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种并非越多越好——中州学刊
作者:于海阔来源:原创日期:2013-07-29人气:766
有人不赞成地方戏在语言上作出牺牲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一说法由西方传入中国之后十分流行,主张“保卫方言”和戏曲固守方言的人士经常将它挂在嘴边。“保护文化多样性”初衷是提倡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世界文化朝积极方向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对此产生了重大误解。那么,文化是不是越多样越好,文化差异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是不是所有的多样性都对人类有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发展,还是只为了少数人进行研究?
陈少峰认为,主张文化多样性体现越充分越好是学界对文化现状的误读。“实际上,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仅仅表现个性化和丰富性,假如缺乏价值共识或者文化的凝聚力,多样性和多元化会导致一盘散沙。”⑨面对全球化的大潮,有些人对文化逐渐走向同一心存恐惧,担心世界大同从而失去个性。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差异不可能消失。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差异也是广泛存在的。诚如阮正福所说:“传统文化或本土文化中落后部分被先进文化(本土生长的或是国外引进的)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文化的退步或衰落,而是文化的进步和繁荣。……未来世界的文化仍将是多元、多样的,但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将逐步缩小。”⑩
谈到保护文化多样性时,方舟子旗帜鲜明地指出:“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B11一个简单的道理: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享受国民教育的人不能把没钱上学称为文化多样性;天天吃海参鲍鱼的人不能将别人饥肠辘辘叫多样性;在高干病房享受特护待遇的人不能把因没钱看病找巫师驱邪叫做多样性;开着宝马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潇洒兜风的人不能把偏远山村贫苦农民赶着牛车送年迈老母进城看病称为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决不能成为提倡保守封闭的借口和掩盖贫困落后的遮羞布。保护文化多样性也不是“保持现状,支持停滞”的代名词。有政协委员甚至提出通过“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来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B12的建议,这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保护所谓文化多样性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由上文论述可知,文化多样性绝对不能理解为越多样越好。那么,相对于被称为“瑰宝”的戏曲来说,是不是种类越多越好呢?戏曲界许多专家发表了观点。刘厚生说:“中国戏曲号称三百余种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特点,并不是优点。至少现在不是优点。剧种多,每个剧种的剧团少,力量分散,人员难交流,艺术易保守,发生困难时较难协同努力,共克时艰。而且现在有一种地方保护之风,某剧种冠以本地之名,我就爱护备至,邻县同剧种只因地名不同就不愿或很难关心其成败得失。”B13陈云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地方戏曲的‘繁盛’建立在经济不活跃、交通不便捷、全国性规范语言不普及的社会不发达的基础上。这种文化上的所谓‘繁盛’状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并不值得自豪和留恋。由于这种落后、分散、闭塞的小农经验形态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演出水准、演员个人水平虽然都不高,但却并不缺乏观众的繁盛现象。地方戏曲剧种多,并不一定是戏曲繁盛的标志,更不会与演出水平(即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B14
地方戏中虽然也不乏较高水平的创作和演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大量剧种“养在深闺无人识”,多年来走不出偏僻小地区,甚至很多地方剧种的名称对外省、外市县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在本地观众被分流,外地人又看不懂的尴尬情况下,有些地方小戏的生存境况就如同雪上加霜,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尽管政府为保护这种“多样性”做了大量努力,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多救助,却仍然难有大的改观,每年都有剧种消亡。对此,国内多名学者如刘厚生、陈云发、余秋雨等都曾提出过剧种合流的建议。有些剧种语言基本一致、声腔基本相同,例如吴语地区的沪剧、锡剧、甬剧均属于滩簧剧种,吉剧与龙江剧均由二人转发展而来,山东的拉魂腔、江苏的淮海小戏与安徽的泗州戏也可视为同一剧种,如能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剧种合流,着眼于戏曲的长远发展,显然会对保护戏曲发展更为有利。当然,这项工作不可冒进,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可搞一刀切,又不能以保护多样性的名义加以否定。刘厚生指出:“如果只因某些极少的差异,或者为了表示‘我这个地方有我自己的剧种’,坚持独立,应该说是一种保守思想,若是戴个帽子,或可称为地方主义。……某些剧种合流,其成果是:剧种少了但没有消亡,剧种的剧团多了,队伍大了,剧目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强了,演员可以互通互用,小的地方性发展成大地方性,小地方戏成为大地方戏,有困难时互助的机动能力增加了。”B15剧种合流可以保留原有剧种的精华,使新剧种的力量更加壮大。鼓励地方戏进行使用普通话的尝试无疑是一个保留地方戏精华元素的新途径、新机会。
陈少峰认为,主张文化多样性体现越充分越好是学界对文化现状的误读。“实际上,文化多样性和价值多元仅仅表现个性化和丰富性,假如缺乏价值共识或者文化的凝聚力,多样性和多元化会导致一盘散沙。”⑨面对全球化的大潮,有些人对文化逐渐走向同一心存恐惧,担心世界大同从而失去个性。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差异不可能消失。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庭内部,差异也是广泛存在的。诚如阮正福所说:“传统文化或本土文化中落后部分被先进文化(本土生长的或是国外引进的)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文化的退步或衰落,而是文化的进步和繁荣。……未来世界的文化仍将是多元、多样的,但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将逐步缩小。”⑩
谈到保护文化多样性时,方舟子旗帜鲜明地指出:“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B11一个简单的道理: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享受国民教育的人不能把没钱上学称为文化多样性;天天吃海参鲍鱼的人不能将别人饥肠辘辘叫多样性;在高干病房享受特护待遇的人不能把因没钱看病找巫师驱邪叫做多样性;开着宝马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潇洒兜风的人不能把偏远山村贫苦农民赶着牛车送年迈老母进城看病称为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决不能成为提倡保守封闭的借口和掩盖贫困落后的遮羞布。保护文化多样性也不是“保持现状,支持停滞”的代名词。有政协委员甚至提出通过“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来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B12的建议,这种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保护所谓文化多样性的想法是非常荒谬的,无异于饮鸩止渴。
由上文论述可知,文化多样性绝对不能理解为越多样越好。那么,相对于被称为“瑰宝”的戏曲来说,是不是种类越多越好呢?戏曲界许多专家发表了观点。刘厚生说:“中国戏曲号称三百余种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特点,并不是优点。至少现在不是优点。剧种多,每个剧种的剧团少,力量分散,人员难交流,艺术易保守,发生困难时较难协同努力,共克时艰。而且现在有一种地方保护之风,某剧种冠以本地之名,我就爱护备至,邻县同剧种只因地名不同就不愿或很难关心其成败得失。”B13陈云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地方戏曲的‘繁盛’建立在经济不活跃、交通不便捷、全国性规范语言不普及的社会不发达的基础上。这种文化上的所谓‘繁盛’状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并不值得自豪和留恋。由于这种落后、分散、闭塞的小农经验形态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戏曲剧种的剧目创作、演出水准、演员个人水平虽然都不高,但却并不缺乏观众的繁盛现象。地方戏曲剧种多,并不一定是戏曲繁盛的标志,更不会与演出水平(即文化水平)高低成正比。”B14
地方戏中虽然也不乏较高水平的创作和演出,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大量剧种“养在深闺无人识”,多年来走不出偏僻小地区,甚至很多地方剧种的名称对外省、外市县的人来说都很陌生。在本地观众被分流,外地人又看不懂的尴尬情况下,有些地方小戏的生存境况就如同雪上加霜,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尽管政府为保护这种“多样性”做了大量努力,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多救助,却仍然难有大的改观,每年都有剧种消亡。对此,国内多名学者如刘厚生、陈云发、余秋雨等都曾提出过剧种合流的建议。有些剧种语言基本一致、声腔基本相同,例如吴语地区的沪剧、锡剧、甬剧均属于滩簧剧种,吉剧与龙江剧均由二人转发展而来,山东的拉魂腔、江苏的淮海小戏与安徽的泗州戏也可视为同一剧种,如能在条件成熟时进行剧种合流,着眼于戏曲的长远发展,显然会对保护戏曲发展更为有利。当然,这项工作不可冒进,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可搞一刀切,又不能以保护多样性的名义加以否定。刘厚生指出:“如果只因某些极少的差异,或者为了表示‘我这个地方有我自己的剧种’,坚持独立,应该说是一种保守思想,若是戴个帽子,或可称为地方主义。……某些剧种合流,其成果是:剧种少了但没有消亡,剧种的剧团多了,队伍大了,剧目丰富了,音乐表现力强了,演员可以互通互用,小的地方性发展成大地方性,小地方戏成为大地方戏,有困难时互助的机动能力增加了。”B15剧种合流可以保留原有剧种的精华,使新剧种的力量更加壮大。鼓励地方戏进行使用普通话的尝试无疑是一个保留地方戏精华元素的新途径、新机会。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