果,但是,作为纯然的人造物,它缺乏大自然的灵气、神秘性与丰富性,人在其中不像鱼在水中、鸟在林中一样自由、舒畅。而在乡村中,可以“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可以听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可以畅想“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休闲农业的第一要义其实就是要让物质丰富、心灵干瘪的现代都市群体重新在古老的农业文明语境中获得生命的更新,体验海德格尔所谓的“源始单纯的生存”⑤。
与一般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山水旅游相比,休闲农业审美品格的特殊性在于它独特的人文景观:一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对象与结果的田野,且不说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梯田与垛田,就是最普通的田野,在油菜花开的时候,在小麦熟了的时候,也是极具观赏性的;二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如耕耘、收割、采摘等,诸多休闲农业项目中都设置了菜花节、采果节,就是为了让都市大众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的喜悦;当然,最为重要的乡村人文景观是那些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包括村舍民居等建筑艺术、各种工艺美术、民俗艺术、游戏性很强的民间体育艺术以及节庆、农闲时的歌舞、曲艺表演等。民间艺术是农业文化高度凝练的形态,蕴涵着独特的审美经验,最能体现休闲农业的地域特色与审美品格,可以成为品牌形象的识别码。国内早期乡村旅游知名景点往往是有着独特民间艺术资源的地区,如乡村民居建筑艺术保护较好的安徽西递、宏村,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等。近几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及“非遗”理念的传播,民间歌舞、戏曲传承较好的地区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如土家族撒叶儿嗬舞蹈传承地鄂西乡村、“花儿”与信天游传承地西北乡村、道情传承地苏中农村等。随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一些缺乏知名民间艺术资源的大都市近郊则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然后再通过包装、宣传,使其成为自身的名片。如南京的“汤山郄坊”就挖掘出了“七坊”传统民间工艺和历史传说中的遗迹,从而跻身于作为南京市休闲农业代表的“江宁五朵金花”之列。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