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中州学刊
作者:于海阔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9人气:1013
戏曲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怎样保护呢?马知遥指出:“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关注的是对遗产的‘稳态’,而忽视了文化遗产的‘变异性’,因此导致文化空间保护中,原生性的强力维持不是在提升保护对象的质量而是因为保护而使对象本身陷入了困顿。”B16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等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其灵魂,而不是将其泡在福尔马林里作为标本。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提倡动态保护,保护不等于原有的东西一成不变、照单全收,更不等于不参与市场竞争。传承戏曲不能“等、靠、要”,而应“快、争、抢”,主动将观众争取过来。戏曲成为“扶贫帮困”的对象被人保护并不值得自豪,也与“瑰宝”的称谓不相符,戏曲要想重放光彩,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争取早日自立自强,摆脱长期养成的对救助的依赖,用艺术的魅力让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剧场,从而对它心弛神往,欲罢不能。戏曲永远靠救助活着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也没几个靠救济活着的艺术能长久的。周育德说:“一部戏曲史就是一部戏曲推陈出新的历史,没有哪个声腔、剧种是‘万岁’的,谁也逃不脱不断更迭的艺术规律,历史上有很多戏剧样式都曾辉煌过,元杂剧曾辉煌过一个世纪,最终还是衰落了。历史是无情的,总有一些东西被淘汰出局,历史中优秀的、先进的东西总是会适时而变,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才有可能长期存在。”B17
艺术传承不应简单理解成拿过接力棒,而是应该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白燕升说:“整体看来,特别是对戏曲自身规律的认识、剧本写作技巧的掌握、语言辞藻的老到娴熟程度等,我们跟古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许永远赶不上,就像我们无法企及魏晋书法、唐宋诗词一样。其实在唐诗衰败时,当时的人一定也经历过类似我们现在的心态。但是紧接着宋词崛起了,宋词的崛起并非唐诗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宋代喊叫振兴唐诗。”B18传承戏曲最重要的是传承它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以观众需求为努力方向的精神品质。罗怀臻认为,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盛行,泥古、守旧慢慢变成了一种时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时代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才彰显其文学地位和尊严。他甚至以讽刺的口吻反问道:“一代有一代之戏剧,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确实要解决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问题。如果今天的戏剧人仍然捍卫、谨守着上世纪上半叶的戏剧传统,我们不是白活了吗?”B19
保护戏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艺术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没有了观众,戏曲艺术的归宿就只能是进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只剩下为研究提供样本。密封在保险箱里孤芳自赏与其说是保护,还不如说是加速灭亡。因此,保护戏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满足观众需要的高质量艺术产品。朱恒夫指出:“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都是由市场推动的。……戏曲从业人员千万不要以艺术家自居,要把自己看做是生产艺术产品的普通人,而这种艺术产品也有和其他产品一样的商业属性,只有销售给广大的观众,你的生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B20有人既反对戏曲变成“博物馆艺术”,又反对对戏曲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从而形成一种逻辑上的悖论。戏曲如果没有市场,没有观众,就主张国家要拔经费扶持;观众如果不看戏曲,就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张要培养观众、教育观众。傅晓航指出:“如果不是从适应青年人的审美需求出发,让艺术自身的美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只企图以受教育手段去达到让青年人热爱民族艺术的目的,实际上违背了艺术的特质。”B21戏曲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但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被淘汰。去掉“瑰宝”的光环,戏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要想变成紧俏商品,要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第一要务。
“索尼”录音带、“柯达”胶卷普通老百姓现在不用了,原因并非质量不好,而是有新产品取代它们了。假如有人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号召大家恢复使用录音带和胶卷,恐怕响应的人一定不多。哑剧、无声电影这两种艺术都曾经辉煌过,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现在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的精华仍然存在于其他艺术形式当中。戏曲脱离了观众,该反省的是戏曲界自身,我们无法指责艺术产品的消费者。有人以传承古代文化为由,主张戏曲永远使用方言,实际上是一厢情愿,未替观众着想,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戏曲本来就是用来娱乐的,古时用来娱神又娱人,旧社会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多为文盲、半文盲,因而戏曲承担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某些方言和方言戏曲常被称为“活化石”,令一些人感到无比自豪。但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活化石”呢?是因为过去社会封闭,缺乏交流,因而千百年来当地人保持着古代的说话方式未变,其实古人未必愿意封闭,不想交流,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现在我们终于开放了,但封闭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教训决不应该忘记。如果只因方言是祖先使用的东西就主张今天要继续用,那么甲骨文和篆书是不是也应该继续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呢?现实情况是:“中央文件不使用甲骨文,篆刻字也很少有人问津,青年人不会用篆字写情书。”B22我们不用甲骨文和篆书并不代表将它们丢弃,它们仍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化的有效工具,只不过是少数专业人员在做这件事,但不能以传承文化遗产为由让普通老百姓平时也必须使用它们。不忘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方式却值得探讨。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的刻板模仿,恐怕传承的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正如袁钟瑞所说:“牛车是文化遗产,煤油灯也是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可以在博物馆里保护起来,但是谁也不愿意舍弃电灯点煤油灯,不愿意抛弃火车、汽车坐牛车。”B23
戏曲界有人口口声声说要传承文化,那么戏曲从业者自身的知识修养、教育水平如何呢?“戏曲队伍的文化素质在整个文艺队伍中依然是排在后列。不少优秀青年演员不喜欢读书,不了解时事,写不出一篇短文。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编导音美主创人员太少。”B24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的文化素质低下,又谈何能担当好这个重任呢?戏曲要想重新振兴,就应时刻把观众放在首位,适应时代的发展,争取早日获得竞争力,而非沉浸在对祖先的怀念之中无法自拔。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永远沿用祖先的模式,以“活化石”的传播者自居。
六、结语
有人盼望中国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一个不少地永远像过去那样蓬勃发展,这种深厚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感情毕竟代替不了现实。“对于民众来说,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嬗变不可能听任一种权威力量的指挥,而靠的是自然淘汰,即民众的自愿选择,故自然淘汰也可以称为文化选择。”B25指望300多个剧种永远不变是孤立的、静止的世界观,不符合辩证法。陈云发指出:“过去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实际上是旧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或反映,它们最根本的艺术基础是方言和地域特色的山歌、民歌曲调、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土语被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剧种终将消亡或奄奄一息。一些地方戏曲剧种消亡还有剧种本身的原因,这些‘先天不足’是剧种的‘胎里病’,没办法救。许多地方戏曲小剧种实际就像一个‘植物人’,即使可以投入抢救的钱再多,也是绝对救不过来的。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太过惋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B26
我们应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戏曲,无论戏曲界怎样努力,想要达到过去那样“锣鼓一响,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人人把戏曲当做主要的娱乐方式已经不可能了。对已经消亡的剧种,也应该尽快做好抢救式记录,对健在的老艺人做好录音、录像、访谈、文本整理,以供研究。对尚未消亡的剧种,除应努力吸收其他艺术元素以增加自身竞争力外,还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考虑同其他剧种、其他艺术进行融合,以最大的诚意来促进戏曲的创新。
对于戏曲使用普通话的建议,应当在尊重观众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分析和大胆的尝试,并鼓励普通话版和方言版戏曲进行竞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保存“活化石”。如果对活生生的观众缺乏敬畏之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观众,完全按照古人的模式来经营戏曲,实际上就是将戏曲控制在一个封闭不动的状态,逐渐打造成一个古董,抽空它创新的活力,从而以爱戏曲的名义为已经奄奄一息的戏曲打上了死结。方言和使用方言的地方戏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对戏曲应采取动态的保护方式,使之朝积极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B20任荣:《我是梨园的一号龙套》,《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11日。
②③B2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针对“保卫方言”口号的一场讨论》,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115/2007_6_25/1_115_1731_0_1182773045515.html,2005年3月31日。
④⑧B13B15刘厚生:《论地方戏的地方性》,《戏曲研究》2010年第2期。
⑤B18朱渊:《白燕升针砭梨园“角儿”心胸狭隘令人痛心》,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24/1615270.shtml,2009年3月24日。
⑥陈世雄:《论戏曲剧种的变异——从歌仔戏说起》,《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⑦吴戈:《京剧形成的标志与程长庚的历史作用》,《戏曲艺术》1997年第2期。
⑨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9/27/c_12611193.htm,2010年9月27日。
⑩《尊重文化多样性 共建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B11方舟子:《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5-05/03/content_227511.htm,2005年5月3日。
B12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3-08/1325287508.shtml,2011年3月8日。
B14B26陈云发:《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成“植物人”》,《社会科学报》2008年8月14日。
B16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B17B21万素:《继往开来: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世纪戏曲文化》,《戏曲艺术》2001年第4期。
B19王新荣:《戏曲创新:要不要太“炫”乎?》,《中国艺术报》2012年3月19日。
B22安希孟:《评“汉字统一天下论”和“抵制英语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B24刘厚生:《走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路上》,《中国京剧》2002年第1期。
B25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艺术传承不应简单理解成拿过接力棒,而是应该做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白燕升说:“整体看来,特别是对戏曲自身规律的认识、剧本写作技巧的掌握、语言辞藻的老到娴熟程度等,我们跟古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许永远赶不上,就像我们无法企及魏晋书法、唐宋诗词一样。其实在唐诗衰败时,当时的人一定也经历过类似我们现在的心态。但是紧接着宋词崛起了,宋词的崛起并非唐诗简单的重复。而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在宋代喊叫振兴唐诗。”B18传承戏曲最重要的是传承它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以观众需求为努力方向的精神品质。罗怀臻认为,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盛行,泥古、守旧慢慢变成了一种时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个时代正因为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样式才彰显其文学地位和尊严。他甚至以讽刺的口吻反问道:“一代有一代之戏剧,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确实要解决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问题。如果今天的戏剧人仍然捍卫、谨守着上世纪上半叶的戏剧传统,我们不是白活了吗?”B19
保护戏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艺术是为人服务的,如果没有了观众,戏曲艺术的归宿就只能是进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只剩下为研究提供样本。密封在保险箱里孤芳自赏与其说是保护,还不如说是加速灭亡。因此,保护戏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供满足观众需要的高质量艺术产品。朱恒夫指出:“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都是由市场推动的。……戏曲从业人员千万不要以艺术家自居,要把自己看做是生产艺术产品的普通人,而这种艺术产品也有和其他产品一样的商业属性,只有销售给广大的观众,你的生产价值才能体现出来。”B20有人既反对戏曲变成“博物馆艺术”,又反对对戏曲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从而形成一种逻辑上的悖论。戏曲如果没有市场,没有观众,就主张国家要拔经费扶持;观众如果不看戏曲,就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张要培养观众、教育观众。傅晓航指出:“如果不是从适应青年人的审美需求出发,让艺术自身的美去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只企图以受教育手段去达到让青年人热爱民族艺术的目的,实际上违背了艺术的特质。”B21戏曲是优秀的文化遗产,但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会被淘汰。去掉“瑰宝”的光环,戏曲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要想变成紧俏商品,要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第一要务。
“索尼”录音带、“柯达”胶卷普通老百姓现在不用了,原因并非质量不好,而是有新产品取代它们了。假如有人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号召大家恢复使用录音带和胶卷,恐怕响应的人一定不多。哑剧、无声电影这两种艺术都曾经辉煌过,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虽然现在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们的精华仍然存在于其他艺术形式当中。戏曲脱离了观众,该反省的是戏曲界自身,我们无法指责艺术产品的消费者。有人以传承古代文化为由,主张戏曲永远使用方言,实际上是一厢情愿,未替观众着想,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戏曲本来就是用来娱乐的,古时用来娱神又娱人,旧社会教育水平低下,人口多为文盲、半文盲,因而戏曲承担了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功能。某些方言和方言戏曲常被称为“活化石”,令一些人感到无比自豪。但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会成为“活化石”呢?是因为过去社会封闭,缺乏交流,因而千百年来当地人保持着古代的说话方式未变,其实古人未必愿意封闭,不想交流,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被迫接受了这样的事实。现在我们终于开放了,但封闭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教训决不应该忘记。如果只因方言是祖先使用的东西就主张今天要继续用,那么甲骨文和篆书是不是也应该继续用在平时的生活中呢?现实情况是:“中央文件不使用甲骨文,篆刻字也很少有人问津,青年人不会用篆字写情书。”B22我们不用甲骨文和篆书并不代表将它们丢弃,它们仍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文化的有效工具,只不过是少数专业人员在做这件事,但不能以传承文化遗产为由让普通老百姓平时也必须使用它们。不忘传统、尊敬祖先是对的,但方式却值得探讨。把祖先崇拜演化成现代人对祖先的生活方式和语言的刻板模仿,恐怕传承的就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非灵魂。正如袁钟瑞所说:“牛车是文化遗产,煤油灯也是文化遗产,作为遗产可以在博物馆里保护起来,但是谁也不愿意舍弃电灯点煤油灯,不愿意抛弃火车、汽车坐牛车。”B23
戏曲界有人口口声声说要传承文化,那么戏曲从业者自身的知识修养、教育水平如何呢?“戏曲队伍的文化素质在整个文艺队伍中依然是排在后列。不少优秀青年演员不喜欢读书,不了解时事,写不出一篇短文。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编导音美主创人员太少。”B24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己的文化素质低下,又谈何能担当好这个重任呢?戏曲要想重新振兴,就应时刻把观众放在首位,适应时代的发展,争取早日获得竞争力,而非沉浸在对祖先的怀念之中无法自拔。祖先的文明是今人的骄傲,但我们更应学习和继承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是永远沿用祖先的模式,以“活化石”的传播者自居。
六、结语
有人盼望中国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一个不少地永远像过去那样蓬勃发展,这种深厚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感情毕竟代替不了现实。“对于民众来说,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嬗变不可能听任一种权威力量的指挥,而靠的是自然淘汰,即民众的自愿选择,故自然淘汰也可以称为文化选择。”B25指望300多个剧种永远不变是孤立的、静止的世界观,不符合辩证法。陈云发指出:“过去大批地方戏曲剧种实际上是旧的农耕文化的延续或反映,它们最根本的艺术基础是方言和地域特色的山歌、民歌曲调、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土语被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剧种终将消亡或奄奄一息。一些地方戏曲剧种消亡还有剧种本身的原因,这些‘先天不足’是剧种的‘胎里病’,没办法救。许多地方戏曲小剧种实际就像一个‘植物人’,即使可以投入抢救的钱再多,也是绝对救不过来的。我们并不需要为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消亡太过惋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B26
我们应用理性的态度看待戏曲,无论戏曲界怎样努力,想要达到过去那样“锣鼓一响,万人空巷”的壮观场面,人人把戏曲当做主要的娱乐方式已经不可能了。对已经消亡的剧种,也应该尽快做好抢救式记录,对健在的老艺人做好录音、录像、访谈、文本整理,以供研究。对尚未消亡的剧种,除应努力吸收其他艺术元素以增加自身竞争力外,还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考虑同其他剧种、其他艺术进行融合,以最大的诚意来促进戏曲的创新。
对于戏曲使用普通话的建议,应当在尊重观众的前提下进行认真分析和大胆的尝试,并鼓励普通话版和方言版戏曲进行竞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保存“活化石”。如果对活生生的观众缺乏敬畏之心,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观众,完全按照古人的模式来经营戏曲,实际上就是将戏曲控制在一个封闭不动的状态,逐渐打造成一个古董,抽空它创新的活力,从而以爱戏曲的名义为已经奄奄一息的戏曲打上了死结。方言和使用方言的地方戏走向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对戏曲应采取动态的保护方式,使之朝积极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注释
①B20任荣:《我是梨园的一号龙套》,《中国艺术报》2011年7月11日。
②③B23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针对“保卫方言”口号的一场讨论》,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115/2007_6_25/1_115_1731_0_1182773045515.html,2005年3月31日。
④⑧B13B15刘厚生:《论地方戏的地方性》,《戏曲研究》2010年第2期。
⑤B18朱渊:《白燕升针砭梨园“角儿”心胸狭隘令人痛心》,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24/1615270.shtml,2009年3月24日。
⑥陈世雄:《论戏曲剧种的变异——从歌仔戏说起》,《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⑦吴戈:《京剧形成的标志与程长庚的历史作用》,《戏曲艺术》1997年第2期。
⑨陈少峰:《文化误读十种形态 文化建设十种路径》,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observation/2010-09/27/c_12611193.htm,2010年9月27日。
⑩《尊重文化多样性 共建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0日。
B11方舟子:《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5-05/03/content_227511.htm,2005年5月3日。
B12全国政协委员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3-08/1325287508.shtml,2011年3月8日。
B14B26陈云发:《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已成“植物人”》,《社会科学报》2008年8月14日。
B16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B17B21万素:《继往开来: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世纪戏曲文化》,《戏曲艺术》2001年第4期。
B19王新荣:《戏曲创新:要不要太“炫”乎?》,《中国艺术报》2012年3月19日。
B22安希孟:《评“汉字统一天下论”和“抵制英语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B24刘厚生:《走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大路上》,《中国京剧》2002年第1期。
B25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