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的新特征——江淮论坛
作者:谢天勇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9人气:1988
有研究者(余睿2006)曾对都市报同性恋现象呈现的研究发现该群体被曲解、贬低,被贴上“性变态”、“犯罪”的标签;以新华网为例的研究也指出(舒杼 2009),网络媒体在报道同性恋群体时同样存在“同性恋者是犯罪”、“同性恋者是艾滋病患者”等刻板印象。笔者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以来总计203篇同性恋群体报道的形象建构和话语呈现考察发现,该群体媒体形象有了新特征,表现如下:
首先,同性恋者是时尚群体。媒体报道中存在大量“活得雅痞”、“有创意”、“消费观念无所顾忌”、“非常时髦”等词语,该群体引领着一些国家的时尚圈,他们可以教授异性恋男性着装打扮,俨然成为“时尚达人”。甚至他们的言行,对人们如何对待恋人间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启发作用。
其次,同性恋者是出色人群。突然离世的才华卓越的演员张国荣、第一个公开性取向的香港导演关锦鹏、首次将同性恋另译为“同志”的中国导演林奕华、英国导演艾什·伍德、法国巴黎同性恋市长、支持同性恋的美国当时最有权力的女人——桑格拉、英国最有才华的同性恋科学家阿兰·图灵、同性恋者画家博纳尔、文学家王尔德、作家白先勇等等,203篇报道中有147篇有明确指定对象,涉及社会名流89人,占所涉人数61%,包括文学家、摄影师、科学家、导演、演员、政治家、画家、媒体工作者、作家等社会知名人士。
最后,同性恋群体开始受欢迎。大量影视作品中对该群体形象的展示趋向平和、公正,甚至开始对他们之间的情感进行强调刻画。如美剧《威尔和格蕾丝》、英剧《The L Word》,以及票房不错的电影《断臂山》、《今年夏天》、《蓝宇》,台湾电视剧《孽子》等。此外,同性恋引入的商业和政治现象也开始得到关注,如法国首家同性恋频道的开播,同性恋群体对时尚界、影视界、文艺界、政界的积极引导和重要影响,其光芒使人们认识到,该群体甚至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他们开始得到更多中肯的评价,如在中国,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防止艾滋病第一人张北川等学者为该群体正名,使得同性恋群体在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认可,甚至是欢迎。该群体也不再吝啬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逐渐频繁出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
四、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新特征的产生原因
同性恋群体由原来不为人知,到被冠以“艾滋病桥梁人群”、“性变态”而深受诟病,蛰伏于社会底层,再到今天频繁出入公众视野,引领时尚,受到广泛注目,甚至一定程度的欢迎,其遭遇及形象变化引人深思,主要产生原因可归结为:
1.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文化观念的进步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促使乐观主义文化流行。大量的酒吧、公园和娱乐场所为同性恋群体及同性恋文化的滋生提供丰厚的土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学习,这一庞大的群体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多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且他们比较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产生重要作用。加之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从保守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所有这一切都带动了人们文化观念的进步,人文意识日益浓厚,人们更多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与对待类似同性恋群体这样的“异类”,对其容忍和宽容度不断提高。
2.政府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日益接轨
艾滋病在国内的快速传播及其与同性恋的若干关联将同性恋群体引入政府与公众视野,并使其承受了更多的指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艾滋病的全面认识,加之受益于医学鉴定和相关专家的正名,中国政府的态度日益与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突出表现为:2001年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首次不再将其划为心理异常病态。
3.媒体对同性恋群体报道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推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解禁及工作的开展,使媒体对同性恋群体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湖南卫视播出《走近同性恋》节目,开中国电视媒体关注同性恋群体之先河。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性恋与艾滋病预防专题节目《以生命的名义》,第一次以正面特写镜头呈现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男同性恋者,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的介入。2007年央视网就同性恋者基本情况的认知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人数达6万多人。关于该群体的报道不再是媒体敏感话题而遮遮掩掩,成为媒介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报道也不断向深层次进发,更多从人文、人性层面进行关注与考察。
4.受众对同性恋群体认知的变化反作用于媒体的形象建构
如詹姆斯·凯瑞所言,媒体对同性恋群体形象的建构和呈现既生产、修正也转变着受众的认知,而受众的认知又反作用于媒体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实现相互认同。在媒体的引领下,受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经历了初步、广泛和深入三阶段。第一阶段因媒体将同性恋与艾滋病、性病等社会敏感话题相融合,集中于分析同性恋与艾滋病、性病等病理学的内部关系,使得受众把同性恋群体等同于“艾滋病患者”或“性变态者”。第二阶段媒体开始关注同性恋与政治、经济、时尚文化及影视作品的关联,受众也逐渐摒弃了上一阶段的理念,对该群体的认识趋向多元化。第三阶段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开始从文化视角考察同性恋群体,不再将其看成是特殊人群,而是偏向于考察该群体与其他社会职业者的关系,通过增加对知名同性恋者的报道,帮助同性恋群体寻找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可。同时增加了对同性恋应有权益的思考。媒体的报道在引导人们对同性恋群体正确认知的同时,与人们的认知相适应,也在为我们建构该群体不同时期的形象。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以来总计203篇同性恋群体的报道进行考察,对该群体形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关于这一群体的报道议题集中于同性恋与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时尚、影视作品中。在报道取向上逐年趋向中性和正面。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呈现向“时尚群体”、“出色人群”转变等新特征。同性恋者不再默默无闻,不再吝啬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逐渐频繁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是欢迎。
当然研究结果仍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比如尽管《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新闻类期刊作为定期为社会“把脉”的窗口,在信息呈现、意见表达和引导受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较大影响力,但将其呈现的同性恋群体形象直接等同于全部媒体形象是否真实可靠?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能否进一步验证?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媒体同性恋群体形象是否与之吻合等,均待进一步探讨。
总而言之,尽管同性恋群体进入公共视野之始就争议四起,但同以往不同的是人们不再谈之色变,代以热心讨论和宽容对待。而外界环境所提供的每一个公正有益的信息,都可能为他们阴霾天空撕下一片通向光明的坦途。建设真正的民主制度、成熟的公民体系和健康的媒介环境,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北川.封面故事:性小康之前的民间性事[N].新周刊,2004-09-01.
[2][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3]闫肖峰.《新周刊》编辑大法(中)[J].青年记者,2008.2(下).
首先,同性恋者是时尚群体。媒体报道中存在大量“活得雅痞”、“有创意”、“消费观念无所顾忌”、“非常时髦”等词语,该群体引领着一些国家的时尚圈,他们可以教授异性恋男性着装打扮,俨然成为“时尚达人”。甚至他们的言行,对人们如何对待恋人间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启发作用。
其次,同性恋者是出色人群。突然离世的才华卓越的演员张国荣、第一个公开性取向的香港导演关锦鹏、首次将同性恋另译为“同志”的中国导演林奕华、英国导演艾什·伍德、法国巴黎同性恋市长、支持同性恋的美国当时最有权力的女人——桑格拉、英国最有才华的同性恋科学家阿兰·图灵、同性恋者画家博纳尔、文学家王尔德、作家白先勇等等,203篇报道中有147篇有明确指定对象,涉及社会名流89人,占所涉人数61%,包括文学家、摄影师、科学家、导演、演员、政治家、画家、媒体工作者、作家等社会知名人士。
最后,同性恋群体开始受欢迎。大量影视作品中对该群体形象的展示趋向平和、公正,甚至开始对他们之间的情感进行强调刻画。如美剧《威尔和格蕾丝》、英剧《The L Word》,以及票房不错的电影《断臂山》、《今年夏天》、《蓝宇》,台湾电视剧《孽子》等。此外,同性恋引入的商业和政治现象也开始得到关注,如法国首家同性恋频道的开播,同性恋群体对时尚界、影视界、文艺界、政界的积极引导和重要影响,其光芒使人们认识到,该群体甚至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他们开始得到更多中肯的评价,如在中国,性学研究专家李银河、防止艾滋病第一人张北川等学者为该群体正名,使得同性恋群体在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认可,甚至是欢迎。该群体也不再吝啬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逐渐频繁出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
四、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新特征的产生原因
同性恋群体由原来不为人知,到被冠以“艾滋病桥梁人群”、“性变态”而深受诟病,蛰伏于社会底层,再到今天频繁出入公众视野,引领时尚,受到广泛注目,甚至一定程度的欢迎,其遭遇及形象变化引人深思,主要产生原因可归结为:
1.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文化观念的进步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促使乐观主义文化流行。大量的酒吧、公园和娱乐场所为同性恋群体及同性恋文化的滋生提供丰厚的土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学习,这一庞大的群体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多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新观点,且他们比较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产生重要作用。加之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者从保守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所有这一切都带动了人们文化观念的进步,人文意识日益浓厚,人们更多从人性的角度来审视与对待类似同性恋群体这样的“异类”,对其容忍和宽容度不断提高。
2.政府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日益接轨
艾滋病在国内的快速传播及其与同性恋的若干关联将同性恋群体引入政府与公众视野,并使其承受了更多的指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艾滋病的全面认识,加之受益于医学鉴定和相关专家的正名,中国政府的态度日益与国际卫生组织和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突出表现为:2001年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首次不再将其划为心理异常病态。
3.媒体对同性恋群体报道的广度与深度逐步推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解禁及工作的开展,使媒体对同性恋群体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湖南卫视播出《走近同性恋》节目,开中国电视媒体关注同性恋群体之先河。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性恋与艾滋病预防专题节目《以生命的名义》,第一次以正面特写镜头呈现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男同性恋者,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的介入。2007年央视网就同性恋者基本情况的认知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人数达6万多人。关于该群体的报道不再是媒体敏感话题而遮遮掩掩,成为媒介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报道也不断向深层次进发,更多从人文、人性层面进行关注与考察。
4.受众对同性恋群体认知的变化反作用于媒体的形象建构
如詹姆斯·凯瑞所言,媒体对同性恋群体形象的建构和呈现既生产、修正也转变着受众的认知,而受众的认知又反作用于媒体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实现相互认同。在媒体的引领下,受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经历了初步、广泛和深入三阶段。第一阶段因媒体将同性恋与艾滋病、性病等社会敏感话题相融合,集中于分析同性恋与艾滋病、性病等病理学的内部关系,使得受众把同性恋群体等同于“艾滋病患者”或“性变态者”。第二阶段媒体开始关注同性恋与政治、经济、时尚文化及影视作品的关联,受众也逐渐摒弃了上一阶段的理念,对该群体的认识趋向多元化。第三阶段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开始从文化视角考察同性恋群体,不再将其看成是特殊人群,而是偏向于考察该群体与其他社会职业者的关系,通过增加对知名同性恋者的报道,帮助同性恋群体寻找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可。同时增加了对同性恋应有权益的思考。媒体的报道在引导人们对同性恋群体正确认知的同时,与人们的认知相适应,也在为我们建构该群体不同时期的形象。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以来总计203篇同性恋群体的报道进行考察,对该群体形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关于这一群体的报道议题集中于同性恋与文化、政治经济、生活时尚、影视作品中。在报道取向上逐年趋向中性和正面。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呈现向“时尚群体”、“出色人群”转变等新特征。同性恋者不再默默无闻,不再吝啬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逐渐频繁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受到人们的尊敬,甚至是欢迎。
当然研究结果仍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比如尽管《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新闻类期刊作为定期为社会“把脉”的窗口,在信息呈现、意见表达和引导受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较大影响力,但将其呈现的同性恋群体形象直接等同于全部媒体形象是否真实可靠?具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能否进一步验证?传统媒体之外的网络媒体同性恋群体形象是否与之吻合等,均待进一步探讨。
总而言之,尽管同性恋群体进入公共视野之始就争议四起,但同以往不同的是人们不再谈之色变,代以热心讨论和宽容对待。而外界环境所提供的每一个公正有益的信息,都可能为他们阴霾天空撕下一片通向光明的坦途。建设真正的民主制度、成熟的公民体系和健康的媒介环境,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北川.封面故事:性小康之前的民间性事[N].新周刊,2004-09-01.
[2][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3]闫肖峰.《新周刊》编辑大法(中)[J].青年记者,2008.2(下).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